导图社区 第五章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污染负荷消减技术(3)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污染负荷消减技术(3)的思维导图,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于2024-05-26 03:03:21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5)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沙障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方向需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间距取决于地面坡度、沙障高度和风力强弱、高度考虑沙粒在近地面的活动情况、密度采用25% ~ 50%的透风孔隙、理深一般在20cm左右。还介绍了沙生植物的特性和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沙生植物是一类生活在以沙粒为基质的沙区的植物,具有耐沙埋、抗沙蚀、耐盐、喜透气等生态特性,它们的存在有助于防止沙漠化、改善沙漠环境。沙生植物的形态多样,如叶片退化、枝条硬化成刺状等,以适应沙漠地区的气候环境。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3)的思维导图,沙尘暴即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详细阐述了沙尘暴的成因,包括风力、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在强度等级方面,沙尘暴被分为弱沙尘暴、中等强度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风速和能见度范围。还探讨了沙尘暴的主要危害和作用,如将营养元素从其他地方带回,把有害元素携带走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2)的思维导图,从地理分布区域的角度,将沙漠分为特干燥地区沙漠、干燥地区沙漠、贸易风沙漠和中纬度沙漠四大类,并分别列举了相应的著名沙漠实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索诺拉沙漠等。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将沙漠分为沿海沙漠、盐碱沙漠、古代沙漠和外星沙漠。每种沙漠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例如阿塔卡马沙漠作为沿海沙漠的代表,而阿联酋的沙漠则展示了盐碱沙漠的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5)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沙障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方向需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间距取决于地面坡度、沙障高度和风力强弱、高度考虑沙粒在近地面的活动情况、密度采用25% ~ 50%的透风孔隙、理深一般在20cm左右。还介绍了沙生植物的特性和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沙生植物是一类生活在以沙粒为基质的沙区的植物,具有耐沙埋、抗沙蚀、耐盐、喜透气等生态特性,它们的存在有助于防止沙漠化、改善沙漠环境。沙生植物的形态多样,如叶片退化、枝条硬化成刺状等,以适应沙漠地区的气候环境。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3)的思维导图,沙尘暴即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详细阐述了沙尘暴的成因,包括风力、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在强度等级方面,沙尘暴被分为弱沙尘暴、中等强度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风速和能见度范围。还探讨了沙尘暴的主要危害和作用,如将营养元素从其他地方带回,把有害元素携带走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沙漠生态工程(2)的思维导图,从地理分布区域的角度,将沙漠分为特干燥地区沙漠、干燥地区沙漠、贸易风沙漠和中纬度沙漠四大类,并分别列举了相应的著名沙漠实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索诺拉沙漠等。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将沙漠分为沿海沙漠、盐碱沙漠、古代沙漠和外星沙漠。每种沙漠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例如阿塔卡马沙漠作为沿海沙漠的代表,而阿联酋的沙漠则展示了盐碱沙漠的特点。
第五章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污染负荷消减技术
污染负荷
1、最小养分因子定律作物的生长好坏和产量的高低是由处于最少量情况的营养物质含量所决定的为化肥的施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化肥工业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提高。
2、化肥的大量使用引发的思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全球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3、防止水污染的基本原则(重点)
(1)不排放含有污染物质的水
(2)节约含有污染物质的原材料和水的使用,并提倡再利用
(3)不得已需要排放时,排放前尽量去除排水中的污染物质
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流失的抑制技术
尽量减少农田排水
1、农田排水(重点)
定义:是指将农田中过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人工措施。
2、农田排水的目的
(1)排除农田里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地表径流以消除内涝;
(2)控制地下水位以防治渍害和土壤沼泽化、盐碱化,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证高产稳产创造良好条件。
3、农田排水的作用(重点)
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存在差别,各地区农田排水的具体作用不尽相同。
(1)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带
