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媒介融合
关于媒介融合的笔记,包括媒体转型,广播、电视、报刊转型,媒介融合相关理论,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指媒体之间的界限淡化,各种媒体趋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现象。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浦尔被认为是最早明确提出媒体融合概念的学者。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指出:媒体融合意味着一种媒体渠道就能够承载以往需要不同的媒体渠道才能提供的服务,而一种服务也可以通过不同媒体渠道来提供,以往在媒体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消蚀。
编辑于2024-07-26 13:30:08关于新传的考研笔记,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术语等等。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的笔记。中国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对全球网民的巨大吸引力;强化国际传播意识,在情感市场的蓝海空间主动作为;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开创官方、精英、民间多层次话语圈同频共振、复调传播的新局面。
关于新技术、智能传播的笔记,包括5G、弹幕、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信息茧房、智能机器人、智能媒介伦理等等的相关理论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关于新传的考研笔记,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术语等等。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的笔记。中国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对全球网民的巨大吸引力;强化国际传播意识,在情感市场的蓝海空间主动作为;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开创官方、精英、民间多层次话语圈同频共振、复调传播的新局面。
关于新技术、智能传播的笔记,包括5G、弹幕、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信息茧房、智能机器人、智能媒介伦理等等的相关理论知识。
媒体转型
智媒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的品牌塑造
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困境
失去了对内容和渠道的把控而陷入缺席、失语或边缘化的窘境,品牌和影响力面临重新定位
新闻媒体品牌塑造的意义
有助于媒体生产者进行内容把关,也有助于受众形成对媒体内容的预期
媒体不仅有商业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新闻媒体品牌代表着对高品质报道的承诺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借助于高品质的内容所形成的品牌效应,吸引受众的关注,保证长期稳定的收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品牌建设的方法
求谋变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逻辑 平台搭建:打造智慧型媒体平台 服务驱动:受众体验主导的品牌建设
求谋变新:融合媒体内容生产逻辑与品牌塑造
打破传统媒体的形态分割,将传统媒体的机构转型成为数字化平台。跨界融合是新媒体环境下塑造品牌形象的首要任务
eg:CNN旗下的GBS工作室
传统媒体品牌与创新的呈现形式结合
服务驱动:受众体验主导的品牌建设
现状:社交媒体对于公共议程的设置有时候反过来对传统媒体的设置产生影响;以声誉为核心的“机构品牌”逐渐被以体验为核心的“平台品牌”所代替
措施
利用大数据、算法等传播技术、供给侧改革、将传统媒体长期积累起来的“声誉资本”转化为更具体、直观的用户体验,是智媒时代媒体品牌塑造的重要切入点,要求从传统的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
媒体品牌向移动服务品牌转型,内容服务向着多元化服务转变,以提升用户对品牌的依赖度,打造由受众体验和用户忠诚度共同构建的新兴媒体品牌
本质上是在重塑内容生产方式与“媒体-受众”的关系
未来方向
打造智慧型媒体平台
媒体品牌的塑造已经由以机构为核心的1.0时代,到多媒体,多渠道环境下以产品为核心的2.0时代,发展成为以平台为核心的3.0时代
打造传统媒体自己的融合平台媒体是智媒时代保持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
对用户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从入眼入耳过渡到入脑入心;流量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打造兼具价值导向和受众基础的新型主流平台媒体
具体做法
传统媒体转型
困境
对信息获取渠道失去把控
受众流失
广告收入下滑
人才流失
转型的方法
版本一:“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以观念为先导
首先是观念的转型;变“内容为王”为“用户体验为王”;变“剩者为王”为“自我革命”
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重建用户连接。搭建大数据平台,变受众为真正的用户,结合不同的场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
思维链条(关于渠道与平台):对渠道失去把控—进入社交平台也无法主导,被平台方和算法支配—搭建自有平台,重建用户连接——加强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变以声誉为核心的“机构品牌”为以体验为核心“平台品牌”——在国际传播中同样适用,平台世界主义
以技术为驱动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大数据资源平台、智能传播平台和用户沉淀平台,在重建用户连接的基础上实现智能传播
以体制为保障
中央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有针对性地突出加快媒体融合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方案,比如“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均将媒体融合纳入了发展规划。此外,还要从机构编制、人员配置、建设标准等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 2020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成立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
以资本为手段
版本二
媒介融合的重心:内容至上
跨媒介叙事
在媒介融合实践中,信息发布的质量离不不开媒体的“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能力。跨媒介叙事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亨利·詹金斯提出,“为创造统一且协调的娱乐体验,虚构叙事的多种元素被系统性的分散于多种内容渠道。理想状态下,每一种媒介都能为故事展开各尽其责”。七个原则:可传播性与可挖掘性、连续性与多元性、沉浸性与可提取性、世界建构性、序列性、主体性、执行性。媒体要提高跨媒介平台的信息传播能力,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媒介平台属性发布有针对性的相应内容,利用各个媒体平台的独特优势,协同讲述完整的新闻故事,以提高媒体在不同传播平台的综合传播能力;发挥其深度报道的优势,以提高移动客户端的内容生产质量
避免讯息同质化,注重用户反馈
地方媒体:实行本土化策略,突出区域特色;移动客户端:用户定制,精准粉细用户群体特征,满足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
探索出适合移动客户端的营利模式
传统媒体融媒转型推进颠覆性创新的基干领域
媒体转型的角度无出其右 记!
