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建筑史第4章 宫殿、坛庙、陵墓(下)
概述了坛庙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如天坛的规制、圆坛方坛的象征意义等,展示其独特的建筑特色。介绍不同朝代的陵墓类型,如唐乾陵、宋陵等,展示陵墓建筑的多样性和历史演变。通过思维导图总结中国建筑史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上)的内容,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编辑于2024-06-18 22:13:13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单词词根词缀—前缀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③ 表示"副手",② 表示"不足,不够",① 表示"在…下",80.under-,② 表示"打开,解开,弄出",① 表示"不,无,非,没有",79.un-,② 表示"超出,超过",① 表示"极端",78.ultra-,② 表示"变换,改变,转移",① 表示"横过,越过",77.trans-,76.s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背景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教育,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司法独立,2013 州政府与联邦政府,2008 美国黑奴与国父,2009 新英格兰移民。
这是一篇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虚拟语气的其他句型,从句中的虚拟语气,if条件从句引导的虚拟语气,四种语气。
第4章 宫殿、坛庙、陵墓
坛庙(祭坛)
概述
起源:坛庙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
分类
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
先农坛: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励耕作,天子有藉天千亩,仲春举行藉田礼,并祭神农于此
五岳、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五岳以东岳泰山为首,自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盛典
封禅:告帝业成功于天地,所以泰山之庙(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宫城制度
明堂:明堂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礼仪性建筑,主要功能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它是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标志,也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具体体现。现存的唯一明堂建筑是天坛祈年殿。(国子监辟雍只是借其名、用其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明堂)
实例
明堂辟雍
体现天圆地方的思想,也体现权利的合法性
名堂辟雍四个字可以和在一起
大享殿(祈年殿):明嘉靖年间,在北京南郊所建,也有明堂之意
汉长安南郊,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址
外围圆形水渠(辟雍)像水壶把手的也是水渠。
正方形围城带有四门+四角L型配殿
中心圆台基+明堂(方的)
明堂平面=2 个长方形+1 个正方形重叠
武周明堂
在洛阳
万象神宫:历代明堂最宏大壮丽的,是武则天在洛阳所建
国子监辟雍
辟雍:也称璧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常与明堂合称“明堂辟雍”。“辟”通“璧”,指明堂外形似璧玉的圆形水沟,“雍”为圆满和谐之意。
祭祀祖先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
宗庙宫殿有两种形制
每庙一主
一庙多室,每室一主(7或9间)
家庙—-臣下或官员。中国古代的官宦贵族建立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个家族单独建立
祠堂—-普通百姓,一般一个村庄的同姓便会建立一个祠堂,其用途除了祭祀之外,还是族内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的场所,也是族人商议族事之地。其内一般存有族谱、姓氏渊源的介绍、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
祭祀先贤(祠庙):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
坛庙建筑的演变
新石器时期
特点:夯土为台,周围多墓穴,土与石为主要材料
代表:红山文化祭坛、良渚文化祭坛
奴隶社会时期
河南安阳殷墟祭祀坑:活人祭祀,奴隶制昌盛。采用圆形的形制,与天坛和寰丘一致
四川广汉三星坑堆祭祀坑:图腾崇拜
特点:因地域或民族不同而产生差异,开了秦汉、隋唐以至明清坛庙的先河
封建社会时期
特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的主要活动之一,京城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
代表: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月于西,祭日于东,祭先农于南,祭先蚕于北,其为坛庙建筑重要的存留地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
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设计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坛庙中常以形和数来象征
