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心电图
诊断学心电图重难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6-29 08:16:26心电图(ECG)
原理
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正常心电图波形
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梗死
基本图形及机制
除极不耗能,复极耗能
缺血型(最早)
最早出现在心内膜下肌层→高耸T波
心外膜下肌层→倒置T波
缺血使得心肌复极时间延长→QT间期延长
损伤型(中间)
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ST段抬高
坏死型(最晚)
机制
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
心肌梗死主要发生在室间隔、左心室壁心肌→起始0.03s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
表现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病理性Q波(时限≥0.03s,振幅≥1/4R)/QS波
产生条件
梗死心肌直径>20~30mm或厚度>5mm
急性心肌梗死
T波倒置(外边受损较轻的心肌缺血型)+ST段抬高(靠近坏死区周围的心肌损伤型)+异常Q波/QS波(最里面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超急性期
时间
心梗发生数分钟内
表现
高耸T波(首先短暂心内膜下心肌缺血)→ST段上斜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
未出现异常Q波
急性期
时间
心梗发生数小时~数周
表现
T波倒置(外边受损较轻的心肌缺血型)+ST段抬高(靠近坏死区周围的心肌损伤型)+异常Q波/QS波(最里面心肌坏死)
亚急性期
时间
心梗发生后数周~数月
表现
坏死+缺血
T波倒置逐渐变浅
异常Q波仍存在
ST段恢复至基线
陈旧期
时间
心梗发生数月后
表现
ST段和T波恢复正常/T波持续倒置
坏死型Q波可能逐渐缩小和消失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及梗死相关血管的判断
定位
异常Q波出现在V1~V3—前间壁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V3、V4—前壁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V5、V6—前侧壁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I、aVL—高侧壁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II、III、aVF—下壁(右室)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V7、V8、V9—后壁心梗
V1、V2的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增高—后壁心梗
异常Q波出现在V1~V5—广泛前壁心梗
相关血管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Q波型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
其梗死既可为非透壁性,亦可为透壁性,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多部位梗死、梗死范围弥漫或局限、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右心室、基底部、孤立正后壁梗死等)等
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干预不及时均可演变为Q波型或非Q波型心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指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导联出现 ST 段抬高( ST 段抬高的标准为:在V2-V3导联抬高0.2mV,在其他导联抬高0.1mV),可以不出现 Q 波
非ST段抬高型梗死(NSTEMI)
指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或无ST-T异常,可以出现Q波
近年把急性心肌梗死分类为STEMI 和NSTE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合并其它病变
合并室壁瘤(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
ST段持续性抬高达数月以上,同时伴有病理性Q波
合并右束支阻滞
两者心电图特点并存(除极初始向量为心梗特点,终末向量为右束支阻滞特点)
合并左束支阻滞
心肌梗死的图形常被掩盖
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ST段抬高可见于
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炎、高血钾
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动态演变过程予以鉴别
异常Q波、ST段抬高的以及T波倒置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心律失常
正常人的三大心律失常
孤立房颤、文氏阻滞、阵发室上速
概念
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传导异常
分类
窦性心律与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
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I、II、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后有规律QRS波和T波
连续3个P波为窦性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100次/min
表现
PR间期缩短,QT间期缩短
继发性ST段轻度压低,T波振幅降低
临床
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失血、心肌炎、拟肾上腺类药物
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60次/min
临床
老年人,运动员,甲减
窦性心律不齐
心律节律不整
PP间期差异>0.12s
窦性停搏
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
表现
规律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
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
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博或逸搏心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冠心病、心肌炎,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型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
持续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不易用阿托品纠正
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快慢综合征—在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常出现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
双结病变—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障碍,或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
期前收缩(临床上最常见)
起位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
机制
折返激动
触发活动
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