身份定位: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
将新兴媒体作为主业来发展,逐步将传统媒体降为副业
媒体角色:从“耳目喉舌”到“以耳目喉舌为主的多功能服务提供者”
eg:“无线苏州”致力于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小帮手”,客户端上不仅有“融媒资讯整合宣传平台”,还集成丰富的便民服务功能
目标群体:从受众到用户
强调产品消费者与提供者的主动性、互动性、平等性的“用户”更符合新兴媒体市场中的消费者特质;要跳出‘媒体’来看媒体,用‘产品’的理念来发展‘媒体’。
内容风格: 从精英主义到平民精神
内容领域的“精英主义”事实上在传统媒体中长期存在,从而也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媒体内容需求和媒体内容供给能力不足矛盾产生的根源性因素;站在广大网民的视角来选择、制作和传播内容;尽可能提供让广大网民参与内容制作、分享的平台
技术使用:从技术跟风到高新技术原创
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原创,借助外部力量,与技术公司合作
载体升级:从数字嫁接到特色自主平台建设
传统媒体融媒建设中在载体的新媒体升级方面应着重“特色”和“自主”发力
商业模式:从“一、二次售卖”到“平台经济”为主
“平台经济”: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向各方参与者提供服务,整合多主体资源并维护多边关系,从而创造增殖价值,使多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经济。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实质上是一种虚拟或真实的交易连接,提供一种交易场所用来连接买卖双方,促进交易顺利进行,平台收取部分费用作为收益。它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eg:社交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电子商务有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
管理制度:从“改制不彻底”到现代企业制度
资本运营:从体制内筹资为主到风控下的现代资本运营
政府规制:从行政管理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政府规制应从行政管理为主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以经济、法律等市场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的传媒规制体系
媒体智库建设
基本概念
智库的定义
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 ,是就专门主题进行研究和倡导的研究机构
媒介智库现状
区域集群化,整体不均衡
资源依赖理论
发轫于美国组织与管理学。资源依赖理论将组织的核心诉求归纳为生存,生存的关键则是获得并保持资源的能力。组织往往并不完全独立具备所有必要的生存元素,因此必须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获取其他的资源。而组织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取决于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替代性资源获得的难易程度。该理论的基本预设是:组织是一个由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具备开放性联合体,需要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与物质交换进而实现组织变化与绩效目标
媒体智库的资源诉求与运作策略
信息需求:产品圈层与共享用户
清晰而明确的用户画像与精准的市场定位是提升媒体智库产品效益转化率的必要前提
资源需求:人才+战略合作+品牌共建+承接活动
合法性来源:“资政启民”和 “服务社会发展”的角色定位
媒体智库的资源构成和未来发展逻辑
中央型:服务于高层的大政方针,依托于媒体自身的优势,手握大量优质的行业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资金支持,能够快速调动资源储备响应国家层面的需求以实现产品输出
区域型:聚焦于地方的发展,通过承接地方的课题项目或与地方高校、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在区域范围内的持续发展
专业型:坚持差异化定位,利用各种榜单、指数以及行业报告彰显自身产品的专业属性
互联网:重点打造媒体矩阵,形成品牌共振
提升智库传播力
可以作为国际传策略中的一个小点
基本思路
充分认识智库在国际传播中的战略性意义,树立全新的新闻观念与传播意识
制度、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做好系统建设,实现智库声音的积极传播,把握不同媒体、不同受众的传播特点,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领域主动发声,提高智库知识、思想、观点等在公众中的认知度、理解度、接受度
推动中国智库成为国内舆论的引领者与国际舆论的竞争者
中国智库在运用议程设置改变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存在劣势,甚至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在某些议题上的发声内容被西方媒体所同化(如2008年3.14事件,抵制北京奥运会)
中国智库应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引导舆论,提升传播效果,致力于在重大事件中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凭借研究成果的洞察力、说服力、感染力,把握时机,打响舆论“第一枪”
积极搭建知识与公众、知识与权力之间的桥梁,实现对公众意见、政府决策、国际舆论等的引导与影响
追求公共性的立场、专业性的内容和积极性的引导,只有持续地产出严肃性、专业性的内容
保持中国智库研究与传播的独立性
平台化媒体与媒体转型
概念
平台
平台是通过推动两个或多个彼此独立群体之间的互动来获取价值的商业模式形态。平台自身往往并不直接生产内容,也不片面追逐在某个特定市场的绝对利润最大化;平台的作用更多在于搭建一个用于信息互动、价值交换的双边或多边市场,并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寻求盈利。如今,“平台革命”正在大范围兴起,平台已经成为基于互联网的一种主导性基础设施和经济模型
平台化媒体
2014年 乔纳森格·格里格在《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一书中首次使用platisher(platform+publisher),被进一步阐述为: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不单单靠自己的内容和力量做传播,而是良性、开放,各自独到的价值都能尽情发挥。是未来媒体的转型方向之一。平台化媒体不仅涵盖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平台,也涵盖了新闻与娱乐平台,乃至更宽泛意义上的专业内容服务平台。由于为具备信息需求的各方提供信息匹配和连接渠道,平台化媒体是连接者、匹配者,甚至是市场机制的设计者
平台化媒体的商业模式特征
平台化媒体的价值主张: “海量信息”叠加“工具与服务”
以利基市场的人群为目标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eg:快看漫画、面对股票投资者的“雪球”
面向更为广泛的大众目标群体,有针对的提供新闻资讯
eg:喜马拉雅FM,满足了用户利用随便时间获取知识的诉求,提供智能推荐为核心的AI音箱“小雅”。从内容到服务转型
平台化媒体的用户运营:寻求多方利益的动态平衡
平台化媒体的盈利模式:“交叉补贴”与“打通上下游”
“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例如浙江宁波的传统媒体参与了城市大脑建设,各大传媒公司联合组建了大数据公司,便打造出多元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宁波数投”模式
平台化媒体的颠覆性潜力
颠覆性创新的概念
价值主张方面
针对特定主题或公众具体信息需求提供海量信息,以此为基础叠加算法、工具与服务,因而其价值提供更丰富,也更有针对性
以内容分发和服务提供为主要业务的平台化媒体,正在实现对于传统媒体价值提供方式的重构
用户运营方面
充分考量平台各方用户的利益,并保持平台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衡
盈利模式方面
超越传统的以广告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通过设计“交叉补贴”的定价机制尝试更灵活的盈利可能
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
路径
地方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往往通过提供地方资讯并叠加相关服务的方式,建立地方综合性讯息平台
eg:长兴、安吉县融媒体平台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的同时,也与相关政府部门对接为当地公众提供服务
大型建制化传统媒体的平台化尝试,往往借助内部整合,以建设大型“入口级平台”为最终目标
挑战