突出主体形象:通过周边的环境、色彩来突出主体建筑
加强环境层次:坛庙占地很大,但建筑相对较少。主体建筑置于中心部位,外面有多重围墙,并遍植树柏,人们通过若干门、墙、甬道进入,构成了环境的层次性,加强了严肃神圣的氛围。
组织空间序列:建筑依轴线布置,在轴线上排列若干空间,主体建筑前至少有两三个空间作为引导,大小空间穿插使得多层次的环境更富有序列性、节奏感
显示等级规格:坛庙是体现礼制典章的重要场所,因此每个建筑的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这种主次分明的艺术形象,不但显示出礼制的严肃性,也符合统一和谐的美学法则
北京天坛
天坛的建筑特点和艺术成就
天坛特征
中轴为主。
利用高台强化建筑。
天圆地方,反复运用圆。
数字的象征和隐喻。
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最大的祭祀建筑,为祭祀自然神的场所,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改为祭天。
在内墙内沿南北轴线,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建筑于其上:南部为圜丘(坛壝+皇穹宇)、北部为祈年殿、内围墙西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以内设神乐署和牺牲所
艺术成就
象征手法
天圆地方: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南方北圆”,并且天坛中的建筑也多为圆形平面和圆形攒尖顶,都体现”天圆地方“的思想。
色彩:明代的祈年殿(大享殿),上、中、下檐分别用青(蓝色,象征天)、黄(象征大地)、绿(象征生命);清代祈年殿则屋顶三层都改用一色青琉璃瓦
数字:圜丘和祈年殿作为天坛的主体,在设计上采用众多阳数,其中的9为极阳数,用于众多地方,如台阶、栏杆等均为9的倍数,以象征着9重天,如圜丘用于祭天,它的层数、铺地、栏杆等都与阳数(奇数)有关,而祈年殿为祈谷,内外三层柱子分别代表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之意
空间处理
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大的主轴线,控制住了超大的坛区空间
用高高突出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视野,显现出了天穹的开阔,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
对比手法:方与圆的对比;高耸建筑与低矮墙体对比;狭长道路与开阔空间对比;檐顶青琉璃瓦,加上白石基座,朱红门窗,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轴线布局:天坛的布局强调轴线的串联,主体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在轴线上反复运用圆,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皆为圆形,形成了完美和谐的“天圆地方”概念,轴线强化建筑的同时强化了“圆”这一要素
环境控制:建筑只占1/20的面积,融入林海,轴线上的建筑处于高地之上,临空于树林之上,渲染坛区的肃穆庄严,增强了祭祀的仪式性
天坛重点建筑
yuán qiū圜丘(祭祀最重要的地方)
冬至日祭天的场所,由坛壝wéi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殿分离。
坛壝:坛圆形,作3层。壝为1m余高的矮墙,内壝圆,外壝方,仅区隔内外,不封闭空间
数理玄学 :奇数(阳数):3 层台基直径 9/15/21 丈+地面铺石&栏板数都是 9 的倍数。
位于天坛南侧,坐北朝南,三层露天圆台,外围方、圆两道围墙,象征天圆地方。
功能: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露天而祭)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皇穹宇:单檐圆攒尖顶,是储放昊天上帝神主之处(相当于圜丘坛后面的寝殿),建筑小巧精美,圆形小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门与殿之间的距离非常恰当,从门口内望,能得到良好的视角与构图。“回音壁”即为皇穹宇外围的圆形围墙。供奉“昊天上帝”+皇帝八代祖先。
左右配殿:日语星辰+云雨风雷。礼仪式的建筑两边都要有配殿
丹陛桥 定义: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的大道,因大道端部有东西向券洞(宰牲用),故名桥。
祈年殿(大享殿)
用途:孟春祈谷之用
形制
本来按照古代规则,坛上是没有建筑,所谓“坛而不屋”。祭祀天地尚质朴,不在于华丽的建筑。明代开始在坛台上建造殿堂,起初是方形的殿堂,叫“大祀殿”,十一开间(类似于故宫的太和殿)明嘉靖二十四年,拆大祀殿重建,将原来的方形大殿改成重檐圆形大殿,叫“大享殿”
屋顶:上覆鎏金宝顶,三重檐的蓝色琉璃瓦的圆形攒尖顶。
平面:金厢斗底槽,内槽四根柱子支撑最顶上的攒尖檐,外槽12根柱子支撑第二层腰檐,外面的副阶周匝檐柱支撑最下部分的檐部。
台基:下承三层圆形须弥座台基,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与殿堂组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层层收进增强了祈年殿向上的动感
室内:天花是精致的“九龙藻井”
特点:坛殿一体。相对于圜丘的坛殿分离,“祈年殿+祈谷坛”为坛殿结合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殿内4柱象征四季、内圈12金柱、外圈12廊柱,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加起来象征24节气,以上28根柱子又代表了28星宿,再加8根童柱为36天罡gang(天罡指的是北斗星)(对应 72 地煞) 36+72=108
欲扬先抑:通过丹陛桥轴线、祈年门建筑的烘托,取得了气势恢宏的尺度感
视觉手法:三层渐收的圆形攒尖屋檐所产生的视错觉,使祈年殿得到了更加宏伟的尺度效果
总平
内坛三组团:圜丘+祈谷坛+斋宫
第一组团:圜丘坛=坛wei(外+内)+皇穹宇
坛殿分离
