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皮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包含被覆上皮,腺上皮与腺,上皮组织简称上皮,是由大量形状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组成的。这些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朝向体表或器官腔内的一面称为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称为基底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上皮组织
概念及特点
上皮组织简称上皮
由大量形状规则、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
主要分布于身体或一些器官的外表面或分布于有腔器官的内表面
极性:上皮细胞不同表面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明显差异
游离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
基底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借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的面
侧面: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面
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和淋巴管,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透过基膜提供
上皮组织内常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
分类
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
特化上皮(在一些器官中少量存在)
肌上皮,有收缩功能
感觉上皮,能感受特定物理或化学刺激
被覆上皮
分布: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管、腔及囊的内表面
分类标准:根据其构成细胞的排列层数和细胞(由多层细胞构成的是表层细胞)垂直切面的形状进行分类和命名
被覆上皮分类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
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
从上皮表面观察,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从垂直切面观察,细胞扁平,细胞质少,含核部分略厚,细胞核呈扁椭圆形
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
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
其他:肺泡、肾小囊
游离面光滑,可减少器官间的摩擦,也有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通透
单层立方上皮
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构成
从表面观察,细胞呈多边形或六角形
从垂直切面观察,细胞大致呈正方形,核圆,居中
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和甲状腺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
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
从细胞表面观察呈多边形或六角形
从垂直切面观察,细胞呈柱状,核呈椭圆形常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其长轴与细胞长轴一致
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等器官
有分泌或吸收功能
在肠壁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还有散在的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
黏原颗粒内含有的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椎体形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大量纤毛
所有细胞的基底面均附着在基膜上
由于细胞高矮不一,核高低不平的排列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从垂直切面观察形似复层,实为单层
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复层鳞状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
从垂直切面观察,细胞形态不一
靠近基膜的一层,基底细胞呈矮柱或立方状,是具有旺盛增殖分裂能力的干细胞,部分新生细胞向浅层迁移补充脱落的细胞
中间数层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较大
浅层的几层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最表层扁平细胞已退化,逐渐脱落
表层细胞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表皮
保护作用更显著,更耐受机械性的摩擦和化学性刺激,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阻止细胞和异物入侵,受损伤后有更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道和阴道
基底面和深层结缔组织连接处凸凹不平呈波浪状,增加了两者的接触面积,既使连接更加牢固,又保证了上皮组织的营养供应
复层柱状上皮
由数层细胞构成
表层细胞为柱状,排列整齐,中间几层细胞为多边形,基底层是矮柱状细胞
主要分布在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变移上皮
由多层细胞组成,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细胞
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的器官的收缩和扩张状态不同而改变
如膀胱收缩时,上皮细胞层数较多,细胞较大
反之,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仅为两到三层,细胞变扁
表层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常有双核,可覆盖几个中间层细胞,称盖细胞,可防止尿液侵袭,具有保护作用
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
腺上皮与腺
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腺上皮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
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等
根据腺分泌物排出方式分类
内分泌腺
没有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放到细胞周围或直接释放入血,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
外分泌腺
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唾液腺、皮脂腺等
分泌部
多由单层腺细胞围成,中央有腔
导管
与分泌部直接相通连,由单层或复层上皮围成
主要功能是排出分泌物,有的导管还可以分泌或吸收水和电解质
外分泌腺根据导管有无分类
单腺
复腺
分泌部形状
管状
泡状
管泡状
根据外分泌腺形态特点分类
单管状腺
单泡状腺
复管状腺
复泡状腺
复管泡状腺
腺,根据分泌部构成分类
浆液性腺,分泌部完全由浆液性腺泡构成,如腮腺
粘液性腺,如十二指肠腺
混合性腺,由三种腺泡共同构成(见分泌部),如下颌下腺,气管腺
泡状和管泡状的分泌部常称为腺泡
腺细胞的形态结构因分泌物的性质和功能状态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腺细胞分类
浆液细胞
大多呈椎体形或柱状,核呈圆形,靠近细胞基底部,基底部细胞呈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
蛋白质分泌细胞,具有以下超微结构特点
电镜下,细胞基底部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
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蛋白质分泌细胞细胞器的规律性分布反映了腺细胞合成与分泌蛋白质的过程
分泌过程
细胞从血液中提取合成分泌物所需的氨基酸,通过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并将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形成有膜包被的分泌颗粒,分泌时,分泌颗粒的膜与顶部细胞膜融合,以出胞方式将分泌物释放出去
黏液细胞
大多呈椎体形或柱状,细胞顶部胞质内充满大量黏原颗粒,细胞核被黏原颗粒压到基底部,呈扁椭圆形
H-E染色切片中,除细胞核周的少量细胞质呈嗜碱性外,黏原颗粒几乎不着色,而是呈泡沫或空泡状
杯状细胞是一种散在分布的黏液细胞,此种细胞合成糖蛋白,然后形成分泌颗粒,聚集在细胞顶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腺泡
浆液性腺泡
由浆液细胞组成的腺泡
黏液性腺泡
由黏液细胞组成的腺泡
混合性腺泡
由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主要)共同组成
浆半月
少量浆液细胞位于黏液细胞之间或者聚集在腺泡的底部,包围着黏液细胞,呈半月状
分泌物可经由黏液细胞间隙局部扩大形成的分泌小管释放入腺泡腔
在汗腺、乳腺及唾液腺的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分布,肌上皮细胞胞质内含微丝,其收缩可促使腺泡的分泌物排入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