平原和低洼地区,汛期降雨量大、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长易形成内涝,雨后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壤过湿而产生渍害。这些地区,需要通过排水设施,排走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增加通透性,提高地温,以消除涝渍。
(2)半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带
土壤含盐量大或地下水矿化度高的地区,需要利用排水系统来控制(降低)地下水位,结合灌溉和降雨淋洗盐分,通过排水系统排走,以淡化土壤和地下水,保持良好的水盐平衡状况,防治土壤盐渍化。
4、农田排水与节水灌溉(难点)
(1)农田排水的必要性
a.对于某些地区来说,由于连年干旱,长期大量取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地下水位已经很深,而土壤透水性较好,汛期也不会产生地表径流,或者是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产生深层渗漏,不会由于地下水位升高而助长涝、渍和盐碱。这种情况下,井灌本身就能起到排水作用外,不再需要来用其他类型的农田排水措施。
b.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甚大。大部分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有年内和年际雨量分配很不均匀的特点。经常出现丰、枯交错和旱、涝交替的现象。
c.即使在实施高标准、高效率的节水灌溉后,田间水分已大量减少,有不少地区,在汛期遭遇较大降雨或暴雨袭击时,会产生多余的地表径流,又无法消耗利用,若不及时排除,内涝和渍害的威胁依然存在。
d.北方一些引用河水灌区,也还有一部分灌溉水从田面渗入地下,补充到地下水中,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对地下水位加以控制,仍会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过高,而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剧的现象。
(2)二者共同的优点
同时实施节水灌溉与农田排水,不仅不会出现无水可排或农田排水干扰节水灌溉以至降低其作用的不良后果。
与此相反,在保持灌溉土地水分与盐分均衡,维持水土资源的正常状态,实现良性循环,为节水灌溉农业创造夺取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方面,二者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二者的区别
农田排水是要排走田间多余的水;
节水灌溉是要尽量减少各个环节水的消耗,杜绝浪费,作到水尽其用。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
1、确定最佳施肥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
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土壤缺什么肥料补什么,缺多少肥料补多少的原则,确定农作物的最佳施肥量。
2、注重技术创新,发展新型高效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重点)
(1)氮素增效剂种类很多,主要有尿酶抑制剂,它与尿素按1 : 50的比例可制成长效尿素
(2)直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控释肥,这些肥料以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不再追肥,不仅节省了施肥次数,而且能达到使土壤前期不过肥、作物生长中期不疯长、后期不脱肥的效果,肥效期由40 ~ 50天延长到100~ 120天,氮素利用率由35% ~ 40%提高到60% ~ 75%。
(3)对新型高效肥料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尽快让农民认知和接受,大面积推广应用,使之早日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贡献。
3、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重点)
(1)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缺一不可。按照农作物对各种养分所需的比例配合施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2)试验证明,单施尿素的利用率为26.6%,尿素与过磷酸钙按1:0.5 ~ 0.6的比例配合施用,尿素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39.6%;
(3)钾肥的施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氯化钾5~ 10千克,氮、磷、钾的综合利用率可以提高6%~ 10%。
(4)作物对微肥(微量元素肥料)的需要量较少,但与氮、磷、钾配合施用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应根据作物需要隔年施用,施肥量以每667平方米1 .5 ~2千克为宜。
4、把握最佳施肥时间
长效肥和控释肥应一次性施用作基肥,不用再追肥。
其他种类的肥料应根据农作物的生育时期及需肥规律,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一般要根据作物的生育特点,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
5、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
(1)土壤质地不同,采用的施肥方法也不同
黏质土壤,采用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的方法;
沙质土壤,采用"少量多次”,即"少食多餐”的追施方法;
壤质土,采用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
(2)在农民中如何推广
a.教育农民改进施肥技术和方法
b.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土壤性质和所种作物选购不同的肥料、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
6、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使之优势互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提高化肥利用率
(1)特点
化学肥料,肥效快
有机肥料,肥效持久。
(2)化肥与有机肥的配合施用
a.能够相互补充,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供应
b.还可利用有机肥的缓冲和持肥能力,来减少化肥养分的损失,从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3)对农民的要求
a.施足基肥(- 般以有机肥和二铵为主) ;
b.分期追肥(化学肥料)适期,适量合理混合的原则。
中的污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