第二组团:祈年殿+皇乾殿+祈谷坛+左右配殿+祈年门
第三组团:斋宫
吃素
外坛两附属:神乐署+牺牲所
神乐署对外开放,祭祀奏乐地方,牺牲所把牲口养在这个地方
轴线:圜丘→皇穹宇→丹陛桥→祈谷坛(祈年殿)
宰牲亭
宰杀牲口
神厨
制作食物
具服台
沐浴更衣
北京社稷坛
概述:社稷坛和太庙一起位于北京城宫城前部两侧,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
特点
社稷坛是土地和五谷合祭之所,位于紫禁城御道西侧
主体建筑社稷坛、拜殿,附属建筑有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稷坛的坛台,三层方形坛台上铺有五色土
坛北为拜殿与戟门各一座,晴天露祭,雨天则在室内行祭。这是两座明初殿宇,构件加工精致,室内用彻上明造,梁架结构规整,显示出严谨精致的建筑风格
拜殿是主殿
拜殿:民国因作为孙中山灵堂而改名“中山堂”,社稷坛亦改为“中山公园”。
戟门:原为皇帝出行,驻扎处守卫插戟为门。后演变为皇家礼制建筑门殿统称。类比佛寺建 筑山门殿。
五色土
明制皇帝社稷坛用五色土,而王国社稷用一色土。按照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别铺填五种颜色的土壤
东边青色(偏蓝色)、南边赤色、西边白色、北边黑色、中央黄色。正中埋一根石柱,顶部露出一点,这便是社神的神主
东方代表天
西方代表萧杀(金-白色)
南方是红色
北方玄武-黑色
中部是黄色
五行(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青白赤黑黄)。
北京太庙
概述: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历代朝廷都极重视,致祭很勤
组成: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tiāo miào三者组成,前设戟门五间,列戟一百二十。戟门前为琉璃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
太庙正殿(享殿)
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殿内明间与左右两次间用金箔满贴柱梁、斗拱、天花,是少见的殿内装銮luán(在梁柱栱或塑像上施以彩绘)的做法
同堂异室制度:在同一个殿堂中,分出不同的隔间(古代叫夹室),分别供奉着不同的祖先
神厨神庖:即坛庙、陵墓等祭祀时用作宰牲及准备祭品的场所
太原晋祠
【宋】太原晋祠圣母殿
布局:位于山西太原晋祠中,为晋祠主殿,坐西朝东。殿前有鱼沼飞梁,起平台过渡作用,也起到了联系圣母殿与献殿的作用
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面有一个方形水池,上面建有十字交叉的桥梁,造型奇特,也建于宋代,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形桥梁,极其宝贵
平面:宋代单槽,副阶周匝,通面宽8柱7间,通进深7柱6间,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前廊采用“减柱造”,因而特别宽敞,深有2间(可能是出于祭祀所需)
减了四根柱子
地盘开槽是用来支撑主体屋面的
明间次间开门,稍间是直棂窗
开间要说明有无副阶周匝。
立面:重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正脊和檐口也呈现明显的曲线,是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柱子为蟠龙柱式样,柱身有显著的侧脚和生起
斗拱:用材硕大,但与唐时的雄健古朴相比,圣母殿则显得秀丽,形制灵活,用了假昂,开启了明、清时假昂的先声,补件铺作正面每间一朵,侧面和背面不用。
结构:殿堂型构架,彻上明造,内殿减柱造
所有减柱的地方都增加了乳栿和鎝牵,以增加稳定性。
意义: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为宋代杰出的代表建筑
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看开间数和柱子数,一般情况都是一个补间铺作。有普拍枋,普拍枋上面放斗拱。侧面只有在檐柱和廊柱之间只有一个补间铺作。
曲阜孔庙
概况: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孔庙,历代不断扩大规模与重修,历史跨度达两千多年,享有国家祭祀的规格。集大成建筑群
三路:自大成门起,分为三路
东路:孔子诗礼堂,崇圣祠
中路:杏坛、大成殿、寝殿
西路:父母的金丝堂、启圣殿
主要建筑
(清)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后设寝殿,仍是前朝后寝的传统形制。
重檐歇山,通面阔九间,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石龙柱10根,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两侧檐柱则用阴刻线条图案
奎kuí文阁
孔庙书楼,大成门前
通面阔7间,进深5间,外观二层、三檐歇山。内部三层
上厅下殿做法,即底层殿堂构架,上层厅堂构架
空间:是纵向展开的、狭长的空间序列,南北是东西的4倍,由南往北,以墙垣廊庑分为9进院落,分为前导和主体两部分,前三进为引导部分,自大中门起为主体,以大成殿为核心,层层围合
艺术效果
空间渲染:空间疏密变化。大中门以南为引导空间,建筑密度低,空间开阔、纵深空间用横向墙垣进行分隔,以苍翠古柏和重重门坊渲染出祭祀建筑特有的宁静
空间突出:大中门以北,建筑密度陡增,院落尺度小,空间封闭。尤其是大成门与寝殿形成的封闭四合院,突出了核心的大成殿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陵墓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特点
墓室做法
最早(氏族社会)是土穴墓,或土穴木板的墓室,晚期也出现了原木铺构的木椁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其中有两种构造
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一至数层,内置棺
黄肠题凑:秦汉时期的一种皇室墓制(题凑),以短方木垒成椁墙,在墙内置棺,是厚葬之风的产物,因木材消耗大,所以东汉后不再使用
