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地质学总框架
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综合地质学总框架,背诵级模版总结,红色必考知识点。
编辑于2021-08-08 17:46:54综合地质学总框架
第一章 矿物和岩石
第一节 矿物
一,矿物的一般概念
矿物
矿物的基本属性
天然产出
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具有特定的内部结构
二,矿物的化学成分
8种造岩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戈尔德施密特分类
亲石(氧)元素
亲硫(铜)元素
亲铁元素
亲气元素
三,矿物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
配位数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四,矿物中的元素替代(类质同象)及其意义
类质同象
五,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
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
自形
半自形
他形
单向延长
双向延长
三向等长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显晶质
隐晶质
胶态集合体
矿物的光学性质
1,矿物的颜色
2,矿物的条痕
3,矿物的透明度
4,矿物的光泽
金属
半金属
金刚
玻璃
油脂
辣状
丝绢
珍珠
土状
矿物的物质性质
1,解理和断口
极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中等解理
不完全解理
极不完全解理
贝壳断口
锯齿状断口
参差状断口
土状断口
2,硬度
指甲略大于2
普通玻璃5.5
小刀略大于5
金刚石最大滑石最小
滑石方萤灰,正石黄刚金。
3,密度
轻矿物<2.5
中等密度矿物2.5-4
重矿物>4
4,矿物的脆性和延展性
脆性
延展性
5,矿物的弹性和挠性
弹性
挠性
六,矿物的分类
七,主要造岩矿物简介
1,硅酸盐矿物
2,碳酸盐矿物
3,氧化物矿物
八,常见造岩矿物及肉眼识别 岩石学特征
1,石英
2,钾长石
3,斜长石
4,普通角闪石
5,普通辉石
6,橄榄石
7,黑云母
8,白云母
9,方解石
10,白云石
11,石榴子石
石钾斜角辉,橄云方解白。 石榴子石来。
第二节 岩石
一,岩石的成因分类 三大岩的野外识别
岩石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二,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
野外如何区分三大岩
产出
特殊结构构造
分布特征
三,岩石学发展现状
1,测算技术飞跃发展
2,模拟实验日趋完善
3,有关学科相互渗透
4,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四,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取样
2,室内测试模拟
第二章 沉积岩
第一节 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一,沉积物的形成
1,沉积物的来源
他生物质
物质来源上包括
1 母岩风化产物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2 生物物质
3 火山物质
4 宇宙物质
自生物质
2,主要造岩矿物和岩石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长石
铁镁质矿物
石英
云母类矿物
黏土矿物
碳酸盐矿物
二,沉积物的搬运,分异和沉积作用
1,碎屑颗粒物的搬运和分异作用
沉积物的负载形式
颗粒的沉积与水流的大小
2,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胶体与真溶液
3,生物搬运和沉积
4,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分异
化学分异
三,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
2,压溶作用
3,胶结作用
4,重结晶作用
第二节 沉积岩中的原生构造
一,侵蚀沉积和构造
槽模
沟模
冲刷面
三,沉积型构造
1,层理构造
水平层理
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
韵律层理
2,层面构造
波痕
泥裂
雨痕冰雹痕
3,生物沉积成因的构造
三,软沉积变形构造
1,负载构造(负荷作用)
2,球枕构造(负荷作用)
3,滑塌构造和包卷层理(重力滑塌和滑移作用)
4,砂岩墙和砂岩床(孔隙压力效应)
5,碟状构造和柱状构造(水体扰动作用)
第三节 沉积岩的分类
一,陆源碎屑岩
1,陆源碎屑岩分类标准
砾岩
1,根据岩石碎屑中砾石的圆度
2,根据砾石的大小
3,按照砾岩的成因
4,根据砾岩层的产状
砂岩
三端元四组分
矿物颗粒大小
黏土岩
粘土
泥岩页岩
2,物质组成
碎屑颗粒
填隙物
孔隙
3,结构和构造
二,碳酸盐岩
1,物质组成
矿物成分
化学成分
2,结构和构造
结构
内颗粒
生物颗粒
非生物颗粒
内碎屑
鲕粒及藻灰结核
藻粒
粪球粒
泥,胶结物,生物格架和晶粒
构造 主要为与流水有关的各种构造
3,分类和种属
碳酸盐岩的成分分类
石灰岩类
白云岩类
石灰岩的结构分类
原则
方案
白云岩的结构分类
原则
白云岩的成因分类
原生白云岩
次生白云岩
同生白云岩
准同生白云岩
成岩白云岩
后生白云岩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岩浆的性质
