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思维导图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覆盖经典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空间概念的深入解读,以及空间与时间的测度和分析方法。介绍了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人地关系的具体方面,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类行为与环境变迁等。探讨了“空间的概念”,指出空间不仅仅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间隔,还包括空间的测度(即空间的属性),以及地方的概念。
编辑于2024-06-09 13:30:04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四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大数据等,以及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包括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地理模型、野外调查、开放型访谈等。这些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完整框架。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覆盖经典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空间概念的深入解读,以及空间与时间的测度和分析方法。介绍了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人地关系的具体方面,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类行为与环境变迁等。探讨了“空间的概念”,指出空间不仅仅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间隔,还包括空间的测度(即空间的属性),以及地方的概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四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大数据等,以及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包括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地理模型、野外调查、开放型访谈等。这些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完整框架。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覆盖经典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空间概念的深入解读,以及空间与时间的测度和分析方法。介绍了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人地关系的具体方面,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类行为与环境变迁等。探讨了“空间的概念”,指出空间不仅仅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间隔,还包括空间的测度(即空间的属性),以及地方的概念。
中心主题
第一节 人地关系
自然观概述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经典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相结合形成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系统服从以下规律: 1.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 2.系统中对立统一的双方是息息相关的,不可独立存在。 3.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发展,其生存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害另一方为代价。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双重身份:生产者、消费者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理由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地"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狭义的地理环境即自然综合体; ◇广义的地理环境则指由岩石、土、水、大气和生物等无机和有机的自然要素和人类及其活动所派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风土习俗、宗教信仰和道德观等物质或意识的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一个整体。
"地"的属性: 1.数量有限性: 自然资源有限;利用技术有限;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有限 2.地域上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经济差异 3.制约性和可变性: 人类从环境索取或向环境输出,环境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反应,因而动态变化. 4.有限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中任何一步不平衡都会危及系统的稳定性。 5.层次性和复杂性: 小的子系统大系统巨系统 构成成分复杂: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 6.整体性: 地理环境虽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部分,但是它们组成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2)人地矛盾的内涵 人地矛盾: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统一。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3)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 重点是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
人类行为与环境变迁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与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与血管瘤、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空间分析
空间
一、空间的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物理间隙或间隔。
(一)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 :是个人的大部分活动所涉及的空间。劳维:把活动空间的等级划分为家庭、近邻、经济和城市。eg:群鸿食堂
(二)行为空间action space指个人进行区位决定的区域。eg:校内所有食堂及周边吃饭的地方
(三)感知空间(perceived space):人们对具体事物大小比例、空间结构的感知体验,是人决策的基础。 人们的行为决策通常是建立在他们所感知的环境而不是客观际的环境基础上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感知空间决定了人们在真实空间上的实际行为。eg:你所知道的所有吃饭的地方
(四)意象空间:意象是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的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包括人们特定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所提炼出来的意象要素。林奇:路径、边界、街区、节点和地标
(五)心智地图mental map 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内部表征其存储在记忆中的空间属性所反映出的地图,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 包括:事件顺序、方向、距离、时间关系等等。
二、空间的测度(空间的属性)
(一)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对地表空间占领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就是地理学中研究中的空间分布。人文现象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施加影响的表现,其中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是基础,人类活动和其他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文现象的最终分布格局。 ■研究不同时间段的空间分布,可以了解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人文地理现象的演化过程和特征。 ■掌握空间分布是人文地理研究的起点。
(二)空间密度 Destiny是指单位面积地表空间上某种事物的数量(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建筑密度等)。注意地物数量大并不必然等于密度高。密度涉及两个量:数量和面积。例子:中国&荷兰 集聚度concentration:反映地理现象在空间上分布的集中或离散程度。
(三)空间模式Pattern 特征在空间中的几何排列称为模式,指的是分布,但在某种程度上,它强调特征位置的设计或形状,而不仅仅是它们的间距。
地方
一、地方的概念
■一个物质空间space,通过社会活动的构建、选择、传承、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特定象征意义和空间体验的place。 ■Place是指包含了社会活动的空间形态。 ■ Place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通过多样人 群的活动体验和心理感受, 固化对特定空 间的认知,形成模式化、符号化的空间。
二、区位分析:location analysis:人文地理学 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空间排列的一种方法。
(一)区位的概念 Location:既可以指某一绝对的位置(经纬度),也可以指用地点(site)或位置(situation)等所表示的相对位置。
