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音乐史2(1)
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音乐史在明清至清末民初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多样化表现形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音乐家、音乐理论和音乐活动。包含明清音乐、清末民初音乐、二十年代音乐、三十年代音乐等。
编辑于2024-07-07 16:20:51中国音乐史2
明清音乐
民间歌曲
小曲
一字一音的“声韵”向一字多音的“声腔”转变
《山门六喜》
蒲松龄俚曲
《叠断桥》
民间歌舞:一种边歌边舞的小型歌舞, 区别于汉唐时代的歌舞伎乐
汉族
《凤阳花鼓》
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古典音乐, 是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 套曲
南疆,刀郎,吐鲁番, 哈密,伊犁 其中“南疆”最为宏大
十二木卡姆
《拉克》
《且比亚特》
《木夏乌热克》
《恰尔尕》
《潘吉尕》
《乌孜勒》
《埃介姆》
《乌夏克》
《巴雅特》
《纳瓦》
《西尕》
《依拉克》
音乐结构
一,穷拉额曼,即“大曲”,开始为散板序曲 接着为多段体的歌曲和器乐曲
二,达斯坦,意为“叙事套曲”由歌曲和器乐曲 相间唱奏,曲调抒情
三,麦西热普,意为“歌舞套曲”,是舞蹈组歌形式
西藏藏族
《囊玛》:藏族古典歌舞音乐,或称“郎玛”是藏族的“内府乐”
《堆谐》:上部地区的歌舞,又名“踢踏舞”
云南纳西族
《热美磋》:宗教观念音乐
《白沙细乐》:“细乐”即“丝竹乐”,是中原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 音乐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土司礼仪音乐”
《洞经音乐》:一种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乐种
说唱音乐:“南北分野”
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伴奏多用琵琶,三弦 等弹弦乐器,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最富有代表性。
陈调:陈遇乾(苍凉粗犷)
俞调:俞秀山(婉转优美)
马调:马如飞(质朴雄健)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演员边演唱边击鼓, 掌握节奏。而鼓词进一步发展,便出现“大鼓”形式 它是鼓词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西河大鼓
山东大鼓
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起源于河北中部一带。 它是“河间调”与“子弟书”的合流。在演唱上,以京音 代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其 和其姊妹艺术唱腔。它的伴奏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 和四胡,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明末民初的刘宝全 是其著名表演家,创立了独特的“刘派京韵”风格
牌子曲:明清流传的民间小曲以“曲牌联套体” 构成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
道情:原为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后演变为 说唱形式
琴书: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
戏曲音乐:自明初至清代中叶,南戏传奇取代了日渐衰落 的北杂剧而获得迅速发展,促成了多种声腔剧种的形成, 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四大声腔
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曲牌联套体结构,行当 分生旦净末丑,演唱采用官话,乐器用打击乐而非管弦 腔调清柔,婉折,盛行于上层社会
弋阳腔:江西一带,简称“弋腔”,清代称作“高腔”,音乐风格 粗犷豪放,演唱形式为“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乐器使用,结构, 行当同上,其声腔系统,被称为“高腔系统”
余姚腔:浙江余姚得名,在演唱中常用“滚调”唱法,滚调演唱时, 大多板急调促,字多腔少,以“流水板”板式出现。其突破了曲牌联套体 的结构形式
昆山腔
初创期:江苏昆山,来源于南戏与当地语音,音乐的结合 元末至正年间,经顾坚的改进而形成的新的声腔
发展期: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其改良后被称为“水磨腔” 清唱形式。隆末,梁辰鱼编写昆腔传奇《浣纱记》,极大推动昆腔发展。万历末年, 昆曲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全国性戏曲剧种,人们称之为“官腔”
繁盛期:期间名家辈出,戏班甚多表演者的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戏装道具讲究, 角色分工明确,作品丰富。
