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粉笔教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独立、再到科学化和现代化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和重要成就,共同构成了教育学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线粒体遗传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一些常见的线粒体遗传疾病有克里菲尔德综合症、线粒体脑肌病等。线粒体脑肌病属于一类遗传代谢性疾病,它有两种遗传方式,一种是常见的孟德尔氏遗传(即nDNA的突变),另一种是母系遗传(即线粒体DNA的突变)。
广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场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小学课程的理论流派多样,不同的流派强调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方式。这些流派包括但不限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等。
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小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研究,可以揭示小学的特殊教育过程,挖掘教育原理,逐步发展完善理论体系,进而以理论指导小学教育实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
教育思想体现在《论语》中
核心仁和礼,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庶和富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原则和方法
乐学与立志
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最早提出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材施教
谦虚笃实
孟子
性善论
教育目的,培养君子,明人伦
道德教育的主张,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荀子
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强调尊师
即闻见知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行动。
墨子
兼爱非攻
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约战国末期,“教育学雏形”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君子之教,喻也”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也”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西方
苏格拉底
问答称为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苏格拉底讽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2定义,问答中反复归纳
3助产,帮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
柏拉图 《理想国》,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教育与政治密切,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实现理想
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国家主义教育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古罗马数学大师,《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步教学法论著,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
创立阶段
创立派
培根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训思想:“泛智教育”
康德 最早在大学讲授这门课程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 明了(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现代教育派代表人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培根首提出 纽斯来实现,机制夸大独立 康德首讲座 巴特勒规范,一二三四好普通 杜威真现代,三中心,四个即
其他派
卢梭 《爱弥儿》 培养自然人,最早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
洛克 《教育漫话》
裴斯泰洛齐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际
斯宾塞 教育准备生活说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卢梭的爱弥尔很自然 绅士的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裴爱心理重劳动 斯宾塞准备学知识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马卡连柯苏联著名教育家著有《教育诗篇》
凯洛夫,苏联教育家1939年主编《教育学》被认为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学派的形成
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代表人物拉伊的《实验教育法》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文化教育学
19世纪末,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民主主义的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鲍尔斯和金帝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制度教育学,乌里、洛布洛,研究对人的影响。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美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无论哪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育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联系,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发展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利,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通过范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瑞士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1970年法国、保罗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被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制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