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工程测量
大学工程测量知识全面总结,主要介绍了测绘学的基本概念、测量技术、测量基准以及高程测量、坐标测量等多个方面。“测量技术”部分详细说明了测绘学的核心技术,包括传统几何测量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详细解释了水准测量(最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气压高程测量、GNSS高程测量等多种方法,并给出了高程测量的计算方法和所需仪器。
编辑于2024-06-08 16:08:28工程测量
绪论
基本概念
测量学
研究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测绘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
核心问题: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
平面坐标
高程
距离、角度、高差
测绘学
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利用的科学技术
测量技术(实质:确定地面点位置)
定位
放样(测设)
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
传统几何测量
导线测量
极坐标定位原理,卫星定位至少需要4颗卫星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地面点的表示
测量基准
基准线
铅垂线(重力作用线)
外业测量
法线
内业计算
基准面
水准面
重力等位面,不规则曲面
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
无穷个
大地水准面(大地体)
外业测绘工作
不规则曲面,与重力垂直,重力场不均匀
光滑封闭曲面
唯一
参考椭球体
形状、大小近似大地体
规则曲面体
我国大地坐标系
1954北京坐标系
1980西安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
原点:陕西泾阳永乐镇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地心坐标系
高程(点沿基准线到基准面的距离)
绝对高程(海拔/正高)
水准测量
高程基准面
1956黄海高程系(青岛)
1985国家高程基准
以此为起算面的高程为正常高高程
相对高程(假定高程)一标高H'
大地高高程
卫星定位
坐标
地理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等角投影:保角性和长度变形固定 左手坐标系,横y纵X,y=N×(10)6十5×(10)5+y
分带投影
6带
L=6N-3 N=Int(L/6)+1
3带
L=3N N=Int[(L-1.5)/3]+1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
水平面代替
100㎞²
测量基本原则和内容
基本原则
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细)部
先高级后低级
步步有检核
基本内容(测量三要素)
水平角
水平距离
高差
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最精密)
原理:利用水准尺水平视线,读取竖立在两点水准尺的读数,从而确定两点间的高差,再根据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待定点的高程。hAB=a-b
a、b与HA、HB的高低相反
计算方法
高差法:HB=HA+hAB=HA+(a-b)
视线高法:HB=Hi(视线高程)-b Hi=HA+a
高差法用于多种路线,视线高法常用于面城(断面)高程测量
水准仪
型号:D一大地测量,S一水准仪,05、1一往返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精度):±0.5mm/km、±1mm/km,Z一自动安平
构成
望远镜
物镜、物镜调焦透镜、目镜
十字丝分划板
正交长线一十字丝,横一中丝
上、下两短线一上/下丝(视距丝)一视距丝间隔用于测视距
视距:(上丝读数-下丝读数)x100
水准器
圆水准器一铅垂
粗平
管水准器一水平
精平
基座
操作步骤
微倾水准仪
安置仪器
粗略整平(左手大拇指法则)
照准水准尺
目镜调焦
初步瞄准
物镜调焦
精确照准
消除视差
目标的像与十字丝板不重合,产生照准误差
判定方法:眼睛上下移动,中丝与水准尺影像之间是否有相对移动(读数变化)
产生原因:两镜调焦不精确,成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方法:分别进行目镜调焦和物镜调焦至眼睛上下移动读数不变
精确整平(微倾螺旋)
读数
从小到大读数(若标尺倾斜,读数偏大)
自动安平水准仪
安置仪器
粗略整平
照准水准尺
(消除视差)
读数
电子水准仪
辅助工具
水准尺[直尺(精度最高)、塔尺、折尺]
单面尺
双面尺(三、四等)
4687mm
4787mm
尺垫(尺台):转点处支撑水准尺
转点:传递高程的过渡点
测段: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水准测量
分类
一、二等(国家高程控制的基础)
三、四等(地形测图和工程建设提供必需的高程控制)
等外(五等和图根)
工程测量为二、三、四、五等
水准点(BM)
测定高程的控制点
分类
永久性
临时性
位置选择:土质坚硬,易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
检核
测站检核
变动仪高法
双面尺法(常用)
路线检核
附合水准路线(已知到另一已知)
fh=∑h测-(H终-H始)
闭合水准路线
fh=∑h测
支水准路线(已知到未知)
fh=∑h往+∑h返
高差闭合差fh限差
一个测段偶数个测站
观测顺序
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后后前前(黑红黑红)(四等可用)
内业计算
闭合差调整
反号加权(四舍六入,五看奇偶)
三角高程测量
气压高程测量
