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绪论的思维导图,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和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行为以及这些变化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心理学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
一个核心
学习心理
二
两个对象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三
三个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
四个内容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
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学生
解释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预测
帮助教师预测+干预学生
控制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在西方的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
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在人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学习而完善
洛克-《白板说》
学习由外部影响引发,连续的简单印象可以通过联想提升到复杂观念
卢梭-1762年-《爱弥儿》
知识的获得是由经验而发生的,用推理+探究代替权威性的灌输
裴斯泰洛齐-瑞士
“慈爱的儿童之父”
倡导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与思想劳动相结合并付诸实践
赫尔巴特-德国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推动心理学发展
乌申斯基-1868-《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
卡普捷列夫-1877-俄国-《教育心理学》
世界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之父”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未成为独立学科
行为主义开始占主导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社会情境,注重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20世纪70年代: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加工理论;两者为成熟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受到重视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反动作文”: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在中国的发展
引入与早期研究(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期(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现的第一本
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第一本
1926年-陆志韦-将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翻译出版
改造、发展与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时期) 教育心理学的恢复与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
教育心理学研究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
教育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
研究方法
实验法
可以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因素变量)
是探究事物之间因果关系为主的方法
分为
实验室实验
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结果,客观性易受影响
现场试验
实验情景不易控制
观察法
最基础、普遍
特点:自然状态、隐蔽性为
调查法
间接方式
常用:问卷法、访谈法
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与赫尔巴特不一样:思想道德发展教育性原则
1632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近代教育学之父 1806 赫尔巴特 《普通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父 1879 冯特 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之父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