1,岩浆的密度
2,岩浆的黏度
2,岩浆的黏度
4,岩浆的成分
岩浆
二,岩浆作用
1,岩浆的分异,混合和同化作用
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
分离结晶
同化混染作用
混合作用
2,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作用
第二节 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一,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浆岩
岩浆岩的产状
岩浆岩的相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1,火山岩的产状
熔透式(面式)喷发
裂隙式(线式)喷发
熔岩流
熔渣
熔岩脊
中心式(点式)喷发
夏威夷型
斯通博利型
乌尔加型
布里尼型
卡特曼型
2,火山岩的相
海相陆相火山岩的区别
1234P53
喷出相
火山通道相
次火山相
火山沉积相
侵入岩的产状及相
1,侵入岩的产状
整合侵入体
岩盆
岩盖
岩床
岩鞍
不整合侵入体
岩墙
岩株
岩铸
岩基
2,侵入岩的相
浅成相
中成相
深成相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主要造岩元素
氧硅铝铁,钛钠钾镁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原子序数57~71
同位素
2,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硅铝矿物和铁镁矿物
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矿物的成因类型
原生矿物
正常矿物
残余矿物
反应矿物
成岩矿物
岩浆后期矿物
他生矿物
外生矿物
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
1,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全晶质结构
半晶质结构
玻璃质结构
2,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
绝对大小
显晶质
巨晶伟晶>1cm
粗粒>5mm
中粒2-5mm
细粒<2mm
微粒<0.2mm
隐晶质
显微显晶质结构
显微隐晶质结构
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
不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
3,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粒状结构
他形粒状结构
半自形粒状结构
4,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交生结构
文象结构
条纹结构
蠕虫结构
反应边结构
环带结构
包含结构
填隙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
1,侵入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
带状构造
斑杂构造
球状构造
晶洞构造
流动构造
流面构造
流线构造
原生片麻状构造
2,喷出岩的构造
气孔杏仁构造
枕状构造
流纹构造
柱状节理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岩浆岩的酸度分类
超基性小于45%
基性45-53%
中性53-66%
酸性大于66%
根据里特曼指数
钙碱性3.3
碱性3.3-9
过碱性9
(K2O+Na2O)/(SiO2-43)=δ
超基性岩类
1,橄榄岩-苦橄榄岩
2,金伯利岩
3,霞石岩-霞石岩类
4,碳酸岩类
基性岩类
1,辉长岩-玄武岩类
2,碱性辉长岩-碱性玄武岩类
中性岩类
1,闪长岩-安山岩类
2,正长岩-粗面岩类
3,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酸性岩类
通常指花岗岩-流纹岩类
脉岩类
1,细晶岩类
2,伟晶岩类
3,煌斑岩类
火山碎屑岩类
岩浆岩的命名原则
三级命名法
第四节 侵入岩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侵入岩的分类和命名
1,侵入岩的野外正确命名
QAP图解
首先观察色率
P82
2,侵入岩结构、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岩石结构
岩石构造
二, 侵入岩的野外研究方法
1,深成岩体规模研究
2,深成岩体育围岩接触关系研究
3,深成岩体序次的划分和野外标志
深成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标志
晚期形成的深成岩
早期形成的深成岩
深成岩体内部的解除关系及标志
脉动型侵入接触
涌动型侵入接触
4,侵入岩岩体够早的研究
组构
面理
线理
节理和断裂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变质作用
1,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T)
2)压力(p)
3)流体成分(x)
4)时间(t)
如何影响变质作用P88
2,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
2)变质重结晶作用和变质反应
3)交代作用
等化学变质作用
异化学变质作用
4)变质分异作用
5)变形作用
动态重结晶
静态重结晶
3,变质作用的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3)混合岩化作用
