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 中学课程的思维导图,涵盖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六讲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导图,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提出的重要理念,旨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三讲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维导图,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是一个关于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思维导图,涵盖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二章 中学课程(2-14分)
课程概述
课程的由来及概念
由来
中国——“课程”最早:唐朝孔颖达;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把“课程”作为专业术语; 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的领域,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概念
广义:课程——学校教育的核心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单选、简答)
内容属性:学科课程(知识,间接经验);经验课程(学生兴趣,直接经验)
组织方式:分科(单科);综合(整合,两门或以上)
实施要求:必修;选修
开发主体:国家;地方;校本
课程任务: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探究态度与能力)
呈现方式:显性;隐性
古德莱德分类:理想课程(专家);正式课程(教育行政部门);领悟课程(任课教师领悟正式课程而形成);运作课程(教师在课堂实际实施);经验课程(学生实际体验)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赫尔巴特: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分科教学
活动中心课程——杜威: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心理学化;需要与兴趣
社会中心课程——布拉梅尔德:社会问题为中心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至今最权威、系统化)——泰勒:确定目标(关键)、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斯滕豪斯: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纵向组织(先后)和横向组织(相对独立)
逻辑顺序(传统)与心理顺序(现代)
直线式(一条逻辑前后联系、基本不重复)与螺旋式(重复出现,逐渐扩大、加深)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指导文件,整体规划
课程标准——每门学科的指导文件(直接依据)
教材——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泰勒:八年研究、关注预期
目的有理评价——斯克里文:更关注实际,非预期
CIPP评价——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CSE评价——加州大学: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理念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理念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加德纳——人的智力结构:九种相对独立智力: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自然、存在智力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的转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生活化、时代化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甄别到发展
课程管理: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课程结构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
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课:小学到高中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研二社二技)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职业理念
学生观
发展的人
有规律——教育者要熟悉学生,遵循规律
有潜能——相信学生
不成熟——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独特的人
完整的人——完整看待,全面发展
独特性——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成人差异——把孩子看作孩子
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客观存在——不要强加自己意志
学习主体——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
责权主体——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教师观
教师角色:见醋放盐
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性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赞助盒饭
师生: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帮助、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教学观:学习过人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结论过程并重
关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