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a.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
b.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a.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b.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c.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考点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2)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考点5: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二元论 是否承认统一性(有区别的==二元论==互相平行,各自独立) 一元论=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问答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单选)
考点6: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考点7: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三种形式:①个基本特点:集团主体;③类主体。
3.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三种类型:①自然客体;②社会客体;③精神客体。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6.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考点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考点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单选)
考点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简答)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考点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
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A.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3.方法论(简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考点14: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质变和量变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县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考点2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客观规律性。
考点2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考点25: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主要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3)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单选)
考点2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揠苗助长)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