4)接触变质作用
5)冲击变质作用
概念 主要控制因素 主要变形机制
第二节 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1,变质岩的物质成分
1)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2)变质岩化学类型的划分
泥质
长英质
钙质
基性
镁质
3)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矿物成分的影响因素
五大化学类型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的特点
按成因分为
稳定矿物
不稳定矿物
2,变质岩结构构造
1,变质结构
1)变余结构
原岩为岩浆岩
原岩为沉积岩
2)变晶结构
根据矿物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
不等粒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根据矿物的绝对大小
粗粒变晶结构>2mm
中粒变晶结构1~2mm
细粒变晶结构<1mm
根据变斑晶矿物的形态
粒状结构
角岩状结构
鳞片变晶结构
纤状变晶结构
根据边境之间的包裹关系
3)变形结构
碎裂结构
糜棱结构
玻璃质碎屑结构
2,变质构造
1)变余构造
正变质
变余气孔、 杏仁、流纹、 枕状构造
副变质
变余层理、 波痕、泥裂构造
2)变质构造
板状构造
千枚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层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
块状构造
斑点状构造
角砾状构造
云染状
板千片片层,眼块斑角云。
第三节 变质岩的类型
1,动力变质岩类
1)碎裂岩系列
构造角砾岩
碎粒岩
粉碎岩
断层泥
玻化岩
借助沉积岩粒级分类
2)糜棱岩系列
糜棱岩
千糜岩
变余糜棱岩
2,区域变质岩类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变粒岩
斜长角闪岩
麻粒岩
榴辉岩
石英岩
大理岩
第一,原岩性质 第二,变质岩特点
3,混合变质岩类
注入混合岩类
混合片麻岩类
混合花岗岩类
按照脉体和基体的量比分类
4,接触变质岩类
泥质岩的热变质
板岩
低级
角岩
中级
泥质岩 (片麻岩, 矽线石, 堇青石等)
高级
碳酸盐岩的热变质
碎屑岩的热变质
岩浆岩的热变质
按照围岩性质分类
5,气-液变质岩类
矽卡岩
蛇纹岩
云英岩
气—液变质作用
青磐岩
次生石英岩
第十一章 断裂构造
第一节 节理
节理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P194
1为矿液的上升、分散、渗透提供了构造条件
2节理也是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3影响岩层和岩层含油性和含水性
4节理的性质、产状和分布规律与褶皱、断层和区域构造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1,节理的分类
1)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走向节理
倾向节理
斜向节理
顺层节理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分类
纵节理
横节理
斜节理
2)按节理的力学性质的分类
剪节理
1,产状
2,节理面
3,砾岩砂岩切穿
4,形态,一般X
5,主剪裂面组成
6,剪节理尾端尖灭处
张节理
相对剪节理来进行背诵
两种节理的主要特征P195
2,节理的形成机制
1)剪节理
2)张节理
3,节理组和节理系
4,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1)节理的分期方法
错开
限制
互切
追踪
2)节理的配套方法
共轭节理组关系
节理发育地区总地质特征
掌握每一种方法P199
5,节理野外研究方法
1)观测点的选定
露头好,便与测量
构造特征清楚,岩层产状稳定
节理比较发育,组系及其相互关系比较明确
观测点应在重要构造部位并且在不同的构造层 |不同的岩性中都应布点
2)观测内容
地质背景的观察
接力分类和组系划分
对节理进行分期
节理发育程度观察
节理的延伸
节理组合形式观察
节理面观察
节理的含矿性和充填物的观察
3)节理的测量和记录
第二节 断层
1,断层的几何要素
1)断层面和断层带
2)断层线
3)断盘
2,位移
1)滑距
2)断距
垂直于被错断岩层走向的剖面上
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
P203页,配图理解清楚相互关系
3,断层分类
1)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类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斜向断层
顺层断层
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
纵断层
横断层
斜断层
2)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析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4,断层效应
1)倾向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 地面看起来是平移断层
2)倾向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地面看起来是正逆断层
3)倾向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
4)走向断层引起的效应
