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古代汉语学习中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思维导图,它精心归纳了古汉语中常见实词的多重意义与用法,以及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灵活作用。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一章部分的思维导图,全面覆盖了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理论、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技巧等核心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现代汉语
一、汉字
六书
汉字的识记
二、词语
谦辞、敬词
成语
成语的来源
神话传说
如:沧海桑田、含沙射影
寓言故事
如:愚公移山、望洋兴叹
历史故事
如:洛阳纸贵、咏絮之才
诗文语句
如:青梅竹马、白手起家
口头俗语
如:鸡毛蒜皮、南腔北调
成语的正确使用
望文生义类
褒贬误用类、张冠李戴类
成语运用的规范化
惯用语
语义双层、结构灵活、浓厚色彩
三、句子
病句
1.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
(1)滥用介词:经过、通过、由于、随着、关于、对于;
(2)介词-方位词:在……上/中/下/里、从……中
(3)暗中更换主语:一个长句中包含多个分句,其中一个分句主语出现,某一分句主语未出现
宾语残缺
(1)宾语前定语过长忘记宾语
(2)前有动词但后未出现名词
2.成分赘余
3.搭配不当
一词与另一个词搭配是否合理
概要
4.语序不当
(1)多层定语次序不当
属数动形名
(2)多层状语次序不当
因时地副情人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同前、异后
(4)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不当
“、”“,”和、跟、及且
5.歧义
指代不明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此
人称代词:我、自己、她、他
6.句式杂糅
P19
7.不合逻辑
否定失当
并列不当
四、修辞手法
1、比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2、比拟
拟人
拟物
3、夸张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4、双关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5、反语
6、顶真
7、排比
8、对偶
9、反复
10、反问
11、设问
12、衬托
正衬
反衬
13、对比
14、通感
五、标点符号
常见错别字(P5)
同音字、音近字:以义辨形
如:壁璧、惮殚、陨殒
形近字:以音辨形
如:末未、誉誊
二用:转注、假借
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古代汉语
文言实词
通假字 P37-40
古今异义 P41-44
一词多义 P44-62
词类活用
1、概念: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特点。
2、范围:名词、动词、形容词
3、情况
(1)名词的活用
动词
使动用法:“使…成为”
意动用法:“以…为…”
状语
事物类名词表状态、特征:“像…一样”
表方式
工具类名词:“拿”“凭借”“用”
地点类名词
频率类名词:“每”
方位类名词
(2)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名词
(3)形容词的活用
带宾语,但不属使动、意动
作主语/宾语
意动用法
文言虚词
之
助词
结构助词
译为“的”,定语-中心语
取独,主语-谓语
宾语前置,宾语-谓语
定语后置,中心语-修饰语
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
代词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而
连词
语序可调换,“又”,并列关系
由浅入深,“而且”“并且”,递进关系
明显先后关系,有前才有后,“就”“然后”,承接关系
”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动词“无先后之分,同时进行,“地”,修饰关系
“如果”“假设”,假设关系
“但是”“却”,转折关系
“因而”“所以”,因果关系
通“尔”
其
主要是第三人称代词
“这”“那”“其中”
副词
“难道”“岂”“还”表反问语气(反问句)
“大概”“恐怕”表揣度语气(陈述句、疑问句)
“应该”“还是”“一定”表示命令语气(祈使句)
“是,还是”;“如果”“要是”
无意义
以
介词
“用”“拿”
“因”“因为”
“依靠”“按照”
“把”
“从”“在”
表递进
表因果
表目的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认为”“以为”
“原因”
于
“在”“从”“到”“在…中”“在…方面”
“向”“跟”“给”“对”“对于”
“被”
“比”“胜过”
“由于”
因
则
乃
且
焉
为、与、也、者、乎、孰、何、若、所
P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