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工程文学理论第八章文学批评
马工程文学理论,强调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即科学性、艺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随后,脑图详细讨论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功能以及标准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学批评理论框架的基本认识。探讨了文学批评的类型和方法。其中,以作家研究为中心和以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为中心是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还指出了文学批评中读者参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强调了读者在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整个流程图结构清晰,内容全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文学批评的视角和工具。
编辑于2024-06-01 19:25:53第八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科学性、艺术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1.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现象的科学分析
科学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相关现象中蕴藏的规律性和特点,是文学批评不容推辞的任务
eg.毛泽东指出文艺家应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
2.文学批评具有一定艺术性
批评家们应充分体现独特艺术眼光, 表现艺术灵性,适当运用艺术化语言,有助于把握和揭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成就。
eg.《文心雕龙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用流水和丝织品比喻曹丕才力充沛而文采清丽
3.文学批评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学批评总是或明或暗地传达出特定个人、集团、阶层、阶级或民族的情感、愿望、思想、意志或利益,是特定个人话语与社会发生关联的活动。
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蕴含意识形态性
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本人难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流露出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
eg.伊格尔顿:一切文学批评实际上都是“政治批评 ”。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普遍性分析和判断,要经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的过程
而文学批评正是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重点致力于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又是它的具体运用。 【运用理论,分析特殊,提炼普遍,从属其,运用其】
(2)文学批评不仅从属于文学理论,且常跨越文学理论学科界限延伸到相关文学学科领域中。
在当代,它还常常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领域。
(3)在当前发展趋势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呈现出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文学理论指导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促进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氛围、意向、理论立场、观点和方向,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 【总结新,挑战旧,理论批评化,跨学科研究】
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
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把注意力投向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
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 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㈠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
1.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诗意的裁判”, 因而要求文学批评用同样的审美的尺度
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等,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为起点进入批评并贯穿于全过程。
2.从根本上把文学这一审美现象当做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对待, 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生活。
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
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 前者是后者得以推演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指导、深化和提升。
文学批评既是艺术形式的批评,也是思想内容的批评;既是审美的批评又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
4.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
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英特性中必然蕴涵着具体的历史内容。
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倾向。
㈡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文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1.思想标准 2023简答 (对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真实性、倾向性做评判)
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总会流露作家倾向(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怎么做)
文学作品总会表现作家情感
2.艺术标准p207
语言形式的创造性,对语言的组织方式的艺术创造力及其审美水平作分析
艺术形象的概括性,是否丰富鲜活独特
阅读余味的醇厚性,阅读效果是否深厚绵长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1.对文学创作:反馈读者心声,建议,引导作家
2.对读者理解:影响其理解,塑造其文学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对社会
甄别文学作品,通过作品分析、作家评价,批评家表达了特定价值观念,启迪读者,间接影响社会。
在文学批评中的观点有理论支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思想文化积累
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类型和方法
一、文学批评的类型
㈠鉴赏型批评
侧重鉴赏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和语言韵味。 本类型批评家有较高 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水平,集中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味和艺术成就,注重从批评者自身审美直觉出发,力求赏析作品审美特征和艺术成就,还原自己审美直觉 代表人物:宗白华,李健吾
㈡认知型批评
侧重从学理角度评析文学现象、体现认知冲动。 又称专家批评,因为从事者多为职业批评家、学者。 从特定学术背景、学科路径、艺术见解阐发文学现象的意义, 力求在阐发中提出并论证新理论或批评观点 展现批评家高于普通读者的艺术敏感和理论洞察力 代表人物代表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㈢功用型批评
侧重从社会效果评论文学现象,适应社会大众主流价值需求 根据道德意识、公众利益评价作品,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导向 古罗马:寓教于乐,先秦:美善相乐,孔子评诗经:思无邪
㈣新闻逸事型批评
侧重报导或分析文学的相关新闻逸事,满足读者休闲需要 随着大众传媒(报纸电视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在文娱版块出现,成为紧密沟通作家和读者的日常渠道,时效性强,针对性强,读者群体更广,潜移默化影响读者。 容易受到商业鼓动,有可能媚俗,误导读者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
㈠传记批评方法
历程:
最古老最有影响力,汉代司马迁首创,19c法国圣伯甫大量运用,在文学批评中正式获地位
方式:
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以作家传记方式展开批评
eg.
eg.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发现了作者挫折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eg.圣伯甫主张,批评的任务在于实证地发掘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史,他搜集回忆录,向作家亲朋做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批评文字
㈡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产生较早,影响较大
方式: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
主张:强调文学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文学批评的任务是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原因及社会影响
代表人物:意大利维柯,法国斯达尔夫人,泰纳
斯达尔夫人:从社会制度差异考察不同民族文学差异,强调文学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著有《论德国》
泰纳:《艺术哲学》,将实证哲学原理运用到文学批评, 致力于实证地追踪文学作品的发生过程,提出决定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
孟子: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来理解作品
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㈢感兴批评方法(2023n.)
