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包含了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队范畴等内容,干货满满,需要的可收藏。
编辑于2021-08-06 23:30:04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总论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不是科学化的世界观,只有马哲才能称得上科学化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由恩格斯提出
哲学的基本原则
本原(第一性)
认为物质为本源
唯物主义
我们的立场是唯物主义
认为意识为本源
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派别
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同一性)
有
可知论
我们的立场是可知论
无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关键词:五行、形、气等
概念:把物质的本源归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概念: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缺陷
机械性:认为物质只做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的看待问题(与之对立的是辩证法)
不彻底性:认为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思维)
唯物论
唯物主义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历史问题)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源源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客观精神”(如:上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认为世界的本源有1个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源有2个(物质+意识)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核心
二、唯物论
物质
提出人:列宁
定义
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一特性
客观存在性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围)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理运动
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
只看静止
形而上学
如:刻舟求剑
只看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
如:物方生方死
割裂运动和物质关系
只看物质
形而上学
只看运动
唯心主义
意识
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动物没有意识:因为其不参加社会实践,所有行为都是出自本能
生理基础
人脑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X)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固有的(X)
本质
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如:龙)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不过需要行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普遍性:指不孤立,普遍联系(如:蝴蝶效应)
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如:迷信就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条件性:中介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X)因为联系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如:木桶效应)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X)有序合理组成才对,无序混乱则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如:马克思哲学)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如:旧事物)
根本标志: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有新事物替代旧事物,则存在发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有又统一
矛盾的精髓
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
要求我们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分析
特殊性(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特点)
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白天黑夜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不平衡性
多个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办事情:抓主要矛盾。如:打蛇打七寸
单个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看问题: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共享单车出现利大于弊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自身原因)
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条件)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量变的区分:是否超过一定的限度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如:智能手机就是对大哥大的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保留又放弃
规律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现象和本质
现象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如:太阳发光)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如:月亮发亮)
任何现象都可以表现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因和结果
因果关系存在条件
1、具有时间顺序
2、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四、认识论
一、实践
概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人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
主观能动性(目的,规划)
社会历史性(历史条件制约)
直接现实性(观念——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人与自然,如:农民种地)最基本的
社会实践(人与人,如:医生治病救人)
科学实验(探索规律)
二、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肉体器官直接接触,对事物表面地初步认识
三种形式(循序渐进)
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综合认识)
表象(回忆、再现)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对事物地内在联系地认识
三种形式
概念(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判断(区分识别)
推理(由已知推未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获取途径
注意与认识的来源区分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
大量的感性材料
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反复性: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无限性: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的、没有终点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四、真理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特殊的认识)
根本属性:客观性
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超出一定的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
五、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含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含义: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道德、风俗等)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不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
生产力要素
实体要素
劳动者
劳动资料(如: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人与人)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动态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合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如:我国的公有制)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制度、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观念、意识)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合适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主要矛盾(会变化)
人类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区分人和动物)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源自德国古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