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标法
这是一篇关于商标法的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是我国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侵权判断标准,商标侵权类型,商标的构成要件。
这是一篇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的思维导图,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行为。主要内容包括:单方解除,协议解除。
这是一篇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制定的一部法律。主要内容包括:终止,解除,承继,变更,中止,履行,效力,劳动合同条款,订立,劳动规章制度,分类,特点,定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商标法
商标的构成要件
合法性
显著性
不具有显著性
通用名称
申请注册时
核准注册时
固有显著性
获得显著性
非功能性
不与他人在先权利和权益相冲突
商标侵权类型
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判断是否属于商标的使用
使用方式
根据《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第七条 判断是否为商标的使用应当综合考虑使用人的主观意图、使用方式、宣传方式、行业惯例、消费者认知等因素。
统一性
仅仅收取加工费的定牌加工业务,则是一种有限制的商标使用行为
生产也算商标权的使用范畴
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容器、服务场所以及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以识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行为。
是否产生混淆
混淆的判断标准:进行比对
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
认定事物
对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
参照现行区分表
相关公众的一般认识
对相同或近似商标
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和认知力
主要方法
隔离观察
整体比对
主要部分认定
相关公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商标法所称相关公众,是指与商标所标识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和与前述商品或者服务的营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经营者。”
认定行为
双重相同
类似用相同
相同用近似
类似用近似
判断是否容易造成混淆
商标的近似情况
商品或者服务的类似情况
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
本案中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耐克这个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都是极高的,所以被委托方更应该尽到合理审查的义务
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第十条明确指出:"对外贸易经营者在从事进出口活动中,对他人指定或者提供使用的商标,应当要求对方出具真实有效的商标专用权证明文件或者被许可使用该商标且未超出许可范围的证明文件,并予以核查。该商标不得与已在我国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该规定虽然并未明确指出适用于定牌加工业务,但由于定牌加工业务中往往涉及对外贸易业务,因此该规定对于定牌加工业务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有合理审查的义务—且商标注册与否属于公开信息,综合考虑商标知名度和相关公众的注意力和认知,可以对被委托方作出一个是否具有过错的判定。一般情况下,至少可推定为应知。
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及商标使用的方式
相关公众的注意和认知程度
一般注意力和认知程度,是相对平均的一个状态
共同侵权
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为:1、需要有二人以上的共同意思表示;2、需要在共同意思表示下,实施共同侵权行为;3、需要二人具有民事责任能力。
衍生情形
自行改变注册商标或者将多件注册商标组合使用,与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上的注册商标相同的
自行改变注册商标或者将多件注册商标组合使用,与他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的注册商标近似、容易导致混淆的
在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上,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突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突出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容易导致混淆的
不指定颜色的注册商标,可以自由附着颜色,但以攀附为目的附着颜色,与他人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或者服务上的注册商标近似、容易导致混淆的
攀附意图的判断
注册商标知名度较高,涉嫌侵权人与注册商标权利人处于同一行业或者具有较大关联性的行业,且无正当理由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标志的,应当认定涉嫌侵权人具有攀附意图。
销售侵权商品
销售商品时,附赠侵权商品
包工包料的承揽人使用侵权商品
可以认定当事人明知或者应知的 情形
可以排除赔偿责任情形
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
“说明提供者”是指涉嫌侵权人主动提供供货商的名称、经营地址、联系方式等准确信息或者线索。
伪造、擅自制造商标标识
反向假冒
间接侵权
故意,帮助
主体
市场主办方、展会主办方、柜台出租人、电子商务平台等经营者
过错
明知或者应知,不制止
不知情,但被通知或告知后未采取必要措施制止
相同或类似商品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文字作为企业字号
注册为域名且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侵权判断标准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