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学知识汇总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即为炎症。下图讲述了炎症的概述、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慢性炎症、急性炎症。
编辑于2021-08-04 21:27:12炎症
急性炎症
起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 目的是吧白细胞和血浆蛋白(例如抗体、补体、纤维素)运送到炎症病灶,杀伤和清楚致炎因子 主要特点:是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变化
具体过程
渗出
血液动力学改变
致炎因子刺激 神经反射和炎症介质→细动脉短暂痉挛收缩 神经轴突反射或炎症介质→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多 炎症介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变慢,停滞 →血管通透性曾高,液体和白细胞渗出
病理改变
1、细动脉短暂收缩 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3、血流速度减慢
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速度取决于致炎因子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极轻度刺激:血流加快的时间仅仅持续10-15分钟,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轻度刺激:血流加快可持续几小时,随后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发生血流停滞 较重刺激:可在15-30分钟内出现血流停滞 严重损伤:仅在几分钟内发生血流停滞
血管通透性增加
是导致炎症局部液体和蛋白质渗出的最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
1、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骨架重建使其连接缝隙扩大 2、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 3、内皮细胞损伤 4、新生毛细血管比的通透性高
液体渗出
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含蛋白质)通过细动脉和毛细血管壁达到血管外的过程
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渗出液聚集在组织间隙内称炎性水肿 聚集在浆膜腔内称为炎性积液
机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流体静压力升高
作用
渗出液的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减轻损伤 带来营养物质,带走炎区代谢产物 含有抗体、补体等,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 渗出的纤维蛋白聚集成纤维蛋白网,阻止细菌扩散,利于白细胞捕获与吞噬。纤维素网架利于修复 抗原成分被带到局部淋巴结,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渗出液的有害作用:压迫作用(心包积液压迫心脏);阻塞作用(肺气体交换) 纤维素机化,造成组织黏连和硬化,如心包黏连,胸膜黏连等 炎性水肿
血管反应
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渗出的白细胞称炎细胞;炎细胞聚集于炎区组织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炎性浸润)
功能
吞噬消灭病原体,降解坏死组织和异己抗原,同时释放炎症介质、酶,介导组织损伤。 白细胞渗出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作用具有两面性
步骤
一个主动、复杂、连续的过程
炎症时局部血流缓慢→白细胞边集、滚动→白细胞粘附→白细胞游走→向炎区游走(趋化作用)→吞噬消灭病原菌(吞噬作用等)
白细胞粘附——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是白细胞从血管中游出的前提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主动)。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连接处逸出。 机制:趋化因子的趋化作用 具有选择性、时向性(先游出中性粒细胞,后单核细胞。原因是白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炎症不同阶段所激活的化学趋化因子不同)。 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型,是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吞噬作用:吞噬过程: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 免疫作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传递抗原 组织损伤作用:向细胞外释放产物(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可引起内皮细胞核组织损伤,加重原始致炎因子的损伤作用;吞噬细胞可产生组织损伤因子
白细胞反应
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中性粒细胞
急性炎症、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 作用:吞噬作用、含有丰富溶酶体(溶解、消灭病菌,使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吸收排出)、释放炎症介质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病毒、寄生虫感染 作用:强大吞噬作用(吞噬大的病原体,异物和组织碎片)、分泌和释放多种酶和炎症介质,启动组织修复参与瘢痕形成和组织纤维化、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并处理抗原,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慢性炎症、病毒感染等 作用: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
寄生虫变和变态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
变态反应性炎症 嗜碱性粒细胞来自血液,肥大细胞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和血管周围。胞浆内含嗜碱性异染颗粒,参与免疫反应 一般HE染色不易看到
炎症介质
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某些化学活性物质
来源
细胞释放(内源性)
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内,需要时释放到胞外,或重新合成
血管活性胺:组胺、5-羟色胺(5-HT)。组胺主要存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内; 5-HT主要存在于血小板。均储存在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在急性炎症时最先释放 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白细胞三烯(LT)、脂氧素(LX)。参与炎症和凝血反应。 白细胞产物:活性氧代谢产物(氧自由基)溶酶体成分 细胞因子:主要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由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一氧化氮 神经肽:P物质。肺和胃肠道的神经纤维分泌较多的神经肽
体液中产生
1、激肽系统:缓激肽。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并引起疼痛。 2、补体系统:C3、C5。扩张血管和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白细胞,杀伤细菌等 3、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XII因子,凝血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作用