平台化媒体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它往往从提供特定服务的工具型产品起步; 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较大的资本投入
平台不直接生产内容,因此传统媒体要实现向平台化媒体的转型,就要求他们不再作为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主体进行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这很难实现,因为它们往往受到体制层面的约束,承担着进行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
传统媒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则体现在通过专业人士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而非进行市场运营
发展思路
平台化媒体可能会是其他新型传媒产品发展成熟后的转型方向
eg:蓝鲸财经
广播、电视、报刊转型
广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的发展现状
坚持创新实现逆势上扬
广播媒介生态被颠覆
品牌“嫁接”新媒体
广播转型全媒体存在误区
广播融合的内在动力不足
广播媒体遇到的挑战
受众分流现象严重
广告客户被不断瓜分
广播节目受到冲击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广播转型的做法
把传统广播做到极致的存量转型
优化频率布局,打造品牌频率
提高内容创新能力,打造品牌内容。
定期给品牌“充电”,变品牌资源为经营资源。
品牌音频内容
以主持人为核心的品牌人才
品牌频率
打造品质平台,吸引品牌广告。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打造以传统广播为主、数字平台为辅的多平台传播
听众向数字化平台的转移是趋势
多平台传播在理念、生产、机制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提出了新要求
冷静看待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热,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内容型媒体向服务型媒体转型
做好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案例分析:喜马拉雅FM
喜马拉雅FM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并实现获利,成为中国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综合性的在线音频平台。目前拥有3.5亿的激活用户、500万名主播,市场占有率73%。喜马拉雅FM已经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圈,商业布局日益完善,在移动电台中,极具代表性
传播策略
UGC+PGC的内容生产模式
喜马拉雅FM是以PGC付费与免费内容为主流,融合UGC内容的音频类产品
平台运营社交化
以聚合用户体验为王道,积累大规模的用户数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造网页、APP、微信、微博等多终端入口;经常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品牌的传播
音频新闻
定义
音频新闻是广播概念的升级,具有个人化、移动化、社交化的特征,顺应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传播生态。“播客”(podcast)是音频新闻的主要载体,由iPod和广播两个词合成,最初意指用RSS将数字音频文件传输至电脑或iPod等便携媒体播放器设备后播放的媒介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多元的、按需定制的数字化音频媒介形态。
eg:美国《系列剧》是播客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新闻播客和广义上的音频新闻繁荣发展的关键节点。
音频新闻兴起的原因
音频新闻是数字时代推动自身转型、与用户建立关系并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声控智媒技术对音频新闻发展的推动作用
应用范围:使音频新闻的应用环境进一步拓展(家庭、车载),用户触及范围更广
内容生产和服务方面:主流媒体纷纷投资开发适配设备的音频新闻产品,多样化的产品样态满足客户需求
平台层面:流媒体平台加入
实践
2020年普利策新闻奖首次颁发“音频报道奖”
芝加哥公共广播电台TAL系列节目:《这里是美式生活》主创格拉斯推出衍生节目真实犯罪调查报道《系列剧》;苹果推出了独立于iTunes的原生博客APP
作为案例积累:媒介融合、传统媒体转型都可
时空开放性
内容分发层面的”可获得性“;内容生产的“产制灵活度”
个人化叙事
“播主”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稳步建立起来
用户深度参与
“播客”拉动式,“用户”有高度的时空控制权和信息阐释权;“私密性”“代入感”,与线上趣缘群体即时连接
这几句写得很好
电视
现状及问题
经营理念滞后,广告营利模式依赖严重
新媒体的压力
市场供需压力
同质化问题:借鉴海外成熟模式、模仿国内节目、过渡营销
延伸产业开发不足
转型措施
微观
坚守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阵地
发挥优势:声像兼备、权威性强、仪式感强
内容策略:“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受众至上”
建设四级递进转换模式下的内容制播双链条
建设“内容一关系一服务—价值”的四级递进转换模式,最终形成基于社会效益的信息传播链条和基于用户中心的服务定制链条的双轨内容制播模式
技术手段
产品经营:以内容、节目、主持人为依托,品牌IP,开发内容产业、版权产业、服务产业、信息产业
中观
解决资本运作和盈利的问题
加快建立资本运作机构和投资配套制度,努力建设适配融合发展的市场化、企业化的机制体制。
eg:上海文广、电广传媒、华数传媒等都纷纷围绕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设立了投资基金,以资本杠杆推动集团产业链整合与扩张
解决人才储备和人才良性流转的问题
前国内电视台普遍推行的“独立制片人制”,以个人持股等方式革新激励机制,让制作团队以公司为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加速人才流转
解决巩固入口和占领场景的平台建设问题
传统电视必须巩固现有的用户、固定入口和场景,同时在移动入口和场景上进行创新,依据用户分析和大数据,将内容、服务、形式、社交、场景融合于广电自有平台上,真正实现对渠道、平台的掌控,而不是沦为商业平台的入口工具
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
电视新闻内容民生化
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
电视新闻形态多元化
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深度调查《焦点访谈》、电视直播
突围策略
打造品牌栏目,重构内容优势:定位清晰、受众需求;立足当地、贴近生活;反映政策和主流,讲中国故事
拓展渠道,多屏联动的融合传播
转变广告经营思维,更新商业模式:植入式广告→基于内容服务的广告
培养媒体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热点案例
国家宝藏
自2017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50%,“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
新媒体技术重塑文化传承内核
艺术形态融合立足文物叙事
总台《典籍里的中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注重精神高度,在戏剧中传播主流价值
汲取历史文化,于典籍内外找寻思想根源
“对话”古今,在“沉浸”中感受文化脉搏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端午奇妙游》
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文化“破圈”
技术破壁: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呈现”
接受破壁:用户“参与式”的文化实践
审美破壁:媒体融合下的“数字人文”
贴合青年人的叙事
eg:2021 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此后,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河南卫视均推出“奇妙游”系列节目并收获广泛好评,如《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及《中秋奇妙游》等。《光明日报》评论称,系列节目都推动了“中国风”的“出圈”,凭借的是“创意之新”“形式之美”“底蕴之深”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契合文化传播规律、时代审美环境、媒介技术生态的内容再生产机制
严肃艺术大众化:数字技术的创作手段和文化融入故事的讲述方式,既然增强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又推动了严肃艺术、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化