汤显祖《牡丹亭》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衰落期:繁盛后由极盛转衰落,道光受冷,光绪时一蹶不振。2001年5月18,我国昆曲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乱弹:泛指当时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 在音乐上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 因此,“板腔体”的使用,实际上成为了新兴戏曲和 古老戏曲的分水岭。乱弹诸腔和昆曲在较长时间 里的“花雅之争”,最终取代昆曲
梆子腔:又称乱弹,秦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 即创立了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区别于老戏曲 通过曲牌来变换曲调的方式
皮簧腔:西皮,二黄相结合的声腔。徽剧称为“皮簧戏”,西皮 起源于秦腔,二簧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在弋阳传统影响下形成。 其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京皮簧”为“京戏”
民族器乐
合奏乐种
西安鼓乐:大型器乐演奏形式,乐谱属于宋代俗字谱体系
坐乐:大型的器乐演奏,所用乐器以笛为主,笙管为衬, 其结构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演奏程序为锣鼓乐
起:多段体的散板乐曲
匣:鼓段曲与清吹曲相间出现,前后三次
前退鼓:结束前部演奏
后:帽头子
《引令》:一种移调固定乐曲,速度较慢
正曲:即“套词”,抒情慢版
行拍:较快乐段
赞:速度由慢到快,情绪热烈
后退鼓:坐,乐,战,独与铜乐齐上, 在高潮中结束乐曲
行乐:街头,庙会站立演奏,形式较为简单
高把鼓(高把子):旋律乐器以笛为主,以笙为衬, 演奏风格温文典雅,庄重肃穆
单面鼓(乱八仙):锣鼓为主,风格悠扬壮丽,活泼明快
福建南音(南管,南曲,南乐,弦管,五音):由 曲(散曲),指(套曲),谱(器乐谱)三大部分组成 包括清唱和器乐两种艺术形式,谱式为工尺谱体系
四大名谱
《四时景》
《梅花操》
《走马》
《百鸟归朝》
十番鼓:又名“吹打”或“十番笛”,鼓和笛为主要乐器, 其套曲形式有正套,散套,散曲
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十不闲”,只用打击乐的称为 清,素(锣鼓),只用丝竹乐的则为丝竹,荤
独奏乐器
古琴音乐
浙派徐门:以徐诜为代表
虞山派:代表人为江苏虞山人严徵
广陵派:清代最著名琴派,起于扬州, 创始人为徐常遇
琴曲
《平沙落雁》
《鸥鹭忘机》
琵琶音乐:明清时期,再度出现艺术高峰时期 以手弹琵琶与唐代弹拨琵琶交相辉映。高手辈出, 名曲众多
高手
李近楼:“琵琶绝”,是一位盲人音乐家
汤应曾:“汤琵琶”,尤擅弹《楚汉》(后世 一般将其认为《十面埋伏》前身)
琴曲
《十面埋伏》
乐律理论
朱载堉:我国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乐律学家。 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著作。 他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理论
新法密率:即十二等程律。其提出彻底解决了 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不能还原”难题
曲谱
古琴谱
神奇秘谱:朱权
风宣玄品
西麓堂琴统
五知斋琴谱
歌曲谱
魏氏乐谱
器乐合奏谱
弦索备考:我国第一部 器乐合奏谱
戏曲谱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南北曲音乐
纳书楹曲谱
琵琶谱
琵琶谱
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记谱法
工尺谱
我国一种传统唱名谱,由俗字谱发展而来 有曲调和节奏强拍
中西文化交流
古钢琴:于16,17世纪传入,虽然范围狭窄, 但具有近代欧洲音乐传入我国一种象征性意义的开端
笙:18世纪传入欧洲,引发欧洲各种簧乐器发明,如手风琴
唢呐:源于西亚,在金,元时期传入,后逐渐融入我国传统音乐 “鼓吹乐”“吹打乐”,成为我国重要吹管乐器
扬琴:明末清初传入。最初传入广东沿海地区,后被引进多地,成为 我国民族器乐中唯一一件击弦乐器
清末民初音乐
西方音乐传入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早期音乐教育: 为“学堂乐歌”的兴起准备了前提条件
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早期的音乐教育, 多是由西方传教士首先创立的教会学校, 他们将音乐作为西方文明之一引进中国 这也是西方音乐最早传入中国的途径 比如“马礼逊学堂”(现知中国人最早 在新式学校中接受音乐教育的学堂)
20世纪叶初,中国人开办并开设的 学堂逐渐增多,如“时敏学堂”
军乐队
由铜管乐器组成的乐队是继而传入中国 的西方器乐形式
中国最早的军乐队为1879年成立于上海,由菲律宾乐工 组成的铜管仪仗队(即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前身)
“赫德乐队”是1885年由爱尔兰人罗伯特•赫德在天津海关 建立的私人乐队,后归入直隶总督府,成为中国欧式军乐队 的先驱
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
特定概念:指在此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 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本质内涵:远超“学堂”范畴,是这一历史阶段具有 时代性潮流的一种歌唱形式,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核心支柱乃是体现了具有时代进步倾向知识分子的 群体力量
借鉴日本,欧美的旋律填入歌词,创造了有 别于传统音乐的歌词形式
