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藏象
中医学藏象章节重点,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学说首次出现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由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概括总结而成。藏象学说不仅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药膳学等也密切相关。
编辑于2024-06-27 10:34:02藏象
概念
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象—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形成基础
古代解剖知识的基础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临床经验积累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
生理功能
化生和贮藏精气
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六腑
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
实则不能满
奇恒之腑
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似
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五脏
心
生理特性
与夏气相通应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心主神志
心是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肺
生理特性
肺为五脏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与秋气相应
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有主持、调节呼吸之气和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
呼出浊气
失调→胸闷咳喘,呼吸困难
向上向外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失调→痰饮,水肿
宣发卫气(汗液)
失调→皮肤憔悴,无汗或自汗
肃降
肺是清虚之体性喜清润
吸入清气
失调→胸闷咳喘,呼吸急促表浅
向下向内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
失调→小便不利,痰饮,水肿
肃清呼吸道异物
失调→咳嗽吐痰,呼吸不畅
肺主通调水道
宣发
将水液布散于皮毛和周身,发挥滋养作用→皮肤蒸发
将卫气布散于皮毛,蒸腾皮毛的水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汗液
呼出浊气,带走部分水液→呼气蒸发
肃降
将上焦的水液向下布散,部分水液经肾的气化下输膀胱→尿液
推导大肠传导,随粪便带走部分水分→排便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病理
水道失于通调,水液代谢障碍→尿少、浮肿
治疗
宣肺利水/提壶揭盖
利水+宣降肺气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经脉聚会于肺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生理意义
气体交换
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
肺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生理意义
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朝百脉,通调水道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
生理特性
脾喜燥而恶湿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
脾主运化水液,水湿易于侵犯人体,损伤脾阳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人体的气血、水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都以脾为枢纽
脾与长夏相应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
运化水液
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
脾主升
升输清气
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部
头目眩晕,倦怠乏力
升提脏器
升托脏器,固定在相应位置
内脏下垂
脾主统血
脾气统摄血液在脉管中循行
心气推动,脾气固摄(约束和控制,防止逸出脉外)
病理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
肝
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体阴
肝肾同居下焦属阴
肝为藏阴血之脏
用阳
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
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风易动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与春气相应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泻
正常
调畅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津血运行和代谢(津液+血液)
促进脾胃运化(脾升胃降)
调畅情志
调节生殖
异常
疏泄减退
胸肋两乳胀痛
疏泄太过
头胀头疼、面红耳赤、心烦易怒
肝主藏血
保证处于工作中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防止处于相对抑制的脏腑器官消耗过量的血液
防止出血、制约肝阳,调节月经排泄
肾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精弥散而为无形的肾气,肾气聚合而成有形的肾精
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失调
少年五迟五软
中年早衰和性功能减退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状。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命门
指目
与肾有关
右肾为命门说
两肾俱为命门说
两肾之间为命门学说
肾间动气为命门说
肾主水液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在肾、脾、肺、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多个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胃摄入→脾运化、转输→肺宣发肃降于全身→脏腑组织利用后→三焦下输于肾→肾气化为尿液→膀胱
肾主纳气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
病理
前阴病
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排尿困难
肾的封藏不固→尿频、遗尿、尿失禁
肾失常导致生殖障碍→男子少精,女子月经不调
后阴病
肾阳虚不能温脾阳→水谷并走大肠,五更泻
肾阴虚,大肠失润→干结
经络
六腑
胆
贮藏和排泄胆汁
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中精之府
因胆藏清净之液,是由精气之化生
主决断,调节情志
中正之官
胃
分部
上脘(贲门),中脘(胃体),下脘(幽门)
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
喜润恶燥
太仓、水谷之海
阳明燥土
小肠
受盛和化物
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来承受之,停留一段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
泌别清浊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吸收精微成分,将食物残渣及多余水分向大肠灌输
大肠
传化糟粕
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功能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贮尿和排尿
气化=肾的蒸腾气化作用
三焦
通行元气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元气),也是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
运行水液
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
上焦如雾
位置—横膈以上
包括—心、肺、头面部
生理特点—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如沤
位置—横膈以下,脐以上
生理特点—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如渎
位置—胃以下
生理特点—排泄糟粕和尿液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奇恒之腑
脑
“脑为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
生理功能
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主感觉
脑主肢体运动
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
女子胞(子宫)/男子胞(精室)
生理功能
排泄月经
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肝
心与肾
肺与脾
肺与肝
肺与肾
肝与脾
脾与肾
肝与肾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
心主血
心火下降小肠,保证小肠化物
小肠化物
清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充足
病理
机制
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
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亢盛
临床
尿少,尿热,尿痛
舌赤,口舌生疮
肺与大肠
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
肺司呼吸,主行水—有赖大肠通畅
大肠主传导,主津—有赖肺气下降
病理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咳喘
肺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稀
脾与胃
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二者以薄膜相隔
生理
纳运协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和条件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及吸收
升降相因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既保证了饮食的纳运正常,又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燥湿相济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阳明燥土,得阴而安
保证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病理
纳运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和升清→腹胀腹泻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升降
清气在下→上为眩晕,下生泄,或为内脏下垂
浊气在上→腹胀
燥湿
湿宜犯脾,影响胃纳
热宜犯胃,影响脾运
肝与胆
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附于肝之短叶间
生理
消化功能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
胆附于肝,贮藏胆汁
精神意志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病理
消化方面—肝胆同病
肝主疏泄,胆汁排泄不利
胆附于肝,影响肝的疏泄
情志方面—口苦,心烦失眠
肝血不足,胆气虚怯
肾与膀胱
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
肾为水脏—气化津液,司开合,控制膀胱开合
膀胱为水腑—开合有度,使尿液正常贮存排泄
病理
肾气不足→膀胱开合失度→遗尿,尿频,尿失禁,小便不利
膀胱湿热,上犯于肾→尿急,尿痛,血尿
六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