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在黏膜(包括内脏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不同部位或组织,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和黏膜(鼻腔、口咽以及上、下消化道等)。•本导图从多方面帮助您更好的了解“黑色素瘤”,内含大量注释详解,帮您更好理解。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编辑于2024-09-10 10:23:48•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孕症定义为一对夫妇婚后或者是同居,在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定期发生性行为1年而没有怀孕,而我国规定的是同居2年时间未孕。 •目前全球不孕症的发病率高达20%左右,男女双方因素各占一半左右,还有10%属于原因不明。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世界卫生组织将不孕症定义为一对夫妇婚后或者是同居,在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定期发生性行为1年而没有怀孕,而我国规定的是同居2年时间未孕。 •目前全球不孕症的发病率高达20%左右,男女双方因素各占一半左右,还有10%属于原因不明。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黑色素瘤
概述
●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恶性程度高; ●各年龄段均可患该病,50~55岁年龄群更高发; ● 治疗复杂,涉及到多种方法和多个学科; ●发现越早,治愈可能性越大。
黑色素瘤是什么?
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在黏膜 (包括内脏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不同部位或组织,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 (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和黏膜(鼻腔、口咽以及上、下消化道等)。
黑色素瘤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估计全球新发皮肤黑色素瘤病例超过28万,占总癌症新发病例的1.6%,每10万人群中约有3例黑色素瘤;全球死亡病例超过6万,占总癌症死亡病例的0.6%,每20万癌症死亡人群中,约1例为黑色素瘤死亡。 •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每30万人群中约有1例黑色素瘤患者,每50万癌症死亡人群中,约1例为黑色素瘤死亡。
发病呈快速增长
虽然黑色素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那么高,但以6%~7%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在美国肿瘤学年会(ASCO)的报道中,它已经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黑色素瘤发病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人,死亡率也逐年快速上升。
好发人群
•各个年龄段均可能患黑色素瘤,50~55岁年龄群更为高发,男女发病比例为1.21:1。那些肤色白皙、有多发痣(>50个)或有发育不良痣、严重日光晒伤史、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警惕,他们更易患黑色素瘤。 •我国黑色素瘤与欧美白种人差异较大: 1、在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 2、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原发部位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只占1%~5%。
黑色素瘤有哪些类型?
依据病因和遗传学背景,黑色素瘤分为4种基本类型:肢端型、黏膜型、 慢性日光损伤型(CSD)、非慢性日光损伤型(non-CSD,包括原发病灶不明型)。 其中,肢端型和黏膜型是我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根据病理表现,黑色素瘤可分类为:痣样、结节型、恶性雀斑样、浅表扩散型、 肢端雀斑样、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来源于巨大先天痣以及来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根据黑色素瘤的病期发展程度,临床上有非常详细的分类及分期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0期为原位癌,也就是肿瘤细胞还局限在 皮肤或黏膜内,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
•I~II期为局限性无转移黑色素瘤;
•III期为区域转移黑色素瘤;
•IV期为远处转移黑色素瘤。
(分期越早,治愈可能性越大;分期越晚,治疗难度越高,预后越差)
病因
目前,人们尚未弄清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但已发现一些增加 其患病风险的危险因素:肤色白皙、多发痣或有发育不良痣、 过多紫外线暴露、晒伤史、黑色素瘤病史、黑色素瘤家族史等。
黑色素瘤的病因有哪些?