木椁不利于长期保存,加之砖石技术的进步,发展了“石墓室”和“砖墓室”
石墓室:又有“崖墓”、“石拱墓”、“石板墓”等,以崖墓较多
砖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发展起来,东汉成为主流;还有如两拱相交产生的“穹窿顶墓室”,西汉末年也有出现
砖墓室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在唐宋墓中,用的比较广泛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豪华且更讲究密封于防腐
总结: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室→→进一步发展
封土做法
秦汉:起地上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唐代:因山为陵。汉文帝的灞陵,为了防盗,是史上第一个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
北宋:恢复秦汉陵台的“方上”之制,规模缩小
明清:宝城宝顶的形式
总结:封土为坟→→地上陵台→→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陵墓的发展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
西周
不封不树
春秋战国:出现地面上封土,后称为“陵体”,墓上各有享堂
兆域图 :战国时期中山古国陵寝平面图,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建筑平面图(地图)。堂和宫是分开的
秦、汉:汉基本依秦制,陵中设庙、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制,帝陵都为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放有石阙(四川雅安高颐墓石阙)汉代有神道,因山为陵起源于西汉
方上: 帝陵起方形截顶锥体陵台的做法,类似埃及金字塔和玛雅金字塔。
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相当于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唐陵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石像增多,为宋、明神道布置蓝本,仿汉多设陪葬。
“上下宫制”: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相当于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因山为陵: 不再人工覆土,凿墓道深入山体。
北宋:死后营陵,规模远不及汉、唐。由于受“五音姓利”之说的影响,自南向北坡下。恢复秦汉陵台方上之制,规模缩小,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像相对而立。陵台处于低地,缺乏庄严气势,也有上、下宫制,集中布置在陵台附近,整个陵遍植松柏,以荆棘为篱。
明:明代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改祭区形成院落三进或者两进,陵体祭祀建筑轴线串联,突出祭祀仪式的重要性。庙寝一体(只有享殿)合宫制度。明十三陵合用神道是独特做法
明、清陵制创造了“宝城宝顶”、“方城明楼”这种独特的做法。其中明楼是明代陵制的独创。
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明孝陵起,影响明清历代的陵寝形制。
清:清代则大致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规模略小,有独立的后妃陵墓,墓室都是券拱结构。
陵寝演变总原则:模仿前朝后寝,事死如生
“庙”、“堂”、“上宫”,象征“前朝”部分
寝”、“宫”、“下宫”,象征“后寝”部分
战国(上堂后宫)→秦汉(方上,宫寝深埋)→唐(因山为陵,上下宫制)→宋代(恢复方上)→明清(宝城宝顶)
陵墓发展变化趋势
重点:设计的重点从强调纪念性转向礼仪性
建筑:地面建筑越来越多,处理方式也越来越接近宫殿
轴线:轴线越来越长,陵前序列越来越复杂
陵体:陵体的相对重要性减弱,逐渐隐藏在序列之后,整个陵园烘托于周边高山
古代陵墓建筑的组成
概述:陵墓的结构包括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陵园建筑
地下部分:墓道、墓室
结构:商至西汉以竖穴为主,土圹木椁;东汉至明清以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秦汉时期的一种皇室墓制(题凑),以短方木垒成椁墙,在墙内置棺,是厚葬之风的产物,因木材消耗大,周代以及西汉以前多用,东汉后不再使用
黄肠:柏木芯
题:头
凑:聚
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室;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
墓道:“亚”字形平面,四出羡道;“中”字形平面,二出羡道;“甲”字形平面,一羡道
地面部分
结构
早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
墓而不坟: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树标志
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为标志,便成为人们谈论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椎体形成的陵体
因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作为封土坟头,以增加气势
汉文帝的灞陵,为了防盗,是史上第一个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庙、堂、上宫象征前朝部分;寝、宫、下宫象征后寝部分
汉以前:庙、寝殿,仿前朝后寝
唐:上、下宫制,殿(献殿<上宫>与寝殿<下宫>)并存
明清:献殿、庙、寝一体
神道:称御路,甬路。是通往祭祀区和墓区的导引大道,是地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上有石像生、牌坊、门阙等
