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陶瓷专题
这是一篇关于陶瓷专题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概述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思维导图主要分为四个核心部分:起源、陶器、瓷器和胎釉,每个部分都深入探讨了其相关的重要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陶瓷专题
陶器
起源和基本特征
起源多元、与环境有关,和采集渔猎有关
最早在15000年前的南方地区出现,制造包括:成型、制作和烧造(700-900℃)三个环节
手捏成型
泥条盘筑法
泥板拍筑法
轮制法
彩陶与黑陶代表古代艺术的第一次高峰,为青铜器与瓷器的出现奠定基础
各时期陶器的种类与特征
新石器时代
彩陶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渔纹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彩陶花瓣纹盆、鹳鸟石斧图
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
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
特点: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
快轮制法
镂空蛋壳高脚黑陶杯
夏商周
印纹硬陶:是用瓷石做胎,在器物表面印有纹饰的陶器,因其烧成温度在1100“C左右,烧成后硬度远高于普通陶器而得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灰陶 2彩绘陶 3低温釉陶
隋唐及以后
1唐三彩 2珐华 3紫砂 4宜钧 5广钧
瓷器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制作材料不同
陶:粘土、少数瓷土
瓷:瓷土(长石、石英、高岭土)
烧造温度不同
陶:一般700-800℃,釉1000℃
瓷:1200℃+
吸水率不同
陶:孔隙大,吸收率高,9%~12%
瓷:质地细密,一般不吸水,0~0.5%
胎釉
陶:无釉或低温釉
瓷:高温透明玻璃质釉
质地、声音
陶: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质地松脆,敲击声音发闷
瓷:质坚釉润,细腻光滑具有玉石般的色泽和湿润,敲击清脆的金属声
窑炉、窑具
陶:一般无固定形式窑路,土坑
瓷:南方多山-龙窑、北方多平原-馒头窑,支钉、匣钵
瓷器起源与发展
青釉器皿
原始瓷器
东汉
真正意义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
青瓷
白瓷
技术创新
六朝时期:化妆土、匣钵
隋唐
南青北白
浙江越窑
河北邢窑
唐三彩
主要洛阳附近 巩义黄冶窑
低温釉陶
颜色:黄白绿为主
宋代
汝、钧、哥、官、定(五大名窑)
定、钧、耀州、磁州、龙泉、景德镇(六大窑系)
北方地区
汝窑
青瓷 “雨过天青”
河南 临汝
烧造时间短 存世量极少 历代皇家追捧
五大名窑之魁
定窑
河北 曲阳
“芒口”扣器
“孩儿枕”
官窑
河南开封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耀州窑
陕西铜川黄堡镇
划花、印花、刻花装饰而盛名
北宋中期烧制皇宫贡瓷
钧窑
河南禹县
出现“窑变”,釉色:海棠红 玫瑰紫
“蚯蚓走泥纹”
磁州窑
河北磁县
宋代最大的民窑体系
创烧“白地黑花”类型
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南方地区
景德镇窑
青白瓷 影青瓷
江西景德镇
”薄如纸 声如罄 白如玉 明如镜“
龙泉窑
浙江龙泉
哥窑
黑胎厚釉
金丝铁线 紫口铁足
弟窑
龙泉窑传承
建窑
黑釉瓷
福建建阳
曜变(最贵重)、油滴、兔毫
吉州窑
江西吉安
玳瑁斑 剪纸贴花
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为什么宋代陶瓷艺术是中国制瓷艺术的最高峰: 1、种类繁多与艺术创新 2、名窑辈出与产量巨大 3、工艺技术与生产规模达到高峰 4、单色釉的高度发展 5、装饰方法的丰富多样
元代
青花瓷
钴料 苏麻离清 蓝色花纹
釉下彩
釉里红
铜料 单色 红色花纹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类型基本为景德镇烧造
明代
永乐 宣德时期 黄金期
伊斯兰器物
主要缠枝花卉 折枝花鸟
釉上三彩
黄绿紫
素三彩
斗彩
成化
釉下青花(轮廓)+釉上彩绘
二次烧成
成化斗彩鸡缸杯
五彩
嘉靖 万历
釉下青花(不再局限轮廓)+釉上五彩(红绿为主,辅以黄紫褐)
清代
康熙五彩(康熙时期彩瓷重要、代表性品种)
古彩 硬彩
釉上蓝彩(蓝黄绿紫红)取代釉下青花
《陶雅》:”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广彩
乾隆时期
彩绘瓷
为满足出口,景德镇提供白瓷素坯 广东完成加彩烧制
单色釉
郎窑红
康熙年开始烧制
江西巡抚 郎廷极 督烧
仿宣德宝石红 颜色极为鲜艳
豇豆红
康熙年烧制
高温铜红釉 名贵瓷
釉色多变 红中带有绿色“苔点”
极难烧造 基本无大件器物
胭脂红
创烧康熙 盛于雍乾
“洋金红 西洋红”:以微量金(Au欧洲传入)为作色剂 低温红釉
色如胭脂
仿生瓷
清三代工艺 新品种
仿青铜、玉石、竹木、动植物造型
翠玉白菜(台北故宫)
仿古瓷
雍正、乾隆高峰
仿宋 五大名窑
珐琅彩
始于康熙 盛于乾隆
金属胎底+瓷土合烧
中国瓷器 参考法国珐琅器烧造技术
粉彩
始于康熙 盛于雍正
软彩
瓷器外销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