DNA损伤或为黑色素瘤形成的基本病因。
通常,皮肤细胞以有序、可控的方式发育,健康的新细胞将老细胞推向皮肤表面,使其死亡并最终脱落。当一些细胞发生DNA损伤时,新细胞可能开始失控,并最终形成大量的癌细胞。然而,皮肤细胞DNA损伤的确切原因以及黑素瘤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会诱发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有哪些诱发因素?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者,罹患黑色素瘤风险增加。
肤色白皙
皮肤的黑色素较少,其保护免受紫外线照射损伤的作用也较小。 相比肤色较深者,金色或红色的头发、浅色的眼睛、 易晒伤或长雀斑者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更大。
晒伤史
一次或多次严重、起泡的晒伤,可增加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过多紫外线暴露
来自阳光、晒黑灯和晒黑床的紫外线照射, 可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尤其是黑色素瘤。
一生中阳光暴露总量越大,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生活在赤道附近或高海拔地区的人, 接受的阳光照射更强烈,则更可能患黑色素瘤。
多发痣或发育不良痣
大多数成人有10~40个色素痣。 若色素痣超过50个,患黑色素瘤风险会增加。 具有发育不良痣,患黑色素瘤风险也增加。
发育不良痣往往比正常痣大(常宽于5 mm), 边缘不规则,混合色,表面光滑、轻微鳞片状或鹅卵石外观。
黑色素瘤家族史
黑色素瘤可呈家族性发病,若两位或两位以上近亲(如父母、 孩子或兄弟姐妹)患黑色素瘤,那么这个人患黑色素瘤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此外,极少数家族患有遗传性皮肤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 其皮肤对阳光极为敏感,大大增加了患黑色素瘤风险。
免疫系统衰弱
免疫系统衰弱的人患黑色素瘤风险增加,如曾接受器官移植者。
某些疾病或药物
有些疾病或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激素或抗抑郁药)会使皮肤 对阳光更敏感,或抑制免疫系统,从而增加罹患黑色素瘤风险。
不恰当的处理
对皮肤尤其是色素痣进行刀割、绳勒、盐腌、激光 和冷冻等不恰当局部刺激,可能诱发色素痣恶变和迅速生长。
症状
一般来讲,早期黑素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原有痣快速增大、隆起、形状或颜色改变, 甚至出现瘙痒、出血等症状和体征。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 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因转移部位不同而症状不一, 如骨转移可能出现骨痛,肺转移可能出现咳嗽、咯血、颅脑转移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等。
•皮肤、肢端黑色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瘙痒、疼痛、溃疡等。
•眼黑色素瘤的症状包括飞蚊症、瞳孔形状改变、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黏膜黑色素瘤症状依据所发生部位而定,一般无特异性症状, 如直肠黑色素瘤可表现为血便、不全梗阻等, 鼻腔黑色素瘤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
黑色素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黑色素瘤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常常是:原有痣的形状、大小、颜色或感觉发生改变; 皮肤上出现新的色素斑或不寻常增长。黑色素瘤并不总是由痣发展而来,也可能发生在正常皮肤上。
痣的早期恶变症状可总结为ABCDE法则:
•A 形状不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不对称;
•B 边缘不规则(Border that is irregular):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
•C 颜色不均(Color that is uneven):颜色分布不均或有多种颜色, 可能有黑色、棕色、棕褐色、白色、灰色、红色、粉红色或蓝色等;
•D 直径(Diameter):较大,直径>6 mm;
•E 演变或隆起(Evolving):在过去几周或几个月里,原有痣发生明显变化, 如增大、颜色或形状改变;也可能演变为新的症状和体征,如瘙痒或出血。 一些早期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恶性痣的外观差异很大,有些可能会显示以上的所有变化,而有些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异常特征。
早期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 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可出现肺、肝、骨、脑等远处转移,因转移 部位不同而症状不一,如骨转移表现为骨痛等,肺转移表现为咳嗽、咯血等。
眼部黑色素瘤在早期通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 眼前有尘埃闪烁的感觉(飞蚊症),虹膜上黑斑增大,瞳孔形状改变, 视力不佳或模糊,周边视觉丧失。另外,眼黑色素瘤的并发症包括: 青光眼、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远处转移(肝、肺、骨)。
就医
当痣的色素加深、变大,或有瘙痒、疼痛时,为恶变可能,应及早就医。
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高度怀疑黑色素瘤者,应听取医生建议进行活检及病理确诊, 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明确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合理治疗。
黑色素瘤去哪个科室就诊?
