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内容主要围绕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和成熟,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文化现象,勾画出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及族群交融的宏大图景。从夏朝开始,经过多代斗争,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并有大禹治水等历史事件。夏朝中后期文明空前璀璨,有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牙璋”的广泛传播等,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适用于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夏商时期
夏
中华文明核心区
政治方面
早期历经数代斗争稳定统治,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大禹治水——其子启夺王位——甘之战——太康为政、后羿夺权——少康夺回王权
文化方面
中后期文明空前璀璨:二里头遗址、”牙璋“的广泛传播与影响、与东亚人群的交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已在中原形成
商
政治上:“内服”与“外服”
”内服“:对王畿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外服“:不干涉四土的内部事务,但是四土需向商朝的邦族履行义务,如朝贡、派兵参战等
文化上:文字与青铜器
地区文化间的影响
中原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三星堆玉器;西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殷墟妇好墓的和田玉料
文字的广泛传播与应用
甲骨文
青铜器的大规模使用
促使族群间文化的相互交流
第二节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西周时期
周初分封
“天下之中”
东都洛邑”宅兹中国“;西都丰镐
青铜器:何尊
封邦建国
措施:册命诸侯;”授民“;族群的拆分与迁徙
影响:稳固政权;形成”天下“各族群混居杂处的局面;各族群血缘和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族群杂居
族群文化的融合
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鲁国周人与殷人在墓地文化上的交流
紧密的政治实体
族际联姻
”同姓不婚“的原则
周礼秩序
“行周礼,尊宗法”
“天命观”将天下各族融合为一个政治实体,分封列国必须行周礼
“华夷之辩”
周人自称“有夏”;分封列国称“诸夏”或“诸华”;非周朝分封的邦族被称为“蛮夷戎狄”,不行周礼,但须臣服于周天子
“周道”路网
原因
对青铜矿料资源的需求
形成
从长江中游向中原地区运输矿产——“金道锡行”
周昭王南征“惟贯南行”
以宗周丰镐和成周洛邑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覆盖范围广,道路质量高;”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意义
增强天下各邦国的凝聚力,促进物产和文化的交流
方便朝贡和贸易往来
推动了货币的大量流通
第三节 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
从“诸夏”到“华夏”
诸侯争霸,尊王攘夷
“华夏”的出现
与“诸夏”的区别:华夏是一个单数概念,内部个体界限逐渐消弭,从若干邦族的集合体变成了一致认同的共同体
范围的扩大:“蛮夷戎狄”与原来的“诸夏”都融入“华夏共同体”
列国兼并
各族群归属于同一政治实体
分久必合
“大夷”秦国完成天下一统
杂处与通婚
春秋时期
戎狄与诸夏列国的杂处,例如“楚才晋用”
战国时期
华夏人群与北方草原族群杂居交融;“胡服骑射”;华夏地区与西域、巴蜀以南地区的交往
族群通婚
晋文公与孔子的家庭均为跨族群婚姻家庭
“同文”与“共祖”
“汉字”文化圈
华夏文化和诗书典籍的影响
戎人首领会赋诗言志
“中山三器”——中山王对华夏文化的高度接受
汉字的使用
楚国成为华夏文化圈核心组成部分——楚文化、《楚辞》
吴越人群对汉字文化的创新——“鸟虫书”
吴国王子季札“晓诗书,通礼乐”
共同的祖先认同
战国时期,黄帝走向”共祖“的地位
祖先传说体系的追溯与完善
总结
华夏共同体在日常而频繁的交融中进一步发展
“天下共主”的观念形成,是大一统王朝以及各族得以凝聚成中华民族的重要前提
聚族为邦、一邦一族的社会结构,未形成深入社会基本单位的族群交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