植根传统文化复兴的土壤:顺应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立足丰硕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内核进行再生产赋予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跨屏传播的连锁反应:打通不同平台区隔、打破不同文化圈层区隔、借助不同属性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是文化节目“破壁出圈”
新技术促成传统文化“可见”:借特定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唤醒一定的媒介奇观
CNN 转型
采编转型:搭建“中央厨房”实现资源共享
内容转型:“自媒体”、纪录片与观点制胜
重视并利用自媒体内容:2006年8月2日,CNN通过新上线的独立服务iReport向全球民众征集突发事件的照片或影像
受众参与、UGC自媒体
实现差异化竞争:如2012年10月9日,CNN宣布成立纪录片观点部门CNNFilms,并从2013年春季起开始在CNN和CNN国际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纪录片
提供更多、更深入、更专业的观点:其节目注重对硬新闻的报道力度,塑造了“新闻为主、评论为辅”的品牌形象
渠道转型:“三点多面”,让CNN无处不在
形成了“线上互动”“电视网播出”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三点多面”的传播网络。其网站CNN.com新闻网站已经成为CNN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作为渠道转型案例积累
市场转型:重视海外市场,做全球的CNN
CNN已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国际新闻采集网络
营销转型:跨媒体整合营销,实现一揽子广告销售
传统报业
困境
传统报业面临断崖式下滑
媒介市场竞争激烈
传统报纸缺乏互动性
应对措施
保持报业良好的传统
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合作,打破传统的传播模式
建立自己的网站、论坛和微博,在网络环境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提高报业的价值;手机移动报纸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闻记者
拓展媒体业务
党报党刊的数字化生存化策略
内容为王:权威性、公信力,“后真相” 众声喧哗,内容优势
渠道制胜:“三微一端一网”的强势发展,拓展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优势+新媒体渠道优势
受众是金:受众主体地位、“三贴近”原则,有意思、有意义,差异化、个性化、生活化内容服务满足受众需求
技术驱动:业务生产流程全链条升级
热点案例
财新网的新闻付费模式
作为盈利模式转型的案例积累
财新网是实时输出原创财经新闻的独立新媒体。其关于经济、金融等领域的消息、公告、评论、深度报道等文章多为原创性内容,且本土采访资源深厚、专栏作者团队多、栏目超80个,覆盖经济、金融、公司、政经等频道。从表现形式来看,财新网呈现专业化、大众化两大特点。专业化,新闻付费。
《纽约时报》的转型
适应数媒时代,调整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付费墙模式和创新广告收入模式,原生广告
适应数字化用户,开发多样新闻平台和产品
《纽约时报》最先与Facebook达成合作
利用科技革新新闻表达
虚拟现实、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
数据新闻板块“The Upshot”,将数据驱动与解释报道结合起来;《纽约时报》数字部门还研发了机器人Blossomblot,它能够预测哪些内容更具有社交推广效应,然后帮助挑选出适合推送的文章和内容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创新新闻表达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推出的特别报道《雪崩:特纳尔溪事故》就是一件依靠新媒体技术制作完成的新闻作品;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卫星模型联动等集成。获得普利策特稿奖。
《华盛顿邮报》的转型
从编辑中心到用户中心
将PostTV改变为PostVideo,主打短小的视频内容
关注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长期进行各种读者调查
发展体验式报道,如2016年5月,《华盛顿邮报》尝试AR技术,通过3D新闻还原2015年发生在巴尔的摩的监禁和死亡事件
从全媒体稿件到针对终端属性的报道
建立了垂直视频播放器;第一家在AppleWatch发布应用的媒体,设置了一种叫作“大故事,小屏幕”的功能
从人工采编到智能聚合与推送
内容聚合、人才聚合、广告聚合、编排聚合
速度优先到偏好优先
推送速度存在优先级
从独立经营到捆绑分发
与地方媒体实施合作伙伴项目,共享报道内容;与科技公司如谷歌合作
澎湃新闻的媒介融合实践
融合运用多种报道手段
澎湃新闻隶属于上海东方报业集团,以《东方早报》的工作队伍为班底,由纸媒全面转型为线上媒体,在立足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媒体技术等报道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融合
建构创新媒体“屏幕形象”
澎湃新闻屏幕版式设计独树一帜,具有碎片化、模块化特征
资源共享、多维传播,力求传播效益最大化
多屏联动,形成传播平台体系
新闻生产与新闻聚合并举
在强调新闻独家和原创的同时,澎湃新闻注重转发选自其他媒体的资讯,“一屏在手,通览天下”
新闻价值观的坚守与“转变”
在网络媒体“娱乐至上”的时代,澎湃新闻坚持内容的严肃性、专业性,坚决摒弃商业网络媒体被人诟病的“低俗炒作”“八卦新闻”等
媒介融合
基本问题
媒介融合的含义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指媒体之间的界限淡化,各种媒体趋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现象。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勒·浦尔被认为是最早明确提出媒体融合概念的学者。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指出:媒体融合意味着一种媒体渠道就能够承载以往需要不同的媒体渠道才能提供的服务,而一种服务也可以通过不同媒体渠道来提供,以往在媒体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消蚀。
党和政府对于媒体融合的政策文件及重要阐述
2014年:建设现代传播体系,上升国家战略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2019年:提出四全媒体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四级融合: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四级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坚持与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够推动传媒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四级融合也是各级媒体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的重要改革
相加→相融
我国推进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掌握舆论主导权、占领传播至高点的必由之路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
顶层设计
媒体融合的方向和步骤,在顶层设计的层面,已被清楚地表述为以下流程: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互融共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如何认识媒体融合的创新革命
媒体融合的核心:如何在新传播环境中强化意识形态宣传
大众媒体时期,传统媒体是主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天然主体
媒体融合的起点:应用数字技术,改变内容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
基于互联网逻辑,新的内容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需要关系与情感、空间与场景、连接与关联
媒体融合的重构:大数据传播方兴未艾
特点:规模化传播、精准匹配个性化、全天候场景化
媒体融合的保证:进行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革命
传统媒体的平台化和内部的细胞化将是一个变革方向
媒体融合的关键:打造新型综合经营体
突破传统思维,副业支持主业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国家系统布局,制度创新成为重要特征
