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知识来自原理书,包含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等。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来试一试吧~
编辑于2024-08-14 23:08:21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生态与环境
人与环境
自然与人类文明
人口与资源
土地资源
水
森林和湿地
资源与环境
定义
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财富,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要素
分类(按照属性)
自然资源
是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社会资源
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和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定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
结构
功能
生产功能
生物生产
非生物生产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播
流态
运行结构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
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组成
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人工环境
城市社会环境
城市经济环境
城市美学环境
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
城市环境特征
界限相对明确
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开放性并对外界有依赖性
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
具有脆弱性
城市环境效应
城市环境的污染效应
城市环境的生物效应
城市环境的地学效应
城市环境的资源效应
城市环境的美学效应
城市环境的容量和质量
城市环境容量
概念
城市环境容量是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内容
城市人口容量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
城市水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城市自然条件
城市现状条件
经济技术条件
历史文化条件
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质量
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定义
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回顾评价
现状评价
影响评价
环境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注意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经济与产业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经济视角下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城市和经济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
平均工资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
城市总就业人数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资本构成深化,工人人均资本数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产业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本
人力资本增长
技术流程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
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产业分类
统计上的分类
第一产业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
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要素角度的分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
辅助产业
服务产业
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
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
非基础产业
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
分析方法
区位商分析
最小需求法
就业规模预测
就业乘数预测
根据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的划分,一个城市的总就业规模等于出口部门的就业和本地部门的就业之和
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传统社会阶段
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
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当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且二产比重高于三产比重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主导产业的选择
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的关联效应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模式
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点轴开发模式
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模式
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集聚经济
自我强化机制
外部性与纠正
地租理论
城市规模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
经济空间组织的模式转型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城市的出现
全球生产网络
生产组织的产业集群趋向
产业集群现象
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
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测量
经济基础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
趋势外推法
人口与社会
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界定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依赖城市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人口统计的范围
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
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内容有: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的划分;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城市化等
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规律
城市人口规律:人口经济规律、人口再生产规律、人口的社会变动规律、人口的地区变动规律、人口的自然经济变动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
二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静态分析
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的期限的人口
暂住人口
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常住人口
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城市人口动态分析
自然增长
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迁入城市的人口和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
城市人口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年龄构成是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职业结构
城市人口的职业构成是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的劳动的行业性质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
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城市人口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
时间序列法
增长曲线法
劳动平衡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
社会分析方法
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指标分析法
常用社会指标
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
基本人口特征
人口素质水平
社会结构
外来人口状况
社会公平
行政效率与城市政策
社会组织能力
公民意识
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指标
社会投资水平
物质生活质量
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
社会保障
社会整合
社区建设
关于主观评价的指标
城市环境评价
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
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评价
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
地方归属感
历史与文化
城市历史
城市历史的内涵与意义
城市历史是以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群、城市类型为对象,包含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作用、地位和发展过程,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及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规律等
城市历史的研究内容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机制
城市起源于城市形态因不同的地质地貌、文化背景、时代变迁而大不相同,对早期城市的继承和创新又依赖于某种独特的发展机制,与物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宗教、社会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每个国家的城市都存在社会构成(身份制度、阶层、阶级)和社会活动的问题(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并因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时代节点有所变化;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制度、法规、习俗(比如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法体系、法家族等)又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动因,这些都反作用于城市的尺度、空间结构、人口规模、政治取向及经济特色等
城市体系与城市文化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城市通过文化辐射、殖民扩张、地域联盟他、国家的统一或分裂等进行交流,包括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建筑风格、制度法规、生活形态等,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某种城市体系等
针对更新改造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首先就是要对某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空间、城市建筑、街道肌理或社会活动进行界定,然后才能划分保护的范围和内容
东西方城市历史的差异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与城市发展
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
城市历史影响城市规划体现在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城市复兴
内容
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分析城市格局的演进,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等
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物质性的历史要素包括文物古迹、革命史迹、传统街区、名胜古寺、古井、古木等;非物质性历史要素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体现地方特色的岁时节庆、地方语言、传统风俗、文化艺术等
工作方法
历史与文献资料研究
历史资源调查
自然资源调查
面向市民的社会调查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内涵、类型与作用
文化的内涵
广义
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几乎囊括人类整个社会生活
经济活动:生产力
社会活动:人际关系
思维活动:精神和道德规范
大众化价值观:趣味与倾向
理想、素质:个人修养
狭义
指意识形态与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刻特点
时代的产物
地区性表现
国家/民族文化
社会制度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
指人类利用和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人们的理论创建、制度规范和行为约束
精神文化
人们的思想活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城市文化结构
物质环境
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里、城市标志物等,这些构成城市空间的各种物质元素都是可直接观察到和触摸到的部分
制度环境
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城市规划中制定的相关实施政策等,是城市文化中的一种隐性手段
人文环境
处在城市文化中的支配地位,主要围绕着人展开,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
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传统价值取向可体现在城市的形态和规模方面,城市形态在特定的时期受到神人关系、君民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城市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城市文化也体现在不同的城市性质中,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则表现为城市性质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差异
历史变革期的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城市文化历史变革期,城市文化思潮对城市规划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同时,通过之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包括城市总体布局、城市肌理、城市形象和建设效果
城市文化对规划决策个体的意识形态的塑造具体表现在:通过影响规划决策者的社会观而确定城市总体格局;通过影响规划师的价值观进而干预城市肌理;通过影响公众个体的人生观间接塑造城市形象
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定位与城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正确把握城市性质,有利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而对城市文化发展而言,城市性质的确定实际上也给城市文化描绘了基本形象
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城市更新应考虑城市文化的独特需求,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明都是城市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们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展示自己的特色,即城市空间隐含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信息
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结合区域条件和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科学选取城市主要产业,不仅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要求,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城市历史,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各式各样的城市肌理,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全过程中与城市空间结合最紧密的阶段,规划方案直接影响到城市肌理的发展,规划应重视城市的文化基因传承
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无论是建筑的布局、建筑的式样、建筑的色彩都浓墨重彩地传达着城市文化的信息。用城市文化做指导与,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创造,既能体现建筑的特色型、多样化与协调性,又能表达城市自身的内涵与精神
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城市环境要素由软硬之景观要素构成,软质景观要素指城市植被,不同城市点断分布不同植被对其文化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硬质景观要素指道路铺装、围墙、栏杆、标牌和电话亭等
技术与信息
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规划自身技术的发展
城市规划技术
城市规划模型的类型
GIS与城乡发展监测
城市规划编制所包含的技术
城市规划编制所包含的技术
收集资料方法
现场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数据描述分析
频数与频率
众数值
平均数
标准差
说明性分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城市规划预测方法
因果推断法
趋势外推法
情景分析法
交叉影响分析
评价与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
城市感知评价法
hedonic价格法
假象市场法
线性规划法
城市规划模型
城市规划模型的定义
城市规划模型示例
土地使用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空间句法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离散选择模型
多代理人模型
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描述功能
分析功能
查询功能
互联网技术
获取数据
信息发布
沟通与交流
网络协作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