发生部位
室性>房性>交界性
常用术语
联律间期
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
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窦性P波起点
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从异位QRS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起点
代偿间歇
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
房性期前收缩—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心律失常自带房室分离
间位性期前收缩
夹在两个相邻正常窦性搏动之间的期前收缩,其后无代偿间歇
单源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来自同一异位起搏动或有固定的折返径路,其形态、联律间期相同
多源性期前收缩
在同一导联中出现2种或2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频发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
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
T波反向
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正常PP间距的两倍
房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异位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s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右束支阻滞图形—异位P'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增宽变形
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异位P'波后无QRS-T波
交界性期前收缩
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QRS-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
出现逆行P'波(P波在II、III、aVF导联倒置,在aVR导联直立),可发生在QRS波群前/QRS波群后/与QRS波重叠
完全性代偿间歇
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窦房/房室阻滞),或其他原因造成长时间的间歇时(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低位起搏点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 仅发生1~2个→逸搏 连续3个以上→逸搏心律
房性逸搏(晚+QRS波正常+频率50~60+P'R>0.12s)
房室交界性逸搏(最多见)(晚+QRS波正常+频率40~60+P'R<0.12s或无P')
见于—窦性停搏、III度房室阻滞
QRS波群—交界性搏动特征
频率—40~60次/min,慢而规则
室性逸搏(晚+QRS波宽大畸形+频率20~40+无相关P波)
反复搏动/反复心律
有时交界区逸搏激动逆行上传至心房,于QRS波群后出现逆行P波,这个激动又可在房室结内折返,再次下传心室 当折返激动传至心室时,如心室已脱离前一个交界性搏动引起的不应期,便可产生一个QRS波群
异位性心动过速
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3次以上)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P波后规律正常R波+R波后有P'波)
特点
突发、突止
频率160~250次/min,节奏快而规则
QRS波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呈宽QRS波心动过速)
类型
不具有器质性心脏病(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预激旁路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双径路引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慢前(P'R)快后 (RP')
具有器质性心脏病(房性心动过速)
自律性心动过速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快+P波和R波无固定关系+心房夺获+QRS波宽大畸形)
心电图表现
频率多在140~200次/min,节律可稍不齐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
发现P波+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P波R波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可明确诊断
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可诊断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心电图表现
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以每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
QT间期延长
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而自行终止,但极易复发或转为心室颤动
临床
阿斯综合征/反复发作心源性晕厥
原因
遗传性心律失常(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严重房室阻滞:逸搏心律伴巨大T波/U波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伴有QT间期延长
某些药物:奎尼丁、胺碘酮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AFL)(P波消失+QRS波、T波不消失+心室律规则2:1/4:1+扑动波规则,F波频率<350)
心房颤动(AF)(P波消失+QRS波、T波不消失+RR绝对不齐+颤动波不规则,f波频率>350)
心室扑动(P波消失+QRS波、T波消失+扑动波规则)
心室颤动(P波消失+QRS波、T波消失+颤动波不规则)
传导异常
传导阻滞
分类
按部位
窦房传导阻滞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按阻滞程度
一度(传导延缓)
二度(部分传导发生中断)
三度(传导完全中断)
窦房传导阻滞
一度—不能观察到
三度—与窦性停搏难鉴别
二度I型
机制
心电图表现
窦-房间期梯次延长(看不出来)
房-房间期(PP间距)梯次缩短
漏搏后PP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
二度II型
PP间距规律
突然在规律的PP间距中出现一个长间歇,长间歇=正常PP间距的2倍
房内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与左心房肥大类似)
P波增宽≥0.12s,出现双峰
切迹间距≥0.04s
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部位
阻滞部位越低,潜在节律点稳定性越差,危险性越大
一度(PR间期>0.20s+无QRS波脱落)
PR间期延长
二度I型(PR间期逐渐延长+QRS波脱落)
二度II型(PR间期固定+QRS波脱落)
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滞)(P波与QRS波无关+交界性/室性逸搏)
有交界性逸搏心律(QRS波形态正常,频率40~60次/min)/室性逸搏心律(QRS波宽大畸形,频率20~40次/min)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
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程度(4:3传导=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QRS波群脱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