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形态的内涵、统一性与多样性、更替的规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明确了社会形态的内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探讨了人们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即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这些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编辑于2024-05-29 12:49:29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形态的内涵、统一性与多样性、更替的规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明确了社会形态的内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探讨了人们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即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这些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这是一篇关于实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结构,本质。
这是一篇关于交易三原则思维导图,这些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对竞争活动的基本要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形态的内涵、统一性与多样性、更替的规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明确了社会形态的内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探讨了人们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即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以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这些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形态及其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思考。
这是一篇关于实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结构,本质。
这是一篇关于交易三原则思维导图,这些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对竞争活动的基本要求。
中心主题
“一个问题”
“两个规律”
“一个一般、三种特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观及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什么?
唯物史观
马克思
唯心史观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构成及作用
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构成
物质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的构成
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构成
根据不同的主体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根据不同的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高)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区别“是否有阶级性”
社会心理(低)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的含义
物质生产方式的社会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两个归结、两个划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①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什么?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
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哪几个方面?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哲学史上创立唯物史观的是谁?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要素: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者为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等(渗透性要素)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什么?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什么?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劳动者
核心要素: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什么?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为渗透性要素,意味着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构成要素: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核心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生产关系的实质: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在社会历史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什么?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①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②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国家的起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意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内容是什么?①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居于上层建筑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上层建筑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①②
经济体制础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基础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内涵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2)
(1)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2)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历史选择性的三层含义是什么?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什么? (1)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顺序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本质。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阶级斗争
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②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④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①~④
社会革命根源于什么?
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基本的标志是什么?
如何理解阶级的概念?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改革的性质是什么?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革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但也带来消极后果,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运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要求是什么? 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和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浮动主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哪些?①认识根源;②社会历史根源;③阶级根源。
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观点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什么? 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什么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
如何理解并非人人创造历史?
就其中每一个人而言,可以说,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
(3)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创造者。
谁属于历史创造者?
符合经济运动的发展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4)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时,马克思主义坚持的观点是什么?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 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是什么?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④到群众中去。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及其内容是什么?①~④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个人的分类: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和无产阶级领袖
①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②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制约因素
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①②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①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②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历史分析方法
②阶级分析方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也应该坚持什么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个人区分为哪几类?①②
对杰出人物及无产阶级领袖的正确理解是什么?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