反映了抵御外侮,富国强兵的迫切愿望,时代的 主旋律
《中国男儿》:石更词,辛汉曲
将新的音乐形式推向社会,体现了音乐教育的 现实意义
引入西方的乐器,乐理和记谱法,对中国近代音乐 的发展做出了启蒙性的贡献
发展阶段
肇始:清政府自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直至1907年 颁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以音乐为“必修科目”
高潮时期
沈心工
代表作《体操—兵操》(后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是 其1902年于日本留学时的编创,既是作者处女作,又是学堂乐歌 中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沈心工的歌词绝大多数是用“白话文” 创作的,可谓在乐歌界树起白话文大旗,走在了时代潮流最前列。 其为之后“五四”的提倡白话文运动做了铺垫工作,揭开了中国文艺界全面由 文言文转向白话文的序幕
李叔同
1905赴日本留学,1906编印了《音乐小杂志》。他的创编有三类 爱国歌曲,抒情艺术歌曲和佛教歌曲,其中,抒情艺术歌曲《送别》 影响力颇高(根据日本音乐家犬童信藏的《旅愁》填词而成,原曲为 美国通俗歌曲《梦见家与母亲》)
曾志忞
其1904年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 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他对推动学堂乐歌 理论建设作出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907年,他归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音乐部, 其中由近40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 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
历史意义
继承了唐宋曲子和元代散曲“按谱填词”的传统, 是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文化 的“契合点”,是近代传播西方音乐的主要渠道,使得 西方乐器和乐理能在社会上普及推广
是以“学堂”为中心发展与推广起来的,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初步基础
此歌唱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遭受外侮的背景下盼望变新图强 的思想愿望,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有着 深远影响
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 的“分界线”,承上启下
近代早期音乐创作
自创曲
《黄河》
杨度词,沈心工曲。
《春游》
李叔同词曲。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
《请君对镜》
沈心工作歌,许淑彬作曲。是我国第一首分节歌曲 形式的对唱歌曲。曲调和民族五声结合,形成了一种 五声大调式
《和平进行曲》
钢琴曲。赵元任作于1914年,是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作品, 也是近代早期在复调思维基础上创作的钢琴曲
《行路难》
小提琴曲,李四光作于1920年。在萧友梅遗物中发现,是我国近代最早 的一首小提琴曲
音乐社团与音乐机构
音乐讲习会:沈心工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参加者 有曾志忞等留日学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社团
亚雅音乐会:曾志忞于1904年创立,并附设“唱歌讲习会” 和“军乐讲习会”
夏季音乐讲习会:1907年,曾志忞等人归国后在上海创办 的音乐社团,讲习内容有西洋音乐理论和器乐演奏技能。此举 开中国近代为普及音乐教育而举办社会性质音乐讲习会活动之先河
伶工学社:1919年张謇(我国洋务派人士兴办新式教育的典型人物) 创办与江苏南通一个培养新式戏曲演员的组织,是我国第一个专业 戏曲学校。其中的西乐班和乐队,也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
音乐刊物和音乐理论著作
乐法启蒙
狄就烈撰,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基本乐理的著作
音乐小杂志
李叔同独立编印出版,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音乐刊物
乐典教科书
曾志忞译补
和声学
高寿田编著,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由教育部正式审定的一部 和声学教材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是以科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我国戏曲的开山之作, 也是我国近代研究传统戏曲最重要的一部理论著作
音乐思想
匪石
“全盘西化论”
曾志忞
音乐教育思想。提倡在借鉴西方音乐的前提下 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
王国维
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第一次提出“美育”一词, 也是第一篇提出将“美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的文章。 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背景下,他充分肯定了学堂乐歌 时代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蔡元培