论述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1. 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传媒体制藩篱(统一指挥)
2. 实现四级融合发展布局,搭建舆论交互体系(完善布局)
3. 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建设四全媒体(媒体转型)
4.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增强传播四力(舆论引导)
5. 讲好中国故事,跳出“他者化”框架(国际传播)
县级融媒提质增效,业务拓展助力社会治理
媒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基层舆论引导力建设体系的重要推动者;协同创新、服务升级和社会治理的提质增效发展阶段
组织结构集约化,全媒体人才结构趋向合理
Eg:《新京报》除报纸内部仅剩的7人外,全部转型新媒体;浙江广电集团整合内部资源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
跨界融合持续推进,资源聚合形成规模效应
边界模糊,产业多元,跨机构、跨产业融合
技术动能驱动传媒变革
eg:2020年,新华社与腾讯游戏联合打造的中国首位数字记者、“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小诤“正式亮相,承担载人航天的”现场报道“任务
2021元旦,新华网客户端全网升级,以新华号、全民发布、数字云集等板块组成全方位传播矩阵,数字云集的“云直播”运用了5G+4K的传输技术
内容表达创新
eg:直播+媒体,2020年初央视频开启的雷神山、火神山建设”慢直播“,到五一期间慢直播”云游“五一景点,慢直播成为媒体融合创新表达方式
“小融合”到“大融合”,侧重自身能力提升与破圈化品牌传播;将建设自有品牌、推动资源协同、提供商务服务、深化政务服务等作为提升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
媒体融合的发展困境
内容生产:融合产品同质化,质量良莠不齐
eg:中央厨房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独特的新闻生产变成流水线;新瓶装旧酒,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上,如此可能导致新闻生产出现“量”与“质”严重失衡的危机
技术难题:技术实现难度大,且与内容提升不平衡
一方面,技术实现难度大,产品迭代速度慢:动新闻、互动新闻,制作周期长、画面卡顿;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提升,而忽略了内容品质的提升,“表”融“里”不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认为:过于看重技术在传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内容质量的提升,容易陷入“炫耀锄头而忘记了种地”的窘境。
渠道失灵:媒体话语权消弭,传播影响力削弱
新媒体赋权人人可发声,消解了传统媒体一元主导的话语权。在众声喧哗中,传统媒体因渠道失灵、未充分掌握与已迁移到新媒体受众互动的技能和方法而使得话语权减弱,把关权也被算法与社交关系收编,削弱了议程设置能力
在新媒体各个领域,头部平台仍保持着稳固的地位,新入局平台难以实现突围;多媒体在入驻的平台中不具备自主性,无法进行精准的内容生产和分发,对自身平台的引流效果有限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认为,当下传统媒体的颓势根源在传统传播渠道的“中断”或“失灵”,如何破局解决渠道失灵问题是传媒领域进行互联网转型进程中的第一要务
传播语态:“庙堂式文化”与“江湖式文化”的隔阂
传者中心的理念尚未完全革新,在语态调适和融合转向中往往难以把握尺度,无法凝聚起广泛认同;缺少适应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制度与企业文化
eg:备受争议的“江山娇与红旗漫”虚拟偶像问题、每日甘肃网报道的“女性医护人员剃光头出征”
传播学者詹金斯曾指出,媒体融合的本质是“文化转换”
传统媒体:多元价值观的统合——新媒体:开放、分权、兼容、共享、戏谑、多元等特点
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僵化,未能反哺融合建设
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用户流量与广告营收都转移到了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的二次售卖模式难以为继 ;新闻付费模式并不适用于主流媒体,仅仅作为一种盈利模式促进了商业媒体的崛起(如财新网);缺乏资金支持,就丧失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人才短缺:全媒体人才储备不足,融合之路遭遇断层
融媒体人才是媒体融合创意与执行的保证,既能熟练掌握信息采集分发,又能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盘活存量,创造增量;老人:缺乏新思维;新人:缺乏专业素养积累
体制机制:体制壁垒根深蒂固,难有全盘格局
传统媒体条块分隔,多级管理;新媒体业务作为附属的工具,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传统业务上,没有用于新媒体业务的应用和拓展;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的发展和融合很难取得实效
媒体融合的路径
内容建设:更新产品范式,打造优质内容
回归“内容为王”,保持“以人为本”的总逻辑,以深刻独特、高质量、公共性为内容创作导向;抓准用户特点,重视分众化信息的深进细作
技术应用:运用新型技术,赋能内容表达
eg:河南卫视借助4K、短视频等技术形式,打造出了爆款内容——《唐宫夜宴》、《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祈》
渠道革新:打造平台聚集,聚拢黏性用户
个自建渠道,重新聚拢受众流量池,把“流动用户”转变成“黏性用户”,实现媒体“平台化”的打造
eg:总台上线的央视频APP通过汇集视频资源、强化社交关系、开放媒介格局等方式来聚拢受众流量,目前累计下载量突破3亿
语态转变:冲破壁垒隔阂,实现亲民传播
“传者中心”向“用户中心”的理念转变,契合用户的基础性需求,实现社交化升级,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强化社交元素,搭建社区,与用户共鸣,共创价值,价值共享。 变革传播语态,及时与用户互动,形成与用户情感价值的共振,强化用户粘性
eg:“四川观察”抖音号常以“观观”身份,以一个有情绪的人设在评论区与用户对话,实现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运营升级:完善“自我造血”,拓宽盈利模式
利用影响力资源与技术优势,以“直播+”拓展多元化的跨界融合,通过“直播+公益”“直播+旅游”“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来获得利润,将流量与粉丝变现为利润与收入,深入挖掘垂直领域的细分市场
eg:浙报集团的“金字塔”发展模式,多元化扩张为宣传任务买单;基础是面向大众的文化服务,塔尖是价值传播
人才培养:加强全媒型人才,产学研共促培育
通才性全媒记者,职业技能培训;共同孵化
eg: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高校合作,成立中关村媒体融合发展联盟,推动了媒介资源与科教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与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机制创新:从“相加”到“相融”,传媒体制深度融合
深化传媒集团的体制改革,优化机构的结构,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改变多头管理,条块分隔的局面,整合职能部门,制定相关法律,促进互联网媒介的融合创新制度,对于媒体融合,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用“症候式阅读”法看媒介融合
“症候式”阅读
“症候式阅读”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在阅读 《资本论》时所归纳出来的一种方法。“症候式阅读” “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所谓 “症候”,本意是指病人的表现与感受,它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在文学批评领域,“症候” 是 “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
从 “症候”出发研究媒体融合,实质上是用“问题意识”来反思中国媒体的发展路径。
亨利·詹金斯反驳了 “融合主要是一个技术过程,即在一种设备上汇集了多种媒体功能的过程”,认为 “融合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他从 “媒体同时也属于文化体系”的认识出发,认为 “媒体融合并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变迁这么简单”,因为 “融合改变了现有的技术、产业、市场、内容风格以及受众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融合改变了媒体业运营以及媒体消费者对待新闻和娱乐的逻辑”, “反过来,媒体融合也影响着我们消费媒体的方式”。
亨利·詹金斯基于对媒介融合本质的把握,关注了 “媒体融合”“参与文化”和 “集体智慧”三个概念的关系。