(二)区位分析要素 ■区位分析中,通常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影响区位的因子,主要包括: (1)自然因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运输因子,关系到运费成本◇考虑区位问题的重要参数; (3)劳动力因子,包括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 (4)市场因子,需要考虑的有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市场的规模,市场的结构; (5)集聚因子,包含集中和分散对于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6)社会因子,包括政治、国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
(三)区位选择:区域分析的目的就是区域选择。确定最优区位以尽可能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通常需要利用区位布局模型:是用来确定服务设施的最优区位以尽可能减少交通和其他费用的模型。区位是未确定的,既要进行选址,又要考虑运输费用的最小化。 运输模型:固定区位的情况下,通过线性规划确定最优安排。 区位三角形: 研究工业区位,从原料地和市场两个最基本因素出发,选取运输费用最小的点作为工厂选址
三、地名分析
(一)地名释放的信息 地名是获取一个地方的地理和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地名分析的问题 .地名会受到流行语言变化的和发展的影响; .一些地名要素的释义是由争议或不确定的; .需要弄清楚地名命名之初,与其相关的景观或社会特征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
(三)地名的政治性:珠穆朗玛峰、埃佛勒斯峰
四、场所 ■"有明确特征的空间" ■有两个基本要素:实体空间、显著特征 ■社会学意义: 场所是各种日常生活组织的舞台,就必然具 有相应的社会学意义,具体表现如下:身份认同感、场所归属感、心理安全感
文化在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 一定的地方,不仅有确切的地理坐标,更有该地具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文化作为人文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和其他环境要素一起,使抽象的空间转化为具体、异质、变化的地方。
距离:指两个物体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或相隔的长度。
一、直线距离 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映空间上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 在很多空间组织理论中,都以减少距离为基本假设,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城市内部空间模式理论都基于均质平原上的距离最小原则。 在实证过程中几何上的直线距离必须用时间、费用、社会相互作用等变量来替代。
二、时间距离temporal distance:主要用以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受交通方式的影响,运行同样的直线距离所消耗的时间有很大差别.因此常常用实际运行的所需要的时间表示地理要素之间空间联系的可能性、便捷性和交流状况。
三、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认知距离):是人对物质世界当中空间距离的认知; 心理距离和实际空间距离之间往往不完全一致,常常产生空间变形
四、社会距离:社会群体之间由于相互分离或歧视所造成的分离。 其度量完全脱离欧式几何概念,一般用群体之间的交往频率来表示,如通婚率等。 社会距离也常常体现为空间距离,空间距离影响社会距离的扩大或缩小 社会距离和空间距离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地理学第一定律)。
距离摩擦:在地理现象的扩散和要素移动中,距离衰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距离摩擦实际上是反映了移动过程中时间和费用的预期消耗对移动行为动机的消极影响。 交通方式的变换将导致距离摩擦的变化。 学者对距离摩擦的理论化的总结﹣地理学第一定律: Tobler's First Law or 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地理学第一定律
时间
一、时间测度 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每相隔15度的地区相隔1个小时。
二、时空关系 地理现象的空间运动需要时间,这就涉及时间一空间关系的问题.时间地理学的创始人哈格斯特朗用生命路径来表达一个人在时一空间坐标系统上的运动过程,群体的生命路径则以非常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基本理论框架可以用一个网络模型来表示
时空压缩: ■地球村、垂直分工,地球被形象地称作"地球村"(哈维,2003)。 ■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跨越空间所需的时间缩短,使得空间的转换可在瞬间完成,而且所需的费用减少。 ■时空压缩所带来的共时性体验,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日益碎化的世界。
时空延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系统的延伸。
区域
一、区域概念: ■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区域的特征:可度量性和空间性、系统性、动态性、不可重复性: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可重复也不可遗漏。
二:区域类型: 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征上存在高度相似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出不同类型区域:自然区域、政治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 按照区划时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形式区和功能区。
三、区域划分: ■本质:不同群体对空间占有、分割的结果,并通过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活动赋予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 ■边界:是区域划分的界限,是某一空间单元或群体与另一个空间单元或群体之间的分界线。 ■人文空间边界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中。 ■区域划分过程必须注重历史延续性、内在的联系,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
四、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地方化力量,试图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区域一体化最突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只是经济活动的跨地区联合与协作,而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和地区优势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的区际组织。
尺度
一、尺度的概念,如粒度和幅度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研究对象或过程的时间或空间维、用于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时间或空间单位、由时间或空间范围决定的一种格局变化。 ■地理学中的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二、区域整合: 用来研究各种因素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通过空间整合可以揭示出不同的"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 ■用以表示两地理区域之间相互依赖关系。 ■表现:人口、物资、资金和信息在地区间的流动,且不同类型要素间具有互动性。 ■传统规律:绝大部分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也就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信息网络时代,似乎颠覆了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法则,同一网络内各点间的距离被消除,相互作用的强弱不受传统的距离因素影响,而取决于对网络的可接入性。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距离衰减规律)
二、网络 定义: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联系和交流的系统,是空间相互作用的载体,并反映空间相互作用状况。 分类:①交通运输网络②电子信息网络③交通运输网络、社会网络、电子信息网络、金融网络、毒品交易网络
扩散
一、文化扩散是指文化从一地方扩散到另一地方的空间过程(横向扩散)
二、文化扩散类型: 迁移扩散:接受者数量没有增加,仅发生空间位移。 扩展扩散:接受者的数量是不断的增多。
扩展扩散类型
传染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是指在接受者的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与接受者或创新源的接触而发生事物或现象的传播。
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其传播不取决于人们的接触程度。
刺激扩散:指人们在接受某一外来的新事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得不加以改变,以致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而摒弃其具体事物。
迁移扩散类型
占据式扩散:指移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居住地,但文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一致性的现象。
蔓延式扩散: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文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的土著文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土著文化精华,逐步形成一种混合文化,在地理空间上向周边扩展的现象。
墨渍式扩散:移民首先占据式的迁移到若干个小区内,之后进行蔓延式的扩散,但这几个小区并未连成一片,中间被别的文化所隔开,移民文化只是散落其中。
三、文化扩散的影响因素: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除了时间和距离外,文化隔阂是妨碍传播的重要因素。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