美育思想。他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美育的着力 提倡者。他和萧友梅北京大学音乐会和传习所,以及国立音乐院, 都体现了其美育思想的实践意义和启蒙价值
二十年代音乐 三十年代音乐
萧友梅: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五四新 文化运动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经历概述
1884年 出生于广东中山
1900年 初回广州进入“时敏学堂”学习
1901年 赴日师范留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专修 钢琴与唱歌
1906年 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攻读教育学
1910年 回国
1912年 赴德留学,专攻音乐学习
申延期归国进行各项研究学习
1920年 回国并应蔡元培任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 及音乐研究会导师
1922年 将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蔡元培任所长,其任教务主任
1927年 传习所被下令停办
1927年 10月 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办“国立音乐院” 11月27 国立音乐院开学典礼 12月任代院长
1929年 “国立音乐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其任校长
1940年底 抱病逝世
专业创作
钢琴曲《哀悼引》
管铜室内乐《在暴风雪中前进》
《钢琴曲——附大提琴补足调<秋思>》
《卿云歌》
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
《问》
易韦斋词,萧友梅曲。是作于1922年的艺术歌曲 层层递进的问话式乐句表达了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 的思想情感,收录于《今乐初集》
《“五四”纪念爱国歌》
赵国钧词,萧友梅曲。作于1924年的一首群众歌曲 也是第一首纪念“五四运动”的创作歌曲
《从军歌》(1931)
我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
教育事业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
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
30年代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国立音乐院)
高质量办学的指导思想
聘请高质量教师 外籍音乐家: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 查哈罗夫 意大利小提琴家法利国 俄罗斯大提琴家佘甫嗟夫 等 中国音乐家: 黄自(教务主任,理论作曲课程) 青主(音乐理论) 等
科学教学管理制度
基本上借鉴并采用了欧美各国单科音乐大学 的体制,制定标准。并结合音乐国情,开设 中国传统音乐专业,中国民族器乐史无前例 地进入高等学府并列为正式课程。除外,学校 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设备建设。
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表演实践。 黄自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就是基于合唱队 缺乏中国合唱作品而产生的。十年里,萧友梅, 黄自,青主,贺绿汀等音专师生都有不少重要作品 问世,实属空前现象。1934年11月,俄国作曲家, 钢琴家齐尔品委托国立音专组织“征求有中国风味的 钢琴曲”创作评奖,这是近代音乐史上一项创造性举措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丁善德的钢琴经历 家庭贫困的冼星海的免费学习机会 聂耳在联华影业公司歌舞班时萧友梅开办的“特别班”
鞠躬尽瘁的教育精神
音乐家成长的摇篮
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冼星海,吕骥,李元庆,张曙,丁善德 等众多音乐界的支柱人物
赵元任:学者型音乐家 “中国的舒伯特”,他的歌曲创作 在五四时代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音乐创作:以歌曲形式为主,创作 了大量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 以及合唱曲,代表着我国20年代音乐 创作的高水平
作品
《新诗歌集》:体现五四时代 精神的第一本歌曲集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刘天华胞兄, 诗人,语言学家新文化运动推广者,白话文 提倡者)词,赵元任曲,作于1926年的艺术 歌曲。歌曲通过调性变化来刻画感情多变的 色彩,体现了作曲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海韵》:徐志摩词,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的合唱曲。 其歌词选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这是赵元任歌曲 创作中唯一一首具有清唱剧特色的合唱作品。此曲也是 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特色
