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胡竹菁著)
自己考研做的思维导图,有不足之处请见谅,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重点已标出,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7-12 20:11:58社会心理学(胡竹菁)
1绪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身边的生活事件
心理的含意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和社会情境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学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哲学思辨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
现代心理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现代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与比较文化学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现有社会心理学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本书内容框架的逻辑思路
西方社会心理学不一定时适合中国国情
潘菽先生对我国心理学改革方向的指导意见
本书编者对社会心理学内容框架的思考
2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个体社会化与学习文化的相互关系
个体学习社会文化的学习机制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道德社会化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道德社会化与中国人的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与古代中国人的社会化
中西方的个体社会化理论
西方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其他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学校的影响
教师威信
教师期待
同辈群体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中国人的个体化与继续社会化过程
何时及怎样才算成了一个社会人?
个体的继续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与人格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别
人知觉
非人类个体的其他社会知觉
人知觉与物知觉区别
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的关系
印象形成过程
印象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印象
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
社会印象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背景原则
社会知觉的整体性
平均法
叠加法
加权平均加工模式
社会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
布鲁纳的穷孩子,富孩子的实验。
理解他人的内在情感
艾克曼对不同种族人的面部表情实验
理解他人的人格特征
阿希热情冷淡实验
凯利验证阿希实验
核心特质 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知觉的恒常性
首因效应
信念固着偏见
卢琴斯,接收信息的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的实验。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利弊
偏见
偏见的影响
消除偏见的方法
社会信息的记忆:图式与认知启发
记忆与图式
认知启发
代表性启发
杰克是个工程师吗?
可得性启发
r k
锚定与调整性启发式
社会信息的思维:归因过程
思维、归因和归因理论的含义
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理理论
凯立的协变理论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的含义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主要错觉
戴恩,吸引力实验。
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琼斯,亲反卡斯特罗文章实验
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泰勒,两个行动者6个观察者实验
自我服务偏差
4自我
自我的含义及自我概念的产生
自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自我的心理学含义和特点
自我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独立自我
相互依赖自我
马库斯,自己跟别人比,别人跟自己比实验。
西方有关自我的主要理论
詹姆斯的自我双重结构理论
主体我
客体我
物质的我
社会的我
精神的我
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学说
本我 自我 超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婴儿期阶段(0-1.5)获得信念感和克服不信念
儿童早期1.5-3
学前期3-6
学龄期6-12
青年期12-18
后面还有三个 成人早18-25 中25-50 后50至死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尊
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
鲍德温等的实验研究,为库利的镜像自我提供了实验依据,照片和练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沙赫特的实验,肾上腺素。
卡弗自我觉知理论
比姆自我知觉理论
沙赫特情绪知觉的两因素理论
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和自尊心实验
自我评价、自尊与自卑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方互惠作用模型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知觉中的认知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
自利归因
个体之间的相互知觉与印象管理
两位个体之间的自我知觉与相互知觉
印象管理、自我展示和印象管理的识别
杰根,个体在不同人面前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实验。
印象管理策略
5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社会关系的含义和类别
社会群体及其与个体社会化的辩证关系
社会群体的含义
群体的类别
群体与个体社会化的辩证关系
人际关系及其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与群体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类别
人际关系与个体社会化的辩证关系
区别
联系
人际关系发展阶段(补充)
奥尔特曼和泰勒人际关系发展四阶段
西方学者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社会角色论
角色的含义和类别
角色理论的含义
米勒-符号相互作用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中国学者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费孝通与差序格局论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同心圆理论
群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同心圆中的人际关系
杨国枢的中国人社会取向理论
黄国光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的含义
社会测量法的依据和主要方法
参数顺序选择法
非参数顺序选择法
参数简单选择法
非参数简单选择法
社会测量法的测量结果
同一群体中各个个体相对地位的确定
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状况的比较
6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家庭及家庭中人际关系概述
家庭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家庭的含义和类别