“症候式阅读法”来解读媒介融合现象时,应避免陷于 “结构中心主义”——只考虑结构而忽略过程,只考虑系统本身而忽略人的主体性作用。
媒介融合的影响
产生的变革和传统媒体的做法
新闻传播业态/生态的影响(宏观)
新闻传播的结构和权力关系正在发生变革
传统的新闻媒介必须努力适应这样的变革,不仅要打造大量“自传播”形式的产品,而且要在海量自传播产品中以其权威性地位、高品质内容和灵活运营模式发挥引领作用
对应: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话语权力/权威的冲击
媒体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功能,新闻/信息“传播”转变成了“交流”;媒介“受众”与新媒体技术“用户”的身份发生重叠与融合,形成了新型的“产消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
传统媒体需要适应新型的交流理论与融合模式,在交流中体现对新闻/信息消费者的尊重,在产消融合中汲取更丰富的信息资源、用户资源,推动新闻传播的功能转型
对应:受众地位上升,身份转变,鼓励UGC
媒体融合已经突破传统媒介形态融合于一体的初始思维,而调动起新技术创造的平台资源
传统媒体积极打造自媒体平台,包括推出短视频平台,邀请记者、主持人、知名栏目入驻,以绩效奖励的方式激发内部优质团队、个人创作优质原创新媒体产品的热情,推动电视节目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二次创作和传播
对应:平台意识,传统媒体入驻等
媒体融合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
微观层面
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PGC+UGC+OGC
新闻内容制作个性化:精准定制
eg:网易新闻为例,通过不同的受众兴趣和特征提供不同的信息产品
技术成为内容生产关键
新闻分发多平台化
新闻内容生产双向互动化/反馈
eg:中央厨房内容生产建立数据分析与反馈机制,及时检测用户对信息的评论与互动,实时了解传播效果,促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媒介融合对传播格局的宏观影响
界限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状态
形态多样
从业者:新闻记者实现技能多样化、跨媒体化的转变,培养全能型记者
传播结构变化
传播理念转变
回归内容,立足于深度报道和解读
业务操作调整
产品数字化、不同媒介产业融合
媒体融合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的影响
热点案例
总台的“人工智能编辑部”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编辑部”首批重磅推出的两个产品《课本里的新中国》及“AI帮你找”
技术赋能内容升级的典型代表
从四全媒体的角度分析CNN等媒体转型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可用作论述框架
全程:CNN发扬全天候直播的特色,助力受众与世界大事共时、共在;新设栏目Great Big Story(GBS),以短视频讲故事,成为行业爆款
全息:《纽约时报》将VR纪录片这一叙事形式发扬光大,可立体复刻场景,并将受众代入现场,使之超越二维空间,以全息促全程
全员:CNN较早建立了iReport新闻平台,允许受众上传消息,抒发己见,共享信息资源;BBC上线专栏Have Your Say,同样鼓励受众评论、发声、辩论
全效:《纽约时报》在资讯服务外,研发多种App,涵盖美食、旅游、娱乐等各板块,旗下App应用The Scoop拥有大量餐饮、艺术、交通、购物信息,对于国际受众来讲是非常实用的旅游生活工具
B站2020最美的夜
运用:平台、创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受众喜好等等
两会报道
以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设计专题报道栏目
各大主流媒体抖音号紧抓热点、纷纷入网,以“报、网、端、微、屏”多维一体、立体传播解读两会热点
中央媒体发挥议程引领作用,融媒产品层出不穷
科技为融合报道赋能
云端助力、AI+新闻融合升级至 2.0 阶段。沉浸、全实景多地跨屏的“云访谈”成为热潮
5G 技术持续助力全媒体智能报道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如何推进媒介深度融合发展
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用全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贯穿新闻采集、撰写、编辑、发布各个环节没层层把关,人人负责
守正、创新——是两个答题角度 采、写、编、发——也是四个答题角度
坚持一体化发展
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有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得益彰、携手并进
坚持内容为王
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价值独特的优质内容依然稀缺。只有做好内容建设,媒体才能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采编队伍专业、信息渠道权威、采编流程规范
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
深入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契合度,个性化、特色化新闻信息产品,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
其他小标题
1、利用政策规划,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2、坚持内容为本,建设和规范双管齐下; 3、推进数字转型,提高媒体智能传播水平; 4、调整供需结构,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升级; 5、提高服务水平,健全助力社会治理功能
总的特点: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 ① 完善顶层设计,铸就大宣传格局——从“新型媒体集团”到“四级融合布局” ② 建设开放平台,实现价值连接——从“信息服务”到“平台赋能” ③ 坚持技术赋能,放大一体效能——“封面新闻”与“华为云”合作,利用技术改善新闻媒体组织架构 ④ 打造适配内容,对接用户需求——“上游新闻”与“阿里巴巴”合作,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 ⑤ 培养复合人才,实现持续动力——《现代快报》采取“1+1”模式,搭建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才梯队
融合路径——以“新闻行动者网络”为框架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电子媒介的普遍使用,使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制于时空,群体共识不再依赖于地理性文化,人们在社群网络的聚合依附于共同的兴趣与经历。兴趣、爱好、话题、分众文化等因素成为微粒个体圈层的关键突破口,成为替代地域性的新社群连接窗口。以“集体关注”“共有情感”为基础的即时、虚拟、流动的社群不断产生。出于寻求“心理共同体”的庇护,网络圈层逐步出现“同温层”效应。
因此,主流媒体要以更丰富的情感与体验、民间话语、重大议题平民化解读的产品为考量,以用户赋权、情感联结作为建设交互式平台的关键
主流媒体与平台媒体的博弈
协同:技术与内容双维共赢
技术协同是许多融媒体中心拓展媒体资源、培养互联网思维、拓宽市场渠道的重要步骤( eg:浙江广电集团“黄金眼MCN”)
内容共享是主流媒体入驻平台媒体的普遍举措 (eg:新闻联播入驻抖音快手)
重构:舆论与传播双阵对弈
占领舆论阵地:移动优先,电视跟进,纸媒深度报道;多平台、多账号、一键发布
占领传播阵地:自建平台端口、智能技术赋能达到个性化精准推荐,新闻产品自发的可持续模式
主流媒体与三类媒体的互联
原生媒体:深耕专业垂直领域
eg:澎湃新闻:各栏目根据不同维度聚合成频道,组成了规模庞大、分类清晰的订阅池,用户可通过订阅管理来实现内容的整合聚焦。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发挥了极强的公共卫生垂直领域专业力量,科普、多媒体访谈、回应民众关切、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
自媒体:全员转型打造个人IP
新闻从业者转型 eg:“小朱配琦”公益直播、《康辉 Vlog》《主播说联播》等短视频节目;全面拥抱“全民直播时代”,积极打造垂直直播领域的“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采编队伍人才培养以 IP 培育为目标,在节目策划中引入 IP 思维,将栏目、节目与社交化场景融合
政务媒体:“信息 + 服务”模式成型
疫情期间,信息传递+多元服务,政务新闻一体化,在地性、多端连接
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三条路径
从内容到观念:重塑新闻内容表达与实践
过硬的内容输出与坚实的渠道基础 坚持“内容为王”的思路 从整体视角过渡到个性化视角,开展全景叙事,以技术的互动、沉浸与表达服务于新的媒体内容,重新建立与开发专属的语法、规则与环境
从架构到模式:重组新闻产品内外机制
扁平化管理 eg:《中青报》的融媒小厨
从技术到智能:重新赋能新闻生产流程
智能生产