20年代,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 民主的新文化精神
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实验
作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他的歌曲在写作旋律 和歌词声韵语调结合方面尤为讲究
在歌曲创作运用西洋作曲技法方面非常自然娴熟
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 音乐家,新文化运动的推广者 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流行 歌曲创作的领头人
儿童音乐创作:他在音乐的 性格化和戏剧化的运用方面 做了有益尝试,也为中国歌剧 的成型进行了启蒙性探索
儿童歌曲
1920年 其处女作《老虎叫门》 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 曲中加进歌舞表演的形式
《可怜的秋香》:黎锦晖儿童歌舞 表演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 初作于1921,改编于1925。歌曲为 分节歌形式,有社会指向,兼叙事与 抒情风格。
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 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 自己表演包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舞 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但仍以“歌舞”为主体
《麻雀与小孩》1921 其中代表曲为《飞飞曲》
《小小画家》1926 其中代表曲为《赶快画》
爱国音乐创作 (救亡抗战)
《总理纪念歌》(1925)
《义勇军进行曲》(1931)
流行音乐创作 (家庭爱情歌曲/时代曲)
流行音乐肇始 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前期阶段 (1927—1937)
作品
《毛毛雨》
《妹妹我爱你》
影响
3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黎锦晖的“时代曲” 都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的代名词,他本人 则被冠以“黄色音乐鼻祖”的骂名。直到2001年, 在其纪念会上,国家文化部领导周巍诗客观肯定 了其在中国音乐的普及,民主平等劳动等思想的 宣传上的正向作用,也肯定了黎锦晖在流行音乐 上的历史地位
歌舞教育生涯
1919 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担任“潇湘”组长,常到天桥与艺场 收集民间音乐
1921 南下上海
1922 创办《小朋友》周刊, 向孩子们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 提倡教育救国的一个阵地
1927 “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上海成立 这也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建立的 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
1928 成立“中华歌舞团”,赴南洋巡演后解散
此后的“明月歌剧社” 转属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的“音乐歌舞班” 第二,三届的“明月”,皆以失败告终
1935 黎锦晖结束了他为之奋斗了数十年的 歌舞音乐生涯
刘天华:二三十年代我国音乐家在 一件传统乐器上进行改造革新和用 中西音乐结合手法进行系统性创作 的表率和典范,我国近代优秀的民 族音乐家,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 家和音乐教育家
音乐创作
二胡
十大二胡名曲
反映“五四”时期部分知识 分子苦闷,彷徨,无路可寻的 精神状态,现实主义
《病中吟》
《苦闷之讴(苦中乐)》
《悲歌(处世难)》
《闲居吟》
《独弦操(忧心曲)》: 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后
创作于“国乐改进社”成立之后 作者为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实现 感到欣慰,表达出喜悦和追求 光明的进取精神
《良宵(除夜小唱)》:刘天华所有二胡曲 中唯一一首即兴创作的乐曲,作于1928年 1月22日农历除夕之夜。
《光明行》
《烛影摇红》
抒发对家乡自然景色和山水的热爱 与赞美之情
《月夜》
《空山鸟语》
琵琶
《歌舞引》
《改进操》
《虚籁》
丝竹合奏曲
《变体新水令》
中国音乐贡献
国乐改进社
1927年5月 刘天华等35人在北京发起成立。 成立后出版10期《音乐杂志》,在中国社会音乐生活 中发挥重要作用,直到1932年刘天华去世后停刊
《梅兰芳歌曲谱》
刘天华于1930年对照五线谱与工尺谱听记的 京剧唱腔谱集,也是我国最早用五线谱记写的 传统音乐曲谱集之一
王光祈: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抱着“音乐救国” 之理想,踏上音乐研究道路的音乐学家,我国 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
领域贡献
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
《东西乐制之研究》(1926)
《东方民族之音乐》(1929)