GNSS高程测量
角度测量
水平角(确定点的平面位置)
测站与两目标的视线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形成的夹角β,0°~360°。
β=b-a(右目标读数-左目标读数)
测量方法
测回法(两个目标)
步骤
盘左读取a左、b左
盘右读取b右、a右
①盘左顺转,盘右逆转 ②竖盘相对望远镜在左则为盘左,反之盘右 ③测量前需配角,起始角≥0°00'00" ④各测回起始读数配角变换量为180°/n,n为测回数
计算
上半测回角值β左=b左-a左 下半测回角值β右=b右一a右
DJ6:丨β右-β左丨≤36",DJ2:丨β右-β左丨≤18"
一测回角值β=(β左+β右)/2
β之差:DJ6:≤24",DJ2:≤12"
结果取β的平均值
全圆方向法(多于3个目标)
两倍照准误差(2C):2C=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
方向观测法(2个或3个方向)
坚直角(三角高程测量确定高程/斜距化平距时使用)
测站与目标的视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90°~90°。(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测量前读数为90°或270°
计算
盘左:α=α左+X=(90°-L)+X 盘右;α=α右-X=(R-270°)-X
结果:α=(α左+α右)/2=[(R-L)-180°]/2
竖盘指标差:X=(L+R-360°)/2
DJ6:≤20",DJ2:≤16"
仪器
光学经纬仪
照准部
水平度盘
基座
电子经纬仪
全站仪
D一大地测量,J一经纬仪,07、1一1测回水平方向观测中的误差一0.7"、1”
操作步骤
光学经纬仪
对中
垂球/光学对点器对中(使位于同一铅垂线)
整平
左手姆指法则
照准
水平角:竖丝照准目标(单丝均分)
竖直角:横丝照准目标顶部
读数
测微微轮上下分划线对齐
辅助工具
觇牌、测钎、标杆
距离测量
钢尺量距
用钢卷尺沿地面直接丈量距离
钢尺
端点尺
刻线尺
精度更高
辅助工具
测钎、花杆、锤球、弹簧秤、温度计
步骤
直线定线:为了不使线段偏离,在直线方向设立若干标记点
目估定线(普通量距,cm)
仪器定线(精密量距,精度1/10000~1/20000)
距离丈量
一般方法
整尺段丈量,最后加余长:DAB=nL+q
①往返丈量 ②返测时重新定线 ③丈量结果取往返距离平均值 ④相对误差K校核精度(平坦地区K≤1/3000,一般:K≤1/2000,)
精密方法
①仪器精确定线 ②拉力均衡(弹簧秆测定拉力) ③丈量温度(温度改正) ④1/10000<K<1/20000
计算
一般形式:It=I0(名义长度)+ΔI(标准温度t0时尺长改正值)+α(线膨胀系数)l0(t-t0)
成果处理:①尺长改正:Δld=ΔI×I/I0 ②温度改正:ΔIt=αI(t-t0) ③倾斜改正:ΔIh=-h²/2I L=I+ΔId+ΔIt+ΔIh
精度评定:K=丨D往-D返丨/D均=1/M(M一般凑成整百数的形式)
视距测量
测距误差:1/100~1/300》钢尺量距 高差精度巜水准测量
水平
距离D=100I 高差h=i(仪器高)-v(中丝读数)
倾斜
S=Kl'=Klcosα D=Scosα=KIcos²α h=Dtanα+i-v
电磁波测距(精度最高)
优点:量程长,精度高,作业快,工作强度低,几乎不受地形限制(精度越远越高)
分类
脉冲式测距仪(精度低0.5~1m)
相位式测距仪
标称精度:mD(测距中误差)=±(a(固定误差,mm)+10⁻⁶×b(比例误差,10⁻⁶~ppm)×D(所测距离,km)
成果整理:①加常数C的改正:D=D'(所测距离)+C ②乘常数改正:D'×K+D'=D ③气象改正:D'×Ka+D'=D ④倾斜改正:D=Scosα(ΔD=-h²/2S,D=S+ΔD)
全球卫星定位卫星测距
坐标测量
直线定向
确定两点间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
方法
方位角
由直线起点标准方向的北端起算顺时针至某直线的水平角,0°~360°
真方位角
真子午线(切线)方向北端起算顺时针至某直线的水平角,A 天文测量方法或陀螺经纬仪测定
磁方位角
磁子午线方向(磁针在地球磁场作用下,磁到自由静止时其轴线所指的方向)北端起算顺时针至某直线的水平角,Am 罗盘仪测定
坐标方位角
坐标纵轴(中央子午线)方向北端起算顺时针至某直线的水平角,α 两点已知坐标反算得到
正反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关系:αQP=αPQ±180°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αi,i+1=αi-1,i十βi左(-β右)一180°(+180°)
若结果α>360°则-360°,若<0°则+360°
坐标正、反算
坐标正算
已知边长、坐标方位角,由已知点求待定点坐标
子主题
坐标反算
已知两点坐标,求边长和坐标方位角
D=(ΔX²+Δy²)½ R=arctan丨Δy/ΔX|,由R推算α
象限角
直线与标准方向(北/南)之间所夹的锐角R,0°~90°
象限角需同时注明角度与象限
象限角与坐标方位角的换算
平面坐标测定
水平角、水平距离
极坐标法
导线法
水平角
角度交会法(水平角尽量≥30°,否则误差较大)
水平距离
距离交会法
自由设站法
高程
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h(单向高差)=D(水平距离)tanα(竖直角)+i(仪器高)-S(目标高)+f(球气差改正)
往返测高差中数:h=½[(Dtanα-D'tanα')+(i-i')-(S-S')]
球气差改正:f=6.75D²=(1-K)×D²/2R (K一大气垂直遮光,R一地球半径)
对向观测可消除球气差
隔站法,尽量减小前后视距差以削弱球气差
地形图
基本知识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联系及其随时间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
基本特征
数学法则
符号表示(地图语言)
制图综合(地图概括)
地图要素
数学要素(数字比例尺,坐标格网,控制点和指向标志)
地理要素
自然要素(水系、地貌、土质与植被等)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区等)