家庭关系的含义、特点与构成要素
个体社会化初期的家庭人际关系
个体社会化初期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含义
家庭对个体初期社会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对个体初期家庭生活的期望行为:孝顺
个体成家后的家庭人际关系
个体成家后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的主要影响因素
邻近性因素
费斯汀格用现场调查法,探讨了居住环境的临近性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
熟悉性因素
扎荣克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法,自变量是照片呈现的次数
莫兰德,用现场实验法对简单暴光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女助教听课
哈蒙—琼斯,认为人类可能有一种天生的对陌生的恐惧感,熟悉的人和事给人以舒适感。
外貌因素
兰迪和希戈尔,漂亮就意味着的才能,2×3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西戈尔犯罪材料实验。
对方对自己的情感因素
库尔提斯,相互认识,喜欢不喜欢实验。
阿伦森,探究尊重的得失是否会影响人们喜欢或不喜欢别人的态度,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法,四个水平。
人格特征因素
阿伦森能力高低实验
亲密关系及其相关理论
友谊和爱情的含义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中国人人际关系中的缘观
婚姻及婚姻关系的维护与破裂
婚姻及婚姻关系的维护与破裂
成家后新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与个体的继续社会化。
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特里普利特绕线工作实验
扎荣克社会促进驱力的理论
社会懈怠和社会补偿
拉绳子实验
从众、依从、服从
从众
从众的含义
从众的经典实验
阿希视觉判断实验
心理学的从众现象的解释
信息压力和信息性社会影响
规范压力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要因素
群体
规模
凝聚力
一致性
权威
个体
性别
社会地位
年龄
人格特征
情境
群体规模实验
群体凝聚力实验
依从
依从的含义
登门槛效应
弗里德曼登门槛效应实验
门面效应
尔迪尼参加青少年活动实验
折扣技巧
滚雪球
服从
服从行为的含义
服从行为的经典实验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心理学对服从行为的解释
影响服从行为的主要因素
压力情景
个体的价值承诺和道德水平
个体的人格特征
服从规范的意义
合作与竞争
合作与竞争的含义
合作与竞争的经典实验
囚犯困境实验
多伊奇的卡车游戏实验
囚犯困境是引申出的其他实验及启示
群体决策与去个性化
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去个性化
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凝聚力(补充)
7因素
8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助人与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主要理论解释
进化心理学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规范理论
社会责任规范
个体在社会过程中内化了,有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自己帮助的他人,并伴之以行动的规范。
互惠规范
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
社会公正规范
人类社会中关于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规范
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合力原理的数学表达
心理社会定律的数学表达
社会作用力分配原理的数学表达
报警实验
遭难女士实验
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
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侵犯行为的含义
侵犯行为的类别
侵犯行为的主要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洛伦兹的动物行为学
挫折—侵犯理论
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实验。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充气娃娃实验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挫折
大众媒体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监狱模拟实验
中国社会对受助者和被侵犯者的期望心理与行为
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与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对受助者的期望心理与行为:报恩
中国社会对被侵犯者的期望心理与行为:忍
9态度与个体的终身社会化
态度概述
态度的含义和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态度与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关系(补充)
态度的类别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拉皮尔,用中国夫妇吃饭住宿做现场实验。
菲什拜因,艾贞-合理行动理论(有计划行为理论)
态度的功能
认知功能
哈斯托夫,支持本校的球队的实验。
动机功能
价值表达功能
兰伯特,耐痛力实验。
自我防卫功能
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形成和态度改变的含义
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消除失调感的方法
霍夫兰德等的说服情境模型
沟通的含义和类别
说服情境模型的主要内涵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反应
说服情境模型的主要实验证据
阿伦森等有关沟通者的专长性会影响说服效果的实验研究
沃尔斯特本等人对沟通者的可靠性是否会影响说服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标靶因素中关于承诺影响说服效果的实验研究
多伊奇公开信奉实验
目标靶因素中关于接种影响说服效果的实验研究
麦克盖尔先期信念防御实验
态度改变与个体的终身社会化
态度与个体的人格结构
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态度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
暂不重要
红色为自我标注的重点,蓝色则是考纲内容,有重合
10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健康和压力。
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与躯体健康的相互关系
压力的含义
压力的来源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通过正确处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来保持心理健康
学会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正确应对压力来保持心理健康
不同心理学理论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的不同作用
勒温群体动力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心里场与行为公式
心理环境
人类需求学说
引拒力学说
心理冲突论
学会用勒温的理论来应对压力与挫折
克服阻力,达成目标
绕过阻力,达成目标
放弃这一目标,用另一目标替换
克制需求,放弃目标
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来保持心理健康
通过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来保持心理健康
提高自我认知的调整能力
提高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通过加强人生修养和调整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保持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