血管扩张:组胺、前列腺素、NO 增加通透性:组胺和5-HT、C3a和C5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缓激肽、P物质 趋化作用、白细胞渗出和激活: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C3a和C5a 发热:前列腺素、细胞因子 疼痛:前列腺素、缓激肽、P物质 组织损伤: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氧、NO
作用机制:大多数炎症介质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少数有直接的酶活性,或介导出氧代谢产物来损伤组织 作用于靶细胞产生次级炎症介质,放大或抵消原初级炎症介质的作用 一种炎症介质作用于一个或多种靶细胞,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产生不同作用 被激活或分泌到细胞外后,寿命短暂,很快衰变、降解,或被拮抗因子抑制或清除
病理学类型
变质性炎症
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比较轻微的炎症 病因:重症感染、中毒、变态反应等 常见于心、肝、脑等实质性器官 一般呈急性经过,几天-1月
渗出性炎症
以渗出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漫长有一定程度的变质,而增生性改变比较轻微
浆液性炎
特征:浆液渗出。渗出的液体主要来自血浆,或浆膜的间皮细胞分泌
好发部位及表现
1、黏膜:浆液性卡他 2、疏松结缔组织:炎性水肿 3、皮肤:水泡 4、滑膜:关节腔积液 5、浆膜:炎性积液
一般较轻,易于消退,可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渗出性炎
纤维素性炎
特征: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
好发部位及表现
1、黏膜: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伪膜’,称伪膜性炎。(喉白喉) 2、浆膜:机化性粘连。(心包膜: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的脏壁两层表面形成无数的绒毛状物,绒毛心) 3、肺:实变
渗出的纤维素较少:可被纤维蛋白酶降解,恢复正常 渗出的纤维素较多,中性粒细胞较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含量过多: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机化→形成浆膜的纤维性粘连或大叶性肺炎时的肺肉质变
化脓性炎
特征:渗出中性粒细胞,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条件:1、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组织坏死液化 脓液:在化脓过程中所形成的脓性渗出物。 性状:肉眼—浑浊的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质浓稠或稀薄。 组成:脓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
病因:多由化脓菌引起,或某些化学物质和机体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化脓
病理类型
脓肿
器官或组织内局部性化脓性炎
特征:局部组织坏死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构成纤维蛋白屏障使病变较局限
好发部位:皮下和内脏 疥: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疥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需切开引流
脓肿由周围肉芽组织形成的脓肿膜和腔内脓液组成 形成过程:化脓菌感染,产生毒素→局部组织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崩解,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包绕形成脓肿膜
结局:小脓肿:吸收愈合 大脓肿:切开引流促进愈合,切忌挤压排脓;经久不愈形成厚壁慢性脓肿,需手术。 扩大→溃破:向管腔或自然管道突破→窦道或瘘管 在皮肤黏膜→溃疡 侵入血道→脓毒败血症
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特征:(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组织间隙,原有组织不同程度坏死,呈蜂窝状,与周围分界不清,易扩散。
病因:溶血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基质中透明质酸)和链激酶(溶解纤维素)
好发部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阑尾
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发生于黏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症 积脓:脓液在浆膜腔或管腔内积存
特征:脓液主要向黏膜或浆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炎细胞浸润
出血性炎
指炎症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
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炎症混合存在
增生性炎
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而变质、渗出轻微的炎症 一般呈慢性炎症,但少数呈急性经过,属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
起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 病变常以增生变化为主,变质渗出较轻,浸润的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伴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可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 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急性活动),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原因:病原微生物持续存在、长期刺激、自身免疫
类型
一般慢性炎症
(慢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病变特点
增生为主的修复反应 病灶内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同时伴被覆上皮、腺上皮、实质细胞增生(代替和修复损伤组织) 浸润的炎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 炎性组织结构破坏 有时可形成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长期刺激下,局部黏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黏膜表面的肿物,常以纤细的蒂与黏膜相连
肉芽肿性炎
(慢性特异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
特征: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肉芽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巨噬细胞衍生的细胞包括:上皮样细胞,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又可以衍生成郎罕氏巨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常见类型及原因
感染性肉芽肿:形态结构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病因-①细菌感染: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分别引起结核病和麻风。格兰阴性杆菌引起猫抓病。②螺旋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③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组织包浆菌,新型隐球菌和血吸虫感染等。 异物性肉芽肿 原因不明的肉芽肿:结节病肉芽肿