若发现皮肤或痣发生异常,可首选就诊皮肤科或黑色素瘤科。经活检确诊为黑色素瘤后, 需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可能涉及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或整形外科等。
黑色素瘤有哪些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着重于皮肤、局部和区域淋巴结检查。对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视诊和触诊,可进行初步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
这是确诊黑色素瘤的必要步骤,通过对病灶活检进行组织学病理确认。对于临床初步判断无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活检一般应进行完整切除。如果病灶面积过大或已有远处转移需要确诊的,可行局部切取活检,以及相关淋巴结活检。
影像学检查
用于诊断和分期,基本策略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胸部X线或CT,腹盆部超声、增强CT或MRI,全身骨扫描及头颅增强CT或增强MRI,有时候会进行全身PET-CT检查。如果临床怀疑区域淋巴结转移,会建议首选淋巴结超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乳酸脱氢酶(LDH),这些指标主要为后续治疗做准备,同时了解预后情况。尽管 LDH 并非检测转移的敏感指标,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检测黑色素细胞特征性标志物(S-100蛋白、SOX-10、Melan A、HMB45、酪氨酸酶等),对黑色素瘤与癌、肉瘤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进行鉴别。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包括 Ki-67和cyclin D1,辅助鉴别诊断皮肤黑色素瘤与良性黑色素细胞痣。
基因检测
黑色素瘤在发生、发展中存在多种基因的改变,基因检测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指南建议所有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前做基因检测BRAF、CKIT和NRAS基因检测,这些基因与预后、分子分型和辅助及晚期治疗有关。
黑色素瘤需要和哪些疾病区别?
痣与黑色素瘤
痣通常是指皮肤里面黑色素细胞增多引起,这是良性皮肤表现。通过以下几点可以初步区别痣与黑色素瘤,但是需要明确很多情况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辨明区别的,如果有不适或怀疑一定要尽快就医。 •形态:普通痣表现为形状对称,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边缘,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晰;但黑色素瘤表现为原有色素斑形状不规则或不对称;边缘不光整或有切迹、锯齿、与周围皮肤分界不清。 •颜色:普通痣一般是棕色,棕黄色与黑色,但是恶性黑色素瘤可能在此基础上多了其他的颜色,例如粉红色、蓝黑色、白色,色质混杂。蓝色常常是较坏的情况。 •大小:通常情况下,直径小于5毫米的为普通痣,大于5毫米的为恶性黑色素瘤。 •其他:恶性黑色素瘤可能出现隆起、变硬或形成肿块、渗液或出血、破溃不愈;还可能有瘙痒、疼痛等症状。而普通痣没有这些症状。
甲下出血与黑色素瘤
甲下出血是在甲板下面出现红色或棕色的小斑片,陈旧性病灶可呈黑色;病灶随甲的生长逐渐向远端迁移;常有局部外伤史,并随时间推移而消退。 甲下黑色素瘤表现为指甲板内的弥漫性指甲变色或纵向色素带。色素可扩散到近端或外侧的甲褶皱,称为Hutchinson征,是甲下黑素瘤的重要标志。病变还会进展为指甲的增厚、开裂或破坏,且伴有疼痛和炎症。根据Levit等提出的甲下黑素瘤ABCDEF法则,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则需活检。 •ABCDEF法则为: A 年龄(age):好发年龄为50~70岁; B 色素带(band):棕-黑变色的色素带,宽度≥3 mm,边界不规则; C 变化(change):病变大小和增长率发生变化; D 手指或足趾(digit):拇指、拇趾或食指常受累; E 扩散(extension):病变扩散,累及甲周皮肤(Hutchinson征); F 家族史(family history):黑色素瘤家族史。
注释详解
两者初期有时确实很像,有时候医生肉眼也难以分辨和判断时, 最好的方法就是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有明显差别。
治疗
黑色素瘤的治疗涉及到多种方法和多个学科…
因此黑色素瘤诊疗须重视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模式,从而避免单科治疗的局限性。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有高级别循证依据支持,但也需要同时考虑地区和经济水平差异。总体来说,多学科诊疗包含了手术、辅助全身治疗、放射治疗、 晚期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策略的联合治疗及特殊部位的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当地医疗水平、患者自身特点、伴随疾病和经济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黑色素瘤有哪些手术治疗?
