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思维导图,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主要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学习理论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教学方法。
编辑于2024-09-13 22:10:22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要控制学习的环境,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正确的反应
2. 代表人物
华生
刺激—反应学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桑代克
试误—联结说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3. 主要观点
学习是个体在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
学习是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4. 关键因素: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刺激-反应”理论:强调学习者是通过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来积累知识
5.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 并在每一步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6. 适用情况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7.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
支持程序式教学设计
8. 对师生的要求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2. 代表人物
布鲁纳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
有意义学习理论
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 主要观点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4. 教学目标
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
5. 适用情况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6.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支持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7. 对师生的要求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认为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代表人物
皮亚杰
图式,同化,顺应
维果斯基
社会建构主义,着眼学生最近发展区
3. 主要观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4. 学习环境四大要素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5. 教学方式特征
启发、诱导、点拨
6.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7. 适用情况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8.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9. 对师生的要求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
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11. 认知结构的变化
同化
指能够借助现有认知结构解释外来客观结构,并把这种解释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之中
顺应
指现有认知结构不足以解释外来客观结构,而需要改变自身才能够理解和接纳客观结构
基于建构主义“同化-顺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带着空脑壳走进教室的,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来的,因此对教育者不是盲从,而是有选择的接受,主动建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与学生共同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主的建构。
12. 有关学习的关键论断
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意志自决和行动自主是接近、选择和解释外来客观结构的前提条件。
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外来客观结构有机组合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自主地、有意义地建构外来客观结构的过程。
教学理论基础
国外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提出学习材料的程序化思想
主要原则
教材分为小步子
学生对学习内容作积极反应
反应后有即时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
教学应自定步调,自选路径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提出了以学生主动“发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优点
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主动思维,发展和提高综合智力水平,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缺点
对学生的预备技能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若指导不当容易出现兴趣迅速降低,最后放弃,且耗时长
应用
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同时对过程予以即时的控制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的变量
学习某课题的基础能力
教学的质量
理解能力
学习持续力
学习时间
应用
学习者:能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该项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的时间,良好的主观意愿
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有效的反馈和矫正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
他提出教学顺序应遵循人的认识的自然顺序,先呈现概念性的组织者(即先行组织者),以便学生在知结构中形成框架,然后呈现具体材料,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他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以达到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目的。
范例教学模式
4个阶段
教师以具体直观的方法阐明一个范例,使学生首先对“个”的本质特征有一个认识
阐明整个“类”的特征,从而由对“个”的认识上升到对“类”的认识
通过从“个”到“类”的过渡,掌握事物更本质的关系,即规律与范畴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获得实际经验与生活经验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指出教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
国内
主体教育
表现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
关键词
寻找闪光点,赏识激励、树立自信
成功教育
三个相信的教育信念
第一次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
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
成功的三个阶段: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
三位一体的成功:教师、学生、家长。
成功教育研究的逻辑关系:问题、原因、对策、效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要问题、主要原因、主要对策、主要效果之间的关系。
尝试教育
主要观点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特征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新教育实验
核心思想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
概念
传播就是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可以说是利用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接受者的过程。
分类
根据信息源和传播对象(接收者、受传者)的不同
大众传播
人际组织
组织传播
传播理论
传播的信息、符号的传播
传播媒体理论
传播过程理论
传播效果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研究教育信息
传递活动的规律
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主要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5w”模式是直线式的传播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
单向的灌输过程,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片面的认识
香农-韦弗模式
单向的灌输过程,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片面的认识
施拉姆模式
利
强调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依靠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育传播
选择案例素材的基本策略
选择正能量素材,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教传播,在感受正能量的传播中学传播
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素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关注素材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联通,推进不同育人目标之间的整合
构成要素
信源
媒体通道
信息
信宿
学前2210班 2202111015 程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