5)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
重点P205~P208 读图题会考
5,断层形成机制
理解掌握安德森模式
6,断层的野外识别
1)地貌标志 重要线索
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错断的山脊
山岭和平原的突变
串珠状湖泊洼地
泉水的带状分布
水系特点
崖面错断, 山岭突变。 串珠泉水, 水系特点。
2)构造标志 直接线索
任何线状面状地质体突然被错断
构造强化, 产状突变 节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 小褶皱急剧增加
构造透镜体的出现
3)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地层重复,注意褶皱和断层的特点 单向重复 地层缺失,注意不整合和断层的特点 区域小,新地层接触老,发育断层泥断层角砾岩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岩体,矿化带,硅化热液蚀变带, 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5)岩相和厚度的变化
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
构造地层 岩浆岩相
7,断层的其他识别办法
1)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法
重力法
磁法
电法
2)遥感方法
常用遥感方法
全色遥感
彩色及红外遥感
热红外遥感
多光谱遥感
微波遥感
断裂线性体的影像标志
一般影像标志
约束性标志
8,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两盘中底层的新老关系
2)牵引构造
3)擦痕和阶步
4)羽状节理
5)断层两侧半生小构造
6)断层角砾岩
新老牵角砾, 擦羽小构造。
9,构造断裂年代确定方法
10,区域断裂构造简介
1)逆冲退覆构造
逆冲退覆构造的一般特征
逆冲退覆构造的几何结构
台阶式
双重
反向
逆冲退覆构造的构造样式
单冲型
背冲型
对冲型
2)伸展构造
地堑和地垒
阶梯状断层
箕状构造
盆岭构造
大型断陷盆地
裂谷
剥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
3)走向滑动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的基本特征
主要特点
左阶式右阶式
离散性走向滑动和收敛性走向滑动
走向滑动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构造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正负
雁列式褶皱
牵引式弯曲
棋盘构造
走向双重结构
4)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的特征
几何学特征
小构造特征
运动学标志
构造特征
糜棱岩
同变形变质作用
剪切热及机械作用特征
第十章 褶皱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1,褶皱的几何要素
1)核部
2)翼部
3)转折端
4)褶轴
5)枢纽
7)轴迹
8)脊、脊线、脊面和槽、槽线、槽面
2,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3,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4,褶皱及褶皱作用
背斜向斜的出露特征
什么是背斜什么是向斜
第二节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1,褶皱的几何形态
圆柱状
非圆柱状
2,褶皱形态的描述
1)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翻卷褶皱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
对称褶皱
不对称褶皱
根据翼间角的大小
平缓褶皱
开阔褶皱
中常褶皱
紧闭褶皱
等斜褶皱
根据转折端形态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挠曲
根据褶皱各层弯曲形态
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
2)平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线状褶皱
短轴褶皱
穹隆构造
构造盆地
3,褶皱的几何分类
1)褶皱的位态(里卡德)分类P172
直立水平褶皱
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
平卧褶皱
斜歪倾伏褶皱
斜卧褶皱
2)褶皱的理想几何形态(范海斯)分类
平行褶皱
相似褶皱
3)栏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P174
分类方法原理: 相邻层等倾斜线特征
三型分类的特征
第三节 叠加褶皱
1,轴向不一致的直立褶皱叠加
穹盆构造
背斜向斜 枢纽弯曲
2,平卧褶皱与直立褶皱叠加
平面上新月形 蘑菇形
轴面与枢纽都变形
3,共轴叠加褶皱
轴面与枢纽都变形
但两次褶皱枢纽平行, 横切面具有勾状闭合
野外如何识别
第四节 褶皱的组合形式
1,雁行褶皱
平行斜列 断轴背斜和向斜
水平力偶作用 受雁行断裂控制
2,隔档式,隔槽式褶皱
平行背斜向斜相间排列
紧闭平缓褶皱相见, 一般认为是沉积盖层滑脱
3,复背斜和复向斜
多级褶皱组成 轴面向大褶皱轴面收敛
长期多次复杂构造运动 并且强烈活动带,强烈水平挤压
这三款褶皱的特点 也就是地质意义体现