eg:《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开发的“线索与热点发现系统”、新华网引入的 Star 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可通过人机交互数据化生物信息,生产出生理传感新闻;
智能报道
eg:2019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络春晚首次运用 AI 主持人
智能交互
智能审核
eg:腾讯 Dream Writer 开发的智能纠错工具“机构媒体稿库文本审核”
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
内容贯通一体化、传播受众一体化和管理标准一体化
内容生产联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内宣质量,做内宣要有外宣意识;主媒:全时空报道能力,影响舆论进程的关键力量;培育对外传播关键意见领袖,及时发布基于事实的解读
传播受众联动
全球范围推出的短视频平台,产生超越文化和地理边界的外溢效应
传播技术联动
传播态势感知:以全网数据研究、智能语义分析、情感属性分析为技术支撑,全方位整合国内外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内外宣相关舆论信息矩阵;大数据分析舆论场传播决策难题、量化内容覆盖率及时发现异常传播节点和风险,内外传播协同匹配
受众特征把握方面:用户的构成、行为、倾向、偏好等特征进行全方位刻画
新型主流媒体创新
新型主流媒体新在哪里
1. 技术“新”:顺应视频化、智能化、可视化大趋势 2. 策略“新”:坚持移动优先,推动一体化发展 3. 内容“新”:更新产品范式,打造优质内容 4. 道路“新”:探索市场化道路,重构盈利模式 5. 语态“新”:拒绝居庙堂之高,实现话语亲民
创新: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引擎
eg:人民日报已转型为涵盖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的综合媒体矩阵,传播内容涵盖移动直播、VR 全景、虚拟现实、竖屏短视频、互动 H5、音乐快闪、线下体验馆等多种形式,推出了一批广泛传播的现象级、标杆性产品
从“持续式创新”到“综合式创新”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根据创新所发生的客观环境定义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定位于要求更高的高端客户,为其提供超越当前市场水平的更优秀的产品性能。”
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eg:《赫芬顿邮报》,就是采取了开辟新市场的颠覆性策略;澎湃新闻等,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定位于面向原有主流市场忽略的非高端用户,构建全新的“新闻策划—内容生产—发布—回馈—收益”模式,实现了对主流媒体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
混合式创新
同时包含新老技术,并以满足现有客户较高的消费需求为目标;我国大多数媒体停留在这一阶段
“文化综合创新论”
我国媒体融合的特色
张岱年提出,“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
国新型主流媒体立足中国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报纸转型和媒体融合的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报纸转型和融合模式,这也是“文化综合创新论”创新策略的成功实践。
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体系(如何创新)
观念创新是灵魂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维方式创新是根本
确立创新的思维观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确立“融合思维”,从片面的“互联网思维”转向“新旧媒体一体化发展”的“融合思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最大公约数;“纸媒精神”与互联网优势结合
内容创新是核心
受众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传统媒体曾经拥有的绝对话语权正在被稀释。具有新闻价值、信息量大且导向正确的创新性内容,才会赢得受众的青睐。
内容策划、内容挖掘、内容制作、内容呈现
技术创新是支撑
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语态,打破新媒体同质化现象,“颠覆式创新”视角开辟新市场
在受众接收和反馈层面,技术能提升主流媒体话语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融入技术营造沉浸场景;优化阅读感受、打造沉浸体验、营造真实场景
受众互动引起情感共鸣
eg:H5 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幸福长街 40 号》《两会喊你加入群聊》等,让受众通过互动参与到新闻内容中,很容易激发情感共鸣
受众理解和记忆层面,技术能够提升主流媒体话语的传播效果
eg:央视推出的短视频《主播说联播》,让受众在趣味化、轻松化、口语化的环境中获取新闻,拉近了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话语方式创新是关键
不仅指叙事、状物、达意、互动方式、评论方式,而且包括版面语言、媒介融合、品牌传达、媒介行为方式等
机制创新是保障
eg:“中央厨房”通过统筹建设各个工作室,不仅有效地激发了“人民日报人”内容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而且促进了新闻策划多元化、产品风格异质化
县级融媒体中心
含义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在2018年8月21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把“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建设标准。目前,我国的媒体融合从以传媒集团“中央厨房”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一阶段,迈入以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标志的第二阶段
主要功能
主流舆论阵地:成为县域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导力量
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向本地人民群众提供以政务服务为核心的、包括各种本土性服务如公用事业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平台,以此体现新型主流媒体的服务功能,从而产生强大的用户粘性
社区信息枢纽:为社区成员提供信息交互的空间,以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
发展困境与问题
机制落后
表现在编制紧张且复杂;绩效考核不成熟:缺乏晋升晋级通道。并且,部分地区的县级机构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统筹
经济困难
资金来源单一;运营经费来源多为政府拨款与单位拨款,各县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差别较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层次不高、财政情况较差的县而言,不可能另外拿出钱来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重复建设
部分地区县域面积狭小,却有三个以上的媒体,导致岗位设置和采编人员严重不足;长期未更新的情况;平台多选取传统媒体报道或党政机关新闻供稿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后发布,缺少了解群众内容需求的互动渠道,缺少原创性与互动性
人才匮乏
县级融媒体参与人员队伍建设尚在起步之中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原因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传播梯队的重要一环(大环境)
通过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横向整合县级宣传渠道,纵向对接省级乃至央级融媒体平台,上下齐动、全面整合,才能最终实现自上而下的融媒体转型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已成为巩固思想共识、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的重大必须和客观必然
执政资源需要与传播效果不足悖论亟需改善(必要性)
居于“四级办”神经末梢的县级媒体无论是内容产能还是网控资源都与中央、省乃至市级媒体存在显著差距
利用信息接近性加强传播影响力(可行性)