总体来说,大部分早期黑色素瘤通过外科治疗是可以治愈。
Ⅰ~Ⅱ期患者建议原发灶手术切除(原发灶浸润深度决定了手术范围), 对于肿瘤厚度>1 mm或者溃疡的患者推荐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通常不推荐对原发肿瘤厚度≤0.75 mm的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病灶厚度为0.76~1 mm的可结合临床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Ⅲ期患者建议原发灶手术切除外,还需要做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Ⅳ期孤立转移的患者也推荐手术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泛指外科手术外的各种补充治疗, 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复发、转移等风险。
目前证据最多的是高剂量α-2b干扰素治疗,最新的辅助治疗方案包括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辅助治疗BRAF突变的患者)或者使用PD-1单抗,但是后两种治疗方案没有中国人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应用经验
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高危期(IIB-IIIA期)及极高危(IIIB-IV期)患者, 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 目前α-2b干扰素即被批准用于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
放疗
一般认为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不敏感,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放疗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手术切缘阳性但是无法行第二次手术的患者,可行原发病灶根治性放疗;对于原发灶切除安全边缘不足,但无法再次扩大切除手术的患者,可行原发灶局部术后辅助放疗;放疗还包括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脑和骨转移的姑息放疗,以及小型或中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 •巩膜表面敷贴器放射治疗:国外大多数眼科中心的首选疗法,这属于一种近距离放疗,具体方法是在局部巩膜表面放置一个含125I或106Ru 放射性粒子的金属盘。医生常建议小型和中型肿瘤采用敷贴放射治疗。
全身系统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III或IV期黑色素瘤患者, 一般建议内科治疗为主的全身治疗,或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全身治疗可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全身治疗选择包括PD-1单抗、CTLA-4单抗、 BRAF V600抑制剂、CKIT抑制剂、MEK抑制剂、大剂量IL-2和化疗等。
•治疗原则:首先根据有无脑转移进行分层治疗, 有脑转移的患者需积极处理脑局部病灶,之后与无脑转移治疗相同。 然后再根据有无BRAF基因突变进行治疗分层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
迄今为止,维莫非尼是唯一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晚期BRAF-V600E突变的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药物。多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和我国的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维莫非尼的有效性。常规推荐用法为960 mg,口服,每日两次,应用时需注意对肝功能的影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光过敏、肌肉关节疼痛、腹泻、手足综合征、皮疹以及高血压等。
系统化疗
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斯汀、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和卡铂等,在黑色素瘤中的单药或传统联合用药有效性均不好。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多种化疗及化疗联合方案均未带来明显生存期延长。
免疫治疗
目前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抗体/CTLA-4抗体和IL-2。上述药物能显著延长晚期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上述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症支持治疗
适度的康复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患者及家属可以了解这样的支持治疗方式并进行选择。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及家属的心态非常重要,尽量配合医生采取积极的措施,把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通过舒缓疗护让患者享有安全感、舒适感而减少抑郁与焦虑。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应接受姑息/支持治疗,即通过常规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手段,缓解肿瘤本身及治疗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减轻自身的躯体痛苦和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比如积极镇痛,纠正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理胸腹水、黄疸等伴随症状,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
预后
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分期等相关。
