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一篇关于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适用于考研的同学们用于学习。
编辑于2021-08-11 09:12:08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三观
物质观
物质
物质的本质是客观实在性
对物质的认识程度不同
古代朴素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运动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一维性
顺序性
空间
三维性
广延性
时间和空间
有限性和无限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意识观
含义: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产生:低等生物--高等生物--人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非源泉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也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实践观
定义:人的能动的物质性生活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经济
社会政治实践
政治
科学文化实践
文化
虚拟实践
和之前三种形式不冲突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两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统一性,多样性
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
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是主观能动的
物质不能替代意识,意识也不能替代物质
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改变(转化为)意识 意识改变(转化为)物质
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辩证法
一个结论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矛盾,运动,变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不动,不变
一个关系
客观规律性
规律的性质
客观性,不能改变创造
可以认识,可以利用
规律的类别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两大特征
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
本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过程:运动--趋势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
质,量
质:是什么;量;多少
认识质是认识的起点
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
量变--质变
量变:小变化
质变:根本性的变化
度---关节点
度:是一个范围
关节点是度的边界点
肯定与否定
肯定与否定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批判与继承
扬弃
否定之否定
否定是一种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否定之后还要否定
内容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形式上: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
对立统一
地位:联系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相互斗争,相互分离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和谐
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个方法
归纳与演绎
低级
分析与综合
稍高级
抽象到具体
高级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高级
六个环节
必然和偶然
一件事的发生即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必然是偶然的,偶然是必然的
现象和本质
如何理解
现象:外在的,直接通过感觉感知的(丰富的)
本质:通过现象认真思考和总结而得到的(抽象的,单纯的)
两者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构成了认识的必要性
真相和假象
都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真相:对事物本质直接的表现
假象:对事物本质歪曲的,扭曲的认识
假象不等于错觉
错觉是人的错误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
引起与被引起
原因引起结果,结果被原因所引起
前后相继,彼此制约
既要有时间关联,还要彼此之间互相制约
复杂
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同因易果;异因同果
可能和现实
可能包含现实
可能
可能与不可能
可能:有条件和根据
不可能:无条件和根据
现实可能和抽象可能
现实可能:可能性大
抽象可能:可能性微乎其微
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内容和形式
内容:由什么组成
形式:怎样的结构构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与内容
整体和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
部分反映整体
整体由部分组成
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层次不同,不同领域,不同范围
认识论
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
认识
总结:哲学的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根据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
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分
认识的发展过程
概念
感性认知
不够深入,不够彻底
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非实质
只注重感性认识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理性认知
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认识足够深入;是抽象的
只注重理性认识容易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
其他概念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感性认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真理
性质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性
通过实践检验以后是正确的
相对性
已知正确的东西还可以进一步向前,进一步发展
条件性
前提变了,结论就会变
条件变了,真理就会被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同一条件下)绝对对立,超出固定的范围(条件)就可以相互转化。
价值
初步理解:有用
客体有功能
主体有需要
性质
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真理与价值的对比
真理:倾向客观,是非
价值:倾向主观,得失
历史观
历史观的划分
总结哲学派别的划分
根据世界第一性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根据世界的状态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根据能否认识这个世界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根据人类社会的问题
唯物史观
马克思独创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之前唯物主义的关系
之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
半截子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注意
唯物史观一定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一定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不一定是唯心主义
唯物史观+唯心主义——错误
唯物主义+不可知论——错误
社会的发展
发展动力
基本(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称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
最核心的是:国家政权
观念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重要动力
革命;改革;阶级斗争;科学技术
前进性和曲折性
前进行:两大特征—永恒发展
曲折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否定之否定
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
整体的社会进程是在向前,是在进步的
多样性
不同国家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
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
社会发展是必然的
历史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道路有很多
人民群众可以根据国情选择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可能和现实;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社会的组成要素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最重要)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举例:农民
主体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举例:土地
客体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心态情绪
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
语言学
形式逻辑
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哲学
人的本质
人的自然属性
劳动(物质产生实践)
劳动创造了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社会属性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个体的作用
作用大小
普通个体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
作用正负
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的 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
非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