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地域性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影响力,积累了区县级大量的用户数据,基于这些用户画像系统,不断挖掘用户需求,布局产品生态矩阵,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中心下移,有利于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加快提升城镇化率,促使广大乡村精神脱贫、文明脱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
重要性
从用户层面看,县域一级的用户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增量群体
通过转型融合来破除行政区隔,构建传播新生态,形成四级媒体融合新机制,进而提升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县级融媒体与央媒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无漏洞、无死角地传达党中央的新精神和新政策
从媒体架构层面看,完善现有媒体结构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业面临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话语权错位、网络拟态环境群体狂欢、“全民记者”等危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可随时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效应
从媒体服务层面来看,打造媒体综合政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搭建地方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基层群众服务需要,积极引导和服务群众
县级媒体改革的着力点与路径、发展建议
八条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1、坚持政治引领,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1、坚持人才引领,紧抓人才这一关键要素; 2、坚持内容和服务的本地化创新 ,注重上级精神基层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探索特色化; 3、加强顶层设计,以政策扶持确立建设融媒体中心战略导向; 4、深化移动优先战略,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立足分众传播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6、创新内容,提高创作质量,线上线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坚持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开展服务功能融合; 8、横向融合县级平台,实现舆论引导上的同频共振,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
目标清晰:找准定位,担负职责
建设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把握正确方向,强化宣传功能;要突出专业性,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强调服务性,真正让融媒体走近群众、走进民心
内容为王:提高质量,创新服务
聚合各种资源,如政务发布、便民信息、健康服务
技术支撑:传播技术作为战略和保障
利用先进技术,建设集线索汇聚、选题策划、协同采编、渠道分发等各个功能聚合的采编平台,形成互联网主要信息集合、舆情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机制创新:整体统筹与专项突破
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融合发展,实现当地各类渠道的归并以及一体化运作
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与队伍调整
复合型人才;记者需要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努力打造成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短期上提升技能,坚持“互联网+"思维,长期上调整队伍,通过人才“梯度"划分逐步实现生产队伍全面转型
内外兼修:整合资源,共同推进融媒建设
内部政策宣传上,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扶持;外部资本引进上,积极探索对本地电商、文化、旅游、教育等市场资源的开发和运营,用外部资本激发建设活力。整合资源,综合评估,全面整合
督导评估:指标筛选与结果反馈
通过监督实现以督促建、以督促效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做好本地化服务
坚持内容和服务的本地化创新 ,注重上级精神基层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本地探索特色化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典型案例
北京海淀模式
与高校、企业合作,成立中关村媒体融合发展联盟。联盟将推动媒介资源、政务资源、科教资源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浙江长兴模式
长兴传媒以建设移动为优先战略,推出了短视频、掌心传媒、掌心音频、微直播、微游戏、VR等多种类型的融媒体产品;在人才培养上,启动“万物生长”等培训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在产品创新上,长兴媒体基于长兴帮频道和长兴帮App推出了“电视看单,手机下单”的电视+电商模式
河南项城模式
“一中心八平台”的融媒体中心,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发声,形成了功能完备、覆盖全面的新媒体体系,把党的声音精准传播到千家万户
甘肃省玉门模式
“新闻+政务+应用服务”的融媒体建设思路,实施了全省首个融合媒体共享平台项目
中央厨房
中央厨房的定义
源于连锁餐饮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场所,引入传媒业,通过“打通”媒体内部、不同媒体之间、媒体和其他社会系统间的壁垒,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开放协作平台,在业务上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在内容传播中统一价值观,形成合力,增强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传统媒体进行深度媒体体融合、资源整合的一种机制。有聚合型、内控型两种类型,聚合型:eg《人日》的中央厨房;内控型:eg:《浙江日报》《中青报》融媒小厨
中央厨房的特点
中央厨房组织架构的突出特点是:统筹调度是核心,技术平台是支撑
依托中央厨房,过去报纸的“采编合一”开始转为“采编分离”,编辑的地位较过去更为重要
在新闻内容生产和推送方面,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但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
建立工作室制度
高频率策划机制
寻求差异化报道策略,实行“快、全、深”的操作模式
“中央厨房”的价值和优势
融多为一,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传统:各自为政,报道资源无法共享,采集成本升高;云端数据库,子媒体二次加工,降低成本
采编流程优化,提高传播效率
规范生产,形成内容竞争优势
统一、规范、科学、演进,系统的传播效果评估所有环节与流程
加强融合意识,营造新媒体思维
布局全媒体新闻矩阵,形成立体报道传播形态
托于各个不同媒体平台的特性,达到“1+1>2”"的报道效果。例如《人民日报》所推行的“波纹理论”,在突发新闻报道过程中,以新媒体为快速报道平台,传统报纸媒体进行深度采访报道,“事实速报+进展跟踪+专家解读+事后反思”,水波纹一般形成立体而多层次的传播形态。
多人才合作,延伸媒体创新价值
形成了扁平化的媒体合作平台,各个子媒体中的新闻人才可以打破不同媒体的隔阂,形成具有强烈互补性和创新性的媒体小组
eg:例如《人民日报》所打造的融媒工作室“麻辣财经”“学习大国”等,鼓励报、网、端、微的工作人员兴趣组合、与大国项目制施工,通过资源嫁接和跨界生产,释放全媒体生产能力、延伸媒介集团内部的创新价值
重大主题报道,统一各个媒体的编辑理念
形成舆论合力,统一了新闻信息的基本价值判断和写作理念,以此在媒介集团内部的各个子媒体中形成整体而统一的价值遵循
“中央厨房”对新闻业转型的变革
新闻生产理念
树立分众传播理念,将分众理念贯穿信息采集全过程,以服务分众赢得大众
分层发布理念,以分层发布求全息传播,实现新闻的集约化生产
树立产品理念,以产品导向代替作品导向,实现内容生产的市场价值
树立用户理念,以用户思维取代受众思维,实现用户价值体验和个性化需求,强化用户价值体验、为用户构建“意义场”
新闻生产方式(利用率、差异化、效率)
新闻从业人员(全媒化、前置化)
“中央厨房”的局限性
模式缺乏可复制性
大型传媒集团,需要强大的人才、技术、资本支撑,被整个传媒业借鉴复制的可能性不大
适应场景局限性
在重大、重要新闻事件或主题活动中更适用,日常报道难以充分发挥“统一采编、高效整合、快速输出”的优势
新闻生产同质化
统一采写,虽有跨平台传播优势,但内容雷同
面临人才短板
对记者要求较高
盈利模式问题
重视内容供给端,依赖商业平台付费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