组成成分: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核数目可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又称为郎汗斯巨细胞,其细胞核排列于细胞周边呈马蹄形或环形,胞浆丰富 结合肉芽肿: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并可见郎汉斯巨细胞掺杂在其中,再向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节周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炎症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表现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局部发红 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所致:局部肿胀 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代谢旺盛:发热 渗出物压迫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所致等、原因很多:疼痛 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
外源性(细菌等)和内源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等)制热源共同作用:发热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 实质器官病变
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反应患者的机体防御功能和感染程度 (感染程度较重,抵抗力较强)幼稚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感染程度重,抵抗力较弱)衰老白细胞增多——核右移
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共性)
组织损伤——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在炎症过程称为炎症的变质性改变(基本病变之一),但它并非炎症所特有,在其他病理过程中也可以见到。
原因
1、致炎因子的直接作用,干扰破坏细胞代谢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 3、炎症反应产物,酶释放或激活、炎症介质
形态变化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等: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黏液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间质细胞
血管反应——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及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黏液表面的过程。
渗出为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的成分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渗出液的产生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血管所致 渗出的液体成分称为渗出液;细胞成分称为炎细胞;两者合称炎性渗出物
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变化,包括: ·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炎性渗出) ·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细胞浸润)
组织增生——增生
炎区局部组织细胞的再生和增值,称炎性增生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被覆上皮、腺上皮或实质细胞:成分
防御反应、可以限制炎症的蔓延,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修复:意义
每一种不同炎症性疾病或炎症过程的不同阶段,炎症的表现有所不同 急性炎症、炎症早期——以变质、渗出为主 慢性炎症、炎症后期——以增生为主 变质是反应损伤的一面,而渗出、增生是反应抗损伤的一面
概述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致病因子、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条件
只有当生物进化到具有血管时,才能发生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同时又保留了吞噬和清除功能的复杂而完善的炎症反应
本质
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是以活体组织的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
原因
凡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能引起炎症 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感染)、组织坏死、变态反应、异物
致炎因子对炎症的发生发展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影响的唯一因素,炎症能否发生,炎症反应的性质、强弱除与致炎因子有关外,还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 炎症反应取决于致炎因子和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综合作用。
分类
例如:心肌炎、肝炎、肾炎等或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等:根据累及的器官
轻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根据炎症病变的程度
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比较轻微的炎症: 变质性炎、:根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 (根于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渗出性炎 增生性炎
持续时间长,一般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其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慢性炎症:根据炎症持续的时间反应迅速, 持续时间短,通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急性炎症 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变质性炎(急性肝炎)或增生性病变(伤寒)为主
结局
1、痊愈: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 2、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抵抗力增强,病因清除,仍可痊愈 抵抗力下降,急性发作,病变加重
蔓延扩散
沿组织间隙,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使炎症范围扩大:局部蔓延
淋巴管扩散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液中可查到细菌:菌血症—血道扩散 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毒血症 细菌入血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和病理变化:败血症 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在肺,肾,肝,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脓毒败血症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活体组织对局部组织损伤的防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