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1934)
工农群众歌曲和 根据地音乐
特点1
真实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革命斗争运动
绝大多为按曲填词,许多曲调来源于学堂乐歌 有的来源于民歌,小调,儿童歌舞曲等。这一 时期的工农群众歌同样具有启蒙性的时代意义
知识分子始终是传播文化的中坚力量,革命知识分子 的加盟对新音乐文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专业音乐创作角度而言,工农群众歌曲多数属于 业余创作,填词改编性质
特点2
是革命的文艺,要求必须与政治结合,为群众服务
所选曲调都较为明朗,雄壮,具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开政府部门重视收集,整理中国民间音乐之先河
更多借鉴采用苏联的艺术曲调和教学模式
代表作品
《赤潮曲》:瞿秋白于1923年6月发表于《新青年》 季刊第一期,是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
《国民革命歌》(1924—1927)
《红军纪律歌》
时代主旋律
救亡歌曲
抗日救亡 初期
萧友梅
《从军歌》(1931)
黄自
《抗敌歌》(1931)
黎锦晖
《义勇军进行曲》(1931)
救亡歌曲创作 高潮时期
聂耳
《毕业歌》1934 《义勇军进行曲》1935
冼星海
1936 《救国军歌》 《热血》 《只怕不抵抗》
抗战歌曲
前期创作
国民统治区 (重庆)
贺绿汀
吴伯超
《中国人》1938
夏之秋
《卖花词》1939
抗日歌咏运动 的高潮阶段
革命根据地 (延安)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吕骥
黄自:中国近代最著名,最有 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学院派”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经历
1924年进入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 兼修音乐课
1926年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成为全美 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30名新会员中唯一 的东方人。同年秋,转欧柏林音乐院专攻音乐
1928进入耶鲁大学音乐院学习
1929年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归国
1930年萧友梅聘其为国立音专专任教员 兼教务主任
1932—1935年间,接受商务印书馆委托, 与张玉珍,应尚能,韦瀚章合编 《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我国近代质量 最高的一部中学音乐教科书著作
1938年患伤寒症病逝,年仅34岁
音乐创作
抗日救亡歌曲
《抗敌歌》
《旗正飘飘》
清唱剧
《长恨歌》:我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 初创于1923年夏。此作品体现了强烈的 民族意识,也是作者第一次将西方清唱剧 这样一种大型声乐作品形式引进中国
艺术歌曲
《玫瑰三愿》1932
《花非花》1933
器乐作品
《怀旧》:黄自于1929年在耶鲁大学创作 的毕业交响序曲,被认为是中国人所做的 第一首交响音乐
《都市风光幻想曲》:电影《都市风光》片头配乐
儿童歌曲
《西风的话》
音乐教育
老师
周淑安:合唱指挥,视唱练耳
应尚能:声乐教授
青主(黎青主)
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 《我住长江头》
朱英:琵琶
陈洪
广州戏剧研究所
“固定唱名法”
弟子
贺绿汀:继承并发展了萧友梅和黄自为代表 的学院派的优良传统,在两位去世后成为 中国“学院派”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
《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 钢琴曲先河,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游击队歌》
《嘉陵江上》
刘雪庵
《长城谣》:潘孑词,刘雪庵曲,作于1937 影片《关山万里》插曲
《红豆词》
江定仙
抗战歌曲《打杀汉奸》
陈田鹤
儿童歌曲《采桑曲》
救亡音乐家
聂耳:一位罕见的音乐天才 中国救亡音乐一面光辉旗帜
个人生平
1931年 被黎锦晖录取进联华歌舞班, 同年启用“聂耳”一名,集中学习于 “明日歌舞社”
1932 歌舞班解散,聂耳于重组的 “明月歌剧社”中任委员
1932 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影评小组, 因批判黎锦晖音乐被退社,后报考国立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未被录取
1932 回到上海进入联华影业一厂工作
1933 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作 了他的第一首电影歌曲《开矿歌》
1934 因进步倾向被联华解雇,报考国立音专 再次落榜。后进入百代唱片公司,并不断创作 1934年可谓其“音乐年”
1935 进入联华二厂做音乐主任,与田汉创作了 《义勇军进行曲》,同年七月,到日本躲避抓捕 ,却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
音乐创作
群众歌曲
《毕业歌》1934
《义勇军进行曲》:1949被决议为代国歌 1982年,决定将其作为正式国歌
劳动歌曲 1934
码头工人
大路歌
开路先锋
抒情歌曲 1935
梅娘曲
塞外村女
铁蹄下的歌女