其他要素(环境污染与保护,灾害与预,军事设施与行动路线等)
辅助要素(图外要素、整饰要素、图外注记):图廓以外所表示的内容
工具性要素(图例、图示比例尺、坡度尺等)
说明性要素(图名、图号等)
补充性要素(附图、图像、表格等)
分类
普通地图
专题地图
地形图测绘
能反映自然地貌和人为改造的自然环境
比例尺
分类
数字比例尺
图示比例尺
斜分比例尺
基本比例尺
大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
中比例尺(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
小比例尺(1:250000,1:500000,1:1000000)
比例尺(最大)精度(0.1mm所代表的实地距离)
数字地形图不存在比例尺精度问题
计算:0.1mm×比例尺分母
比例尺越大,精度越高,地图越详细
分幅和编号
方法
梯形分幅法
以经纬线为分幅界线,以1:1000000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实行全球统一分幅和编 号。因此,梯形分幅法又称为国际分幅法
1:1000000(经分6°,纬分4°)
行号=Int(B/4°)+1,结果转换成A~N的英文字母
列号 = Int(L/6°)+31
通用公式
本图行号=Int[(B北-B)/本图纬度差]+1
本图列号=lnt[(L-L西)/本图经度差]+1
各差值根据比例尺顺序依次折半,特别的在1:250000到1:100000时发生一次1/3的突变
编号:1:1000000行号(_)+列号(_ _)+比例尺代码[A~H](_)+本图行号(_ _ _)+列号(_ _ _)
矩形分幅法(大比例尺采用)
标准分幅编序法:以西南角坐标进行编号
坐标精度:1:5000取1km,1:2000和1:1000取0.1km,1:500取0.01km
图外注记
大比例地形图
图名图号、比例尺、邻接图表、内外图廓和坐标网线、其他要素。(其中1:5000的增加了坡度尺和政区略图)
坡度i=tanα(地面倾角)=h(等高距)/d(等高线平距/图上距离)M(比例尺分母)
中、小比例地形图
增加内外图廊、坡度尺、三北方向图和地磁标志点(1:25000~1:10000)以及高度表、深度表和投影方法(1:250000~1:1000000)。
小比例尺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高程变化
图式
原则:简明、象形、易于判断地物
地形
地貌: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状态,例如:高山.丘陵.平原,洼地
地貌符号(等高线)
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称为等高距h
同一测区的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等高距相同,称为基本等高距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d(实地距离)
d越小坡度越大
典型地貌等高线
山丘、洼地
山脊、山谷
根据示坡线判断,示坡线指向低处"一"
鞍部
陡崖(坡度≥70°)
悬崖:上部突出,下部凹进的陡崖。上部等高线投影到水平面时与下部等高线相交,下部凹进的等高线用虚线表示。
分类
首曲线(基本等高线)
计曲线(每隔4条首曲线就加粗)
间曲线(1/2基本等高距绘制等高线,半距等高线)
助曲线(1/4基本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
特性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必然相等。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果不在本幅图内闭合必然在其他图幅内闭合。
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但某些特殊地貌,如陡崖和悬崖等,用特定符号表示等高线在此相交或重叠。
一幅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平距小, 坡度陡;平距大,坡度缓;平距相等,坡度 相同。
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地物:地面上有明显轮廓的,无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固定轮廓的物体,例如:江河,湖泊
地物符号
依比例尺符号(面状符号)一形状、大小
不依比例尺符号一位置
半依比例尺符号(线状符号)一长度、方向
地物注记
绘制方法
实地测绘成图法
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先高级后低级
控制测量
技术设计,实地选点、标石埋设和造标(埋石选点),数据观测,平差计算
控制点要求稳固,能长期保存,便于观测和扩展加密(导线控制点还需保证相邻总之间通视良好)
平面控制测量
分类
国家平面控制
工程平面控制
小区域平面控制
方法
三角形网测量
三角网测量
一等三角网沿经纬方向布设,不仅是二等平面控制网的基础,还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水平角、水平距离
三边网测量
所有边长
边角网测量
水平角、水平距离
导线测量
水平距离、水平角(转折角)
①结合坐标方位角计算方法进行平差计算 ②fβ=∑β测-∑β理 ③fβ反号平均分配 ④长度反号加权分配 ⑤丅=f/∑D=1/K
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
全国范围内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称为国家水准网
高差
三角高程测量
距离、坚直角
GNSS高程测量
载波相位
代替四等及以下等级测量
碎部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成图法
遥感成图法
编绘成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