•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年轻人预后好于老年人;四肢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发现越早,治愈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好。局限性无转移(I~II期)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98%,区域转移(III期)患者约为64%,远处转移(IV期)患者约为23%。 •总体来说,分期越高,治疗越困难,预后越差。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但随着目前综合治疗理念在黑色素瘤领域的推广,以及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黑色素瘤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对于行淋巴结清扫术的黑色素瘤患者,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裂开、淋巴水肿和血清肿。
对于淋巴水肿和血肿,可通过穿防静脉血栓的袜子缓解; 若伤口出现发红、疼痛等症状,应警惕是否发生感染,并及时用抗感染药控制。
此外,眼黑色素瘤的并发症包括: 青光眼、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远处转移(肝、肺、骨)。
复发/转移
随着疾病进展,黑色素瘤可发生区域转移和远处转移。
区域性转移是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皮肤之外,到达附近的组织或淋巴结,表现为区域性淋巴结(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增多,或淋巴结融合成团块等。
远处转移是指,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的远端部位,如肺部、肝脏或其他部位, 相当于IV期黑色素瘤,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乏力,或者累及远处器官的相应症状。
如肺转移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肝转移表现为腹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脑转移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骨转移表现为骨痛、骨裂甚至骨折等。
这些转移性黑色素瘤预后较差,可生存5年的患者约占5%,其他的生存期更短。
日常
黑色素瘤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
此外,患者应注意: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不能够打疫苗;在饮食方面,避免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做好伤口部位的清洁护理,以免发生感染;尽早进行运动康复,对于需长期卧床者,家人应给患者多按摩,防止血栓或是下肢肌肉萎缩;保持良好心态,尽早恢复适当的社会活动和交流。
家庭护理及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心理康复
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此,患者应在医生及家属帮助下,正确对待疾病及治疗, 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改善或消除焦虑等心理,尽早恢复适当的社会活动和交流。
运动康复
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锻炼。 适当的锻炼有助患肢功能恢复、减轻水肿、改善生活质量。
定期复查
对疾病复发的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意义,详见病情监测及随访内容。
黑色素瘤病情需要日常监测哪些指标?
黑色素瘤病史是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黑色素瘤患者 应定期对皮肤自查,观察是否有新的皮肤生长或原有痣、胎记等发生变化。
患者及家属应配合医院,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是指针对曾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医院以通讯或其他方式定期了解其病情变化并指导其康复的方法,须由医院、患者及家属共同配合完成。通过定期随访,可尽早发现复发转移、第二个原发肿瘤,还可通过合理用药预防复发等。
皮肤黑色素瘤
对于0 期(原位癌)患者,建议常规随访,不推荐行常规影像学检查排除无症状的 复发或转移。常规随访包括终身每年至少行1次皮肤检查,患者可学习皮肤和淋巴结自检等。
对于IA ~IIA期患者,建议常规随访;医生会询问病史和查体(重点为皮肤和淋巴结), 前5年每个月1次,5年后根据临床1年1次;有特殊症状或体征时,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IIB~IV期患者,建议常规随访;医生会询问病史、查体和行影像学检查, 第1年每3~4个月1次,第2~3年每6个月1次,第3~5年每6~12个月1次, 5年后根据情况及医嘱,一般为1年1次;有特殊症状或体征时,随时行影像学检查。
黏膜黑色素瘤
门诊复查频率为:术后1.5年之内每3个月1次, 术后1.5~3年每6个月1次,之后与皮肤黑色素瘤复查频率一致。
检测项目包括:局部复发监测(鼻内镜、阴道镜等检查)、区域性复发 和远处转移监测、全身转移情况。若随访期间,患者出现任何可疑的 远处转移症状,医生会随时针对局部深入检查,或安排全身PET-CT。
特别注意事项
在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期间,应避免接受一切疫苗接种,比如流感疫苗等。
黑色素瘤怎么预防?
高危人群监测筛查
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同时,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随意处理。
预防措施
避免阳光最强烈时间(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暴晒;户外运动时穿防晒服,戴防晒帽和太阳镜;全年都要涂防晒霜,美国皮肤病学会建议使用SPF至少为30的广谱防水防晒霜;避免使用晒黑灯和床;定期对皮肤自查,观察是否有新的皮肤生长或原有痣、胎记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