儿童歌曲
《卖报歌》1933
《小野猫》1934
任光:电影歌曲代表者
重要生平
1928 回国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
1933 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
音乐创作
《渔光曲》1934:其成名作,为同名电影主题曲
《彩云追月》1935
吕骥:“救亡派”新音乐理论 的重要开拓者
1932年 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4年 与聂耳等成立左翼剧联音乐小组
《新编“九一八”小调》1935
理论
中国新音乐的展望
新音乐的现阶段
张曙
1933 左翼戏剧家联盟
《日落西山》
《丈夫去当兵》
麦新
1935 左翼
《只怕不抵抗》(冼星海曲)
1937 《大刀进行曲》 《游击队歌》
孟波
张寒晖
冼星海: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是一位 罕见的多产而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是我国 抗日救亡音乐中的里程碑式人物。
1928 由萧友梅提议,免试进入 国立音乐院学习
1929 在马思聪的帮助下,开始投身 音乐的学习
1934 师从保罗•杜卡学习作曲
1935 杜卡逝世,冼星海回国
1934 在田汉等人帮助下,先后进入 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工作, 还积极参加左翼音乐组织活动,并创作 一系列救亡歌曲
1937 七七事变后被推选为“国民歌咏协会” 常务干事,到处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39 创作了《生产》《黄河大合唱》,同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 前往苏联,开启在异国的创作 《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 1944年最后一部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1945 病逝
音乐创作
电影歌曲
《夜半歌声》1935
小型合唱曲
四部合唱《救国军歌》1936
二部合唱1938 《到敌人后方去》 《在太行山上》
艺术歌曲
古诗词
大型声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1939:我国近代史上一部具有 史诗性,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富有 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是我 国大型合唱作品中一部具有巅峰意义的杰作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黄河颂(男声独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黄水谣(女声三部合唱)
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黄河怨(女声独唱)
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生产大合唱》1939
器乐作品
《第一交响曲》始创于1935 完成于1941
音乐理论著作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我国第一部 中国音乐史著作,1922,1929
童斐《中乐寻源》1925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1928
丰子恺(普及音乐理论读物)
黎青主 《乐话》1930 《音乐通论》1933(印)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
萧友梅《旧乐沿革》1938
音乐社团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19
中华美育会 1919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 1919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21 聘萧友梅为科主任
大同乐会 1919 民间音乐社团
北京大学附设传习所 1922
上海工部局乐队 1922
西乐社 1926 北师大
爱美乐社1927 北师大
国乐改进社 1927
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
中华口琴会 1930
今虞琴社:1934年成立的古琴音乐社团 作《今虞琴刊》,是我国近代最有影响 和最具贡献的古琴社团
哈尔滨交响管弦协会
励志社管弦乐团
音乐思想 与思潮冲突
国粹主义
王露《音乐泛论》 周庆云,郑觐文,童斐
中西结合
刘天华
由中到西
黄自
由西到中
全盘西化
欧漫郎
青主
歌剧艺术探索
《观音》: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作于1921,上演于1925
《王昭君》:五幕歌剧,张曙作曲于 1929年,1930年首演
《孟姜女》:音乐剧(6幕10场),姜椿芳等作词 阿甫夏洛穆夫作曲,作于1945年,同年首演。 是一部演出轰动了上海的音乐剧
外籍音乐家
梅百器: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
查哈罗夫:俄国钢琴家,1929年 到中国,进入国立音专任教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齐尔品:1934年举办 “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