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发展简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发展简史的思维导图,记录了中医学在夏春秋的萌芽、战国东汉时期初步形成、在魏晋南北朝至近代的逐渐发展和现代的正式形成。
编辑于2021-08-08 11:54:13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萌芽:原始人类、夏春秋
原始人类:钻木取火、针具砭石、神农尝百草等
夏春秋:
1、在个人卫生方面,卫生习惯开始形成 《礼记》:“鸡初鸣,咸盥漱”
2、在环境卫生方面,环境整洁的意识已有所提高 “五日则焯汤清沐,三日具沐”
3、在饮食卫生方面,有了调养和治疗的意识 “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4、在情志方面,指出太过的情志活动会导致疾病 “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
5、在美容按摩保健,民间最常用的医护手段 “常以两手拭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
6、在流行病和传染病方面,人们有意识的远离和避开传染病 “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寒气疾。”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在护理方面涉及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及部分护理技术等内容
核心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
全书共81个问答,称为“八十一难”。
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方剂中用药七情。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详细阐述用药护理
《伤寒杂病论》
成就:开创辨证施护先河。
本书概括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精髓,实现了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统一,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医家的临床实践。
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首创灌肠法
最早开展复苏术
发展中药用药法, 确立了辨证施护原则
发明药物舌下含服
强调饮食护理中的禁忌原则
王叔和整理后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
《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主论伤寒及杂病,首创六经辨证,提出八法护理,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辨证施护开创先河。
《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专论杂病,以脏腑辨证为纲,涉及内外妇科等病症,专篇论述饮食护理。
华佗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
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逐渐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
魏晋南北朝
《脉经》-王叔和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纳;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籍内容。
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三部九候”及脏腑分配原则。
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肘后备急方》-葛洪
集中医护理各科之大成
最早指出用海藻治疗瘿病
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腹水病人饮食护理:“勿食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
《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隋唐五代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同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
173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外科方面:肠吻合术后护理“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妇科方面:养胎乳痈护理“十月养胎法”、“胎之肥瘦、气通于母” “见怀妊月将满,或将产,其胎神识已具,外有劳伤损动,而胎在内惊动也”“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嗍引之”
儿科方面:“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
《千金方》-孙思邈(药王)
可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妇产科护理
妊娠妇女应“居处简静”,禁酒及冰浆
在临产护理上,不能让不洁者进入产房
产后护理:“妇人产后百日已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
儿科护理
对初生儿应:“先以绵裹指,拭儿中口及舌上青泥恶血……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也”
皮肤护理记载,小儿沐浴后,腋窝和阴部要扑上细粉干燥,以防湿疹。
孙氏高度重视母乳喂养,指出:“母醉以乳儿令身热腹满”“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发气疝,又令儿上气癫狂”
小儿要经常洗澡,但“勿以杂水浴之。”应“冷热调和”
对小儿喂养方面:“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
养生护理
首创了脏器疗法
孙氏提倡“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养生之道和食疗,如在饮食和药物选择上,强调“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饮食护理
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勿食生菜、生米、勿饮浊酒,勿食生肉,一切内惟须煮烂。” 并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食毕当行步踌躇,则食易消。” “若饮食即卧,乃生百病”
生活起居
“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 “饥忌浴,饱忌沐”“沐浴后不得触风冷” “小有不好,即按摩,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 对健康人要“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行为佳,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情志护理
应“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要“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
老年护理
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之日至,心力渐退…食欲无味,寝处不安”所以在护理上应 “常须慎护其事”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善养老者,非其书勿读,非其声勿听,非其务勿行,非其食勿食” “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饮食“宜轻清甜淡”且“节俭”,不可“贪味伤多”
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护理技术操作
首创了细葱管导尿法。 这一方法比1860年法国人发明的橡胶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 此外他还发明了蜡疗和热熨法。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
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方法等。
专论医德,首创导尿术
《外台秘要》-王焘
世界上最早记载实验观察法,简单护理记录。最突出的贡献是对传染病的论述
“每夜小便里浸少许帛,各书记日,色渐退白则瘥。”即用白帛每夜浸在病者的小便里以染色,然后按日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比白帛上黄色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色减退为白,则表示痊愈。
宋金元时期——专科专病
宋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
将中医病因归纳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觉》-钱乙(小儿)
《洗冤集录》-宋慈(法医)
其他:《外科精要》-陈自明、《外科精义》-齐德之、《卫济宝书》-东轩居士(最早文字记载外科仪器消毒)
《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王惟一(世界最早医学模型)
金元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倡导火热论,主张“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生火”在治疗中力主寒凉清热
张从正(子和)——“攻邪派”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弘扬“汗、吐、下”攻邪三法,并将针灸、熏洗、按摩、导引等中医技术灵活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护理中。
朱震亨(丹溪)——“滋阴派”
在相火论的基础上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谓“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则死矣”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提出摄护阴精是防止相火妄动和养生保健的主要原则。
李杲(东垣)——“补土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非常重视饮食、劳倦、情志三者的护理。在其《脾胃论》中有“用药宜禁论”、“养心神调治脾胃论”、“饮食伤脾胃论”、“脾胃将理法”等
《饮膳正要》-忽思慧(元代)
营养学的代表著作,提出了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及各种珍奇食品的食谱:补下元,理腰膝,温中顺气用苦豆汤、治腰背疼痛,骨髓虚损,身重气乏用生地黄鸡;治脾胃虚弱,泄痢久不瘥者用鲫鱼羹。
明清
《本草纲目》-李时珍
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典籍。
载药1892种,详述了各种药物疗法和注意事项。
《普济方》
共收载医方61739首,是当时巨大的一部方书,成为当时方剂学发展的高峰。
《景岳全书》-张景岳
在阴阳学说和藏象学说等方面
《医宗必读》-李中梓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修龄要旨》-冷谦
养生康复护理起重要指导作用。
“温病四大家”
吴又可-《温疫论》
第一部温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辩》
完善温病体系
薛生白-《温热病篇》
后世推崇
叶天士-《温热论》
辨证论治和施护
《医林改错》-王清任
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案。
《侍疾要语》-钱襄
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
近代
一:走继承、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理瀹骈文》-吴尚先
外治法专书。明确提 出某些疾病对于一些饮食有禁忌
二: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科理论科学化的思潮。
清朝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近代最早的医学院
陈虬创办了“利济医学堂”——近代较有影响医学校
丁甘仁在上海开办中医院,一边医疗,一边从事临床教学
秦伯未创办了中医疗养院,设病床百余张,供中医学生临床实习
李平书创办了神州医院和上海医院为兴建了粹华制药厂,可谓数千年未有之创举。
正式形成:建国后、现代
《中医护病学》
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学概要》
中医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