中国古代独特批评方法
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 从作品中寻求感兴的表现,并力求在批评文字中复原这种感兴。
发展:孔子“兴于诗”,叶燮“兴起”,唐代“感兴”被普遍认可,杜甫标举“感兴、诗兴”
以感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
文学是志,情,兴,的表达
文学创作依赖于作者从生活中获取的感兴并伫兴
作品是兴象的结晶,有赖于语言
读者“兴会”感悟作者之感兴
文学批评应为感兴式,以保持/还原作家的感兴
形式:作诗评论,眉批夹注,序跋
㈣形式批评方法
也称语言批评方法,依托现代语言学发展起来,关注文学形式的语言组织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四条发展线索
20c初俄国形式主义:以关注“文学性”“陌生化”等为特色
20c20-50s英美“新批评”:注重文本语言分析
20c50-70s法国结构主义: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文学的语言结构分析
20c60-80s美法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致力于文本解构
主要特色
文学批评重心从作家转为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容转为作品语言构造,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模型分析
㈤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20c欧洲 弗洛伊德开创 发掘作品中无意识语言及其作用
代表人物:荣格,拉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泛性欲主义的心理分析批评: 文学创作是,以性欲为核心的无意识欲望的化装形式, 文学本质是,作者被压抑的本能借助幻想得以升华的结果
荣格:注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批评
拉康:后期心理分析批评
主张:文学创作是个人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升华的结果
文学批评的任务:透过作品表面的显意发现深层被压抑的无意识的隐意,并指出两者的化装关系
㈥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以读者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
文学批评的任务:揭示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主张:反对作者/作品中心论,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影响及作家创作有决定性作用,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
代表人物:菲什,德国称其为接受美学
我国:20c30-40s的进步文学、革命文学,强调人民群众为写作对象和评判标准,为人民
㈦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西马注重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批评方法
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尔都塞,詹姆逊,伊格尔顿(伊格尔顿:一切文学批评实际上都是“政治批评”)
注重: 审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状和生存境遇在文学上的反映 借鉴现代文学语言学成果,在作品的语言学模型中发掘其意识形态蕴涵和政治性, 由此重建文学与后现代文化、晚期资本主义历史状况的联系
㈧文化批评方法
20c90s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的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
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大众文化批评
作用: 利用语言学模型和跨学科研究构架成果,从作品语言研究重新转向文学与社会历史复杂联系
主张: 文学是文化实践的一部分,关注文学具有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类型的性质,对文学进行跨学科文化分析,揭示其与政经文的联系
文化表征理论:(表征型批评)
20c后期,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突破了以往的文学批评范式 文本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表征,文化表征是意义的生产方式, 注重文本背后的非文本内容,强调文本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这些联系通过文化表征叙述出来, 关注意义被生成和解释的途径,将文学批评拓展到文学社会学领域
罗伯特:传统批评--当代批评 关注艺术自主性 -- 关注作品与艺术惯例的关系 以作家研究为中心 -- 以文化产品的制作与传播环境为中心 认定作品具有自然意义 -- 认为读者参与意义建构 意义和经典等级确定不变 -- 重新审视现成文学准则拓展研究范围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文学理论指导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提供特定学术氛围,理论观点,研究方法
文学批评促进文学理论
在批评新文学现象中提炼新理论
文学批评挑战旧理论
活跃的文学批评使理论家注意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理论批评化
文学批评对语言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运用,推动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普遍性分析和判断,要经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的过程
而文学批评正是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重点致力于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又是它的具体运用。 【运用理论,分析特殊,提炼普遍,从属其,运用其】
(2)文学批评不仅从属于文学理论,且常跨越文学理论学科界限延伸到相关文学学科领域中。
在当代,它还常常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领域。
(3)在当前发展趋势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呈现出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文学理论通过提供特定的氛围、意向、理论立场、观点和方向,拉动和引导文学批评前进
文学批评反过来促进文学理论的进展 【总结新,挑战旧,理论批评化,跨学科研究】
对新的文学现象的批评中的新发现,被总结和提炼成新的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向旧的文学理论观念发出挑战
文学批评的活跃促使文学理论家注重当下具体文学现象批评,出现理论的批评化转向
当代文学批评对于语言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积极运用, 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新趋势的出现。
第三节 文学批评实践
一、文学批评的主体
批评家应具有p222
审美感受力
生动传达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理性分析能力
理性洞察力,学理把握能力。
文学史眼光
将作品放在文学史中批评
社会关怀意识
坚持文学来自社会影响社会的观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二、文学批评的写作
㈠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的选择
1.以诗论诗式
以诗歌传达批评意见,
特色:以诗的语言尽量还原诗的阅读感兴
开创:杜甫《戏为六绝句》
代表:贺斯拉《诗艺》 布瓦洛《诗的艺术》
2.评点式
以简洁语句表达批评意见,
特色:言简意赅,直指心尖,揭示玄机,点到即止
代表:脂砚斋评红楼梦,金圣叹评水浒传
开创:宋代刘辰翁评《世说新语》
3.评传式
以作家传记方式传达批评意见
特色:传中有评,评传结合,作品作家相互阐释
开创:司马迁最早为作家作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欧洲19c圣伯甫开创传记批评
代表:《汉书》《三国志》为司马相如 曹植作传。
4.序跋式
序:序文,写在作品前的文字。跋:跋文,附写在一部作品后的文字
以序文/跋文传达批评意见的文字
特色:长短不拘,表述灵活
代表:萧统《文选序》总结文学发展历史,点评各种文体 胡风为《财主底儿女们》作序《青春底诗》 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作序两篇
5.随笔式
以随性落笔的方式传达批评意见
特色:随性而至,灵活议论抒情,叙中带议,寓理于事,小中见大,生动有趣
代表:宗白华《艺术生活》《新诗略谈》 唐弢《书话》
6.论文式
以论辩、论证方式和规范的格式传达批评意见,当代最重要最广泛
特色:结构规范完整,摘要,关键词,引言,本论,结语,注释 观点有新意 论证严谨有据 文本分析具体细致 注释规范
代表: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㈡文学批评写作步骤
1.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
2.选取批评切入点,提炼核心观点
3.条理化布局,文字表述
当代电影和电视批评比重上升,影响扩大 文学批评新话题新对象对理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