汉以前:无神道
汉、唐、明清:神道逐渐加长
陵园建筑
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
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特点: 因山为陵 ,上下宫分离制, 轴线布置 ,神道冗长
布局:因山为陵、帝后合葬、前庙后寝、上下宫分离制
双阙:陵前双峰为阙,形成自然的神道,显得更加崇高雄伟
空间:至神道缓缓向上,两侧阙台呼应,加强了前导空间的艺术效果
意义:这组气象磅礴的陵园建筑规划,从整体上看,仿唐长安布局,渗透着强烈的皇权意识,也表现出善于利用地形、前导空间、建筑物来衬托主体的手法,是唐代帝陵的代表
宋永昭陵
明孝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墓。
特点 :不再是前庙后寝了,改为庙寝一体(只有享殿) 。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神道曲折 。共用神道(与其长子朱标的明东陵共用神道)
在陵墓这里正殿=享殿=主殿=献殿
平面布局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明十三陵
选址: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周礼》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开敞,以长陵为中心,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形成气势宏伟肃穆的整体。
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陵寝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规模大且装饰华丽(如长陵、永陵、定陵);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从俭建陵”的遗诏或受葬期、国力的影响,规模小且比较简朴(如献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来得及建陵,改朝换代后由下一朝代营建(如思陵)。
形制:以明长陵为例,陵园建筑由前导的神道和陵区建筑两部分组成
神道
神道布局:长千余米,道上设置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等墓仪设施
空间渲染:神道增加了空间层次,也渲染出陵墓建筑群威严神圣的建筑意境
陵区建筑
前院:进入前院,正对的是祾恩门,单檐歇山
后院:方城明楼,前有牌坊,石五供,其后为宝城宝顶
内院:内院中心为祾恩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三重台基,设有月台
继承: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布松柏
创新
轴线布局:将帝陵安葬、祭祀、管理三项功能集中在一起,陵体建筑串联于轴线之上,形成三进院落、纵深布置的形式,以突出祭祀仪式的重要性
合宫制度:取消了唐宋推行的上下宫制,上宫献殿(庙)实际已经取消,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合二为一
合用神道:明十三陵合用神道也是明代独有的做法
宝城宝顶
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周围用砖砌墙,称为宝城;宝城前修筑高大雄伟的方城明楼
空间意向
选址与风水密切相关,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
长陵背靠天寿山,前面开阔,其余陵群沿山麓环形布置,拱卫主陵
神道共用,随着两侧山势高低平直、曲折,取得左右体量的大致均衡
利用周围山势,仿佛旁边的山水都同时祭祀,整个陵区的整体性非常强
明长陵
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方城),上为明楼(碑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
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制
祾恩殿:陵园的主要殿宇,又名享殿,以明长陵的祾恩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9开间,重檐庑殿顶,面积与太和殿相当)
祾恩门:陵墓的入口,宫门式建筑(明长陵的祾恩门为5开间,单檐歇山顶)
清昌陵
概述:清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清帝入关后陵区的西陵部分,处于群山环抱之中
平面关系:方城明楼→→哑巴院→→月牙墙→→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北边是牙城墙,墙正中有影壁,宝城下的地宫入口就在影壁之下。
马槽沟:清昌陵排水系统十分讲究,除地宫、宝顶、内院、殿下有排水孔、排水沟外,还将院内、院外的水联成一个相通的水路,俗称“马槽沟”
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
清东陵
与明制对比
不同
增设月牙城
十三陵只有首陵有“圣德神功碑”,清陵则各陵分设。
增设“小碑亭”
三路一孔拱桥→清改为三路三孔桥
布局及轴线建筑更丰富。
皇后和嫔妃园寝临近帝陵。
相同:宝城宝顶、方城明楼、共用神道
东西陵 :由于东陵影响力远大于西陵,因此只需要记东陵。
其他
汉高颐墓石阙
梁萧景墓墓表
北齐石柱
义慈惠石柱
义慈惠石柱形制特殊,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
石屋斗栱为古代建筑结构“单斗只替”最早实物遗存。其俊柱是最早的形式
北魏末年,起义军战败后,尸横遍野,当地民众将义军残骨收敛,尸体合葬,并建立木制纪念碑,后北齐时,将木制改为石质,刻了“颂文”,取名标异乡义慈惠石柱。
如需构造物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请关注我的mindmaster社区号主页:985建筑研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