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法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它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概述了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时效、代理等内容。
编辑于2024-07-01 21:24:50这是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应用,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视角,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定义。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它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概述了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时效、代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的挑战与未来,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理论应用,法律与道德的心理学视角,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定义。
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它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概述了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诉讼时效、代理等内容。
民法总则
概述
定义
民法总则是一部法律
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是民法典的总纲部分
适用范围
涵盖了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普遍规定
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
目的
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确保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权利
保障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
规范民事行为
指导民事活动的进行
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不因性别、民族、职业等不同而有所区别
保障每个民事主体的平等权利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确保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自愿原则
民事活动应基于自愿
民事主体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
禁止强迫和胁迫
保护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
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愿和选择
确保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不受侵犯
公平原则
民事活动应体现公平
在民事活动中应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
防止一方利用优势地位侵害另一方的利益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确保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得到公正对待
防止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主体应诚实守信
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禁止欺诈、隐瞒等不诚实行为
保护民事主体的信赖利益
确保民事主体的信赖得到法律保护
维护民事活动的正常秩序
民事主体
自然人
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年龄和精神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法人
法人的定义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
法人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设立
法人必须依法设立
法人的设立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其他组织
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是由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组织
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民事权利
财产权
物权
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他性地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
债权是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债权包括合同债权、侵权债权等
人身权
人格权
人格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与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身份权
身份权是基于特定身份关系产生的权利
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是指一方民事主体单独作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遗嘱、赠与等
双方法律行为
双方法律行为是指双方民事主体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成立的法律行为
如合同、协议等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主体合格
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民事主体真实的意思表示
内容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法律后果
有效
符合法律规定,能够产生预期法律效果。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受法律保护。
无效
违反法律规定,不产生预期法律效果。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可撤销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撤销。
如欺诈、胁迫等行为,受害方有权请求撤销。
效力待定
需要等待一定条件的成就或确认。
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需法定代理人追认。
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定义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旨在恢复被侵害的民事权益
子主题
民事责任的种类
返还财产
返还因违法行为而取得的财产
恢复原状
恢复因违法行为而破坏的财产原状
赔偿损失
赔偿因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单独责任
由单一的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
连带责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补充责任
在特定情况下,一个民事主体在其他主体无法承担责任时承担补充责任
民事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定义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
诉讼时效的种类
普通诉讼时效
一般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特殊诉讼时效
特殊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可能短于或长于三年
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
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
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因法定事由发生,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中断事由
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
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
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明确表示要求履行义务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义务人明确表示同意履行或部分履行
中断效果
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从中断事由发生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中断事由发生前已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
诉讼时效中止
中止事由
不可抗力
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其他法定事由
如权利人丧失行为能力,无法行使权利
中止效果
诉讼时效暂停计算
中止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继续计算
中止事由发生期间不计入诉讼时效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代理
代理的定义
代理是指一方(代理人)根据另一方(被代理人)的授权,代表被代理人与第三方 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制度。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事 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代理行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
代理的分类
法定代理 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
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是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而产生的代理关系,如律师代理客户进行诉讼。
指定代理 指定代理是基于法院或其他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关系,如破产管理人。
代理的授权
授权的含义 授权是指被代理人给予代理人进行代理行为的法律权力。
授权的形式
明示授权 通过书面合同、口头协议等形式明确表示授权。
默示授权 根据被代理人的行为或先前的交易习惯推定授权。
授权的范围 授权的范围应当明确,包括代理的事项、时间、地域等。
代理关系的终止
终止的原因
代理期限届满
代理任务完成
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终止的程序
被代理人或代理人应当通知对方终止代理关系。
必要时,应向法院或其他有权机关申请确认终止。
代理的法律责任
代理人的责任
代理人违反代理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被代理人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被代理人的责任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最终责任。
被代理人应当对代理人的不当行为进行赔偿或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