第五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1,同沉积褶皱
2,底辟构造和盐丘
3,褶皱动力成因机制分类
1)纵弯褶皱作用
弯滑作用
弯流作用
主要特点P182
2)横弯褶皱作用
3)剪切褶皱作用 (被动褶皱作用)
4)柔流褶皱作用
特点P185
4,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1)褶皱内各应变点发生规律的变化
2)使褶皱层的厚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3)对鲕粒,砾石,以及对称要素的滑石发生形变
4)褶皱翼部的脆性薄岩层往往在垂直压缩的方向拉伸下 变形成石香肠、构造透镜体
5,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1)层理在褶皱形成中的作用
2)岩层的厚度和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3)岩层埋藏深度及应变速率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4)基地构造对盖层这周的影响
6,褶皱构造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基本任务
1)褶皱几何学研究
测定褶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
绘制褶皱剖面及褶皱横截面图
观察褶皱在平面地质图上的出露形态
2)褶皱纵深变化研究
3)褶皱运动学研究
4)褶皱形成时代研究
第九章 劈理和线理
第一节 劈理及其类型
1,劈理及其组成要素
劈理
劈理域
微劈石
2,劈理类型
1)传统分类
板劈理
破霹雳
滑劈理
2)结构形态分类
连续霹雳
板劈理
千枚理
片理
不连续劈理
褶劈理
间隔劈理
3,劈理与大构造的关系及劈理现象
轴面劈理的研究意义P159
层间劈理
如何区分 层间劈理和斜层理
断层劈理
劈理的弯曲与折射现象
第二节 线理
1,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
1)拉伸线理
2)矿物生长线理
3)皱纹线理
4)交面线理
2,变形岩石中的大型线理
1)石香肠构造
2)窗棂构造
3)杆状构造
第三节 劈理和线理研究的地质意义
1,劈理研究的地质意义
1)劈理与褶皱的关系
2)劈理与断层的关系
3)劈理叠加现象
2,线理的研究意义
1)线理与褶皱的关系
2)线理与断层的关系
第八章 极射赤平投影
第一节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
1,投影原理
平面的投影方法
直线的投影方法
吴氏网
基圆
直径
经线大圆
纬向小圆
熟练理解
吴氏网的操作
平面的投影
直线的投影
法线的投影
掌握操作方法
2,投影的应用
1)已知真倾角求视倾角
2)求两平面交线的产状
3)求两相交直线所决定的平面产状
4)求平面上直线的投影
会操作会解题P154
第二节 β图解和π图解
P155
第七章 地质体基本产状
第一节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1,面状构造组成要素
1)走向
2)倾向
3)倾角
2,面状构造产状的测量和表示
方位角表示法 145°∠25°
象限角表示法N75°W/35°SW
第二节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1)倾伏向和倾伏角
2)侧伏向和侧伏角
第三节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的特征P142
第四节 倾斜岩层
1,"V"字形法则P143
2,岩层的露头宽度
3,三点法的原理及应用
熟练理解并掌握
第五节 不同地层接触关系的出露形态
1,整合接触
2,不整合接触
1)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如何确定
地质图上如何识别不整合
第六章 地层单位及地质年代
第一节 岩石地层单位
群
组
段
层
第二节 生物地层单位
1,生物地层单位的类型
2,生物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三节 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系统
1,宇、界、系、统 宙、代,纪、世
2,阶 期
3,亚阶
4,时带 时
分清楚两个单位的定义 对应好两个单位 熟记P134页表格
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第五章 地层系统
第一节 地层及其接触关系
1,地层与地叠覆律
地层
地层叠覆律
2,地层接触关系极其地质意义
1)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整合接触
连续接触
沉积间断接触
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确定不整合的方法P122
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
2)海侵超覆与海退退覆
海进序列
超覆
海退
退覆区
3)沉积旋回(威尔逊旋回)
第二节 地层划分和对比
1,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的概念
地层划分的方法
构造学的方法
岩石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
2,地层对比
地层对比的概念
地层对比的方法
野外直接追索对比
岩石相似性对比
标志层对比
古生物标志对比
地质事件对比
同位素年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