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中学德育
这是一个关于第七章 中学德育的思维导图,涵盖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六讲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导图,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提出的重要理念,旨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第十三讲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维导图,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是一个关于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思维导图,涵盖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七章 中学德育(6-34分)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品德的心理结构(单、辨、简)
品德(道德品质)实质(了解)—————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一种个体现象 (道德是社会现象,两者直接根源不同,根本根源相同)
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单+辨析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的核心,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表现形式:直觉的、形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
道德行为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前三者的集中体现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服从
认同
对榜样的模仿,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内部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
伦理道德(道德发展最高阶段)发展具有自律性
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单、简)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角色扮演
小组道德讨论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发展四阶段
前道德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无道德
权威阶段/他律阶段(5~8岁):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
可逆性阶段(9~11岁):要求平等,重行为动机
公正阶段(11岁以后):公正、公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德育工作
含义
广义
社会德育
社区德育
学校德育
家庭德育
狭义
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政治(方向)
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
思想(基础)
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现代公民意识
道德(核心)
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五爱
民主法制(保障)
法制和纪律
中学德育过程
概念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构成要素
教育者
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即是客体又是主体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教育促发展
区别
范畴
德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品德: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
影响因素
德育: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品德:学生受各种因素
结果
德育: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品德: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
全面性(统一性):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多端性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九大原则
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向性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济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原则
六大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际锻炼法
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道德修养法
途径
基本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班主任工作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
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
口诀:说好约架罚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