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结构与功能,教育的概念。
编辑于2024-10-17 16:31:2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含义的类型
按陈述方式分类
1.教育术语(教育定义)
2.教育口号
3.教育隐喻
按教育定义分类
1.描述性定义
2.纲领性定义
3.规定性定义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含义
凡是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个性等施加影响,不论组织,计划,系统都是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或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狭义的含义
专门组织的教育,如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
观点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促进 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 的活动。
特性
目的性,耦合性,动力性,主导性,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1.教育的内涵
反映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外延
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或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3.关系
教育概念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则越大。
相关概念
分类一
正式教育(制度化教育)
1.含义
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优点
计划性,制度性,组织性强,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
3.缺点
高度组织化妨碍人们自由学习,扼杀创造性和求知欲,加剧社会分层。
4.分类
正规教育
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非正规教育
含义
在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如培训机构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等。
意义
1.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学习需要,满足社会均衡和发展需要。2.是终身学习支柱,在学习型社会起核心作用。3.非正规教育是判断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晴雨表。
非正式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1.含义
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的不具有结构性或组织性的自主、偶发性学习活动。
2.优点
自主灵活,范围广,时间长,民主政治教育不足。
3.缺点
制度化程度低,教学质量低,教学质量差。
分类二
家庭教育
1.含义
家庭为单位父母或主要监护人对子女在家庭里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进行教育。
2.特点
1.影响深刻持久
2.以婚姻为纽带,以血缘为基础。
3.家长本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效果
4.相机而教,遇物则诲
3.趋势
2021年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
学校教育
1.含义
以学校为单位,由专业人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
2.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
3.优点
化性,制度性,组织性强,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
4.缺点
高度组织化妨碍人们自由学习,扼杀创造性和求知欲,加剧社会分层。
5.争论
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运动,还有人主张学校消亡论及在家上学。
社会教育
1.含义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表现
1.社会传统教育
2.社会制度教育
3.社会活动教育
3.优点
多数是非正式的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与思维。潜移默化影响个体发展。
4.缺点
教育不成体系和规模,组织性,计划性薄弱,不利于教育普及。
5.趋势
向着终身教育方向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各自发挥优势。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结构和要素
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
1.教育者
1.含义
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的人或专业人员,如教师
2.地位
主导地位
3.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受教育者
1.含义
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促进自我发展的人,也叫学习者。
2.地位
主体地位
3.作用
学习者积极发挥自主自动的作用,吸收知识和思想。
3.教育内容
1.含义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主要指课程、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2.地位
教育内容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
3.作用
开始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是引导青少年学习与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
4.教育活动方式
1.含义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主要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2.地位
教育活动方式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3.作用
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E对象划分)
1.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1.含义
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2.表现
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谋生功能,享用功能。
3.条件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必须有效的组织教育活动,必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能动性。
2.社会发展功能(衍生释放功能)
1.含义
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2.表现
经济,文化,生态,科技,人口等功能。
3.条件
通过教育本体功能,发挥衍生释放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E作用方向划分)
1.正向功能
1.含义
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表现
个体正向功能和社会正向功能。
2.负向功能
1.含义
教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消极的、阻碍的影响和作用。
2.表现
个体负向功能和社会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E呈现方式)
1.显性功能
直接性预期性的特点
2.隐性功能
非预期的,间接的,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相互转化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古代教育特征(十性两分离)
1.十性
阶级等级象征性,内容狭隘宗教性,道统刻板保守性,理论系统性较弱
2.两分离
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教育与实际生活分离。
近代教育特征(五化两结合)
世俗化
管理上: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
内容上:丰富化(科学化)®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相结合。
现代教育特征(七化两结合)
1.七化:民主化,全民化,终身化,现代化,信息化,制度化,国家化。
2.两结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教育+生产劳动(和生活)相结合。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
1.改革成就
1.教育战略:采用优先发展教育战略,重视教育地位。
2.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3.努力创办公平的教育。
1.在普及教育方面,不断提升教育普及水平。
2.在贫富差距方面,不断提升教育公平。
3.在招生制度方面,实现公平竞争。
4.教育质量获得新提升。
1.在学校自身上,课程质量和核心质量是核心。
2.在考试制度上,改变考试重记忆,轻能力的做法。
3.在教育体系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构与地位。
4.在教育科研上,教育服从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
5.在教育综合改革上,通过双减激发教育新活力,丰富学校新职能。
2.改革难点。
1.增进教育公平中面临的问题。
1.城乡差异上,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2.区域差异上,需要缩小东西部差距,促使区域间教育的不平衡程度降低。
3.同一城市里,需要进一步缩小校校差距,调整各项均衡化发展。
2.提高教育质量中面临的问题。
1.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学生学业负担重。
2.在教育目的上,过于重视智育中的考试内容,背离全面发展观。
3.改革依旧在路上
1.采用宏观调控调控推进教育公平。
1.在城乡差距上,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
2.在同一城市里,进一步实行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分配入学限制超级中学试行教师流动制。
3.在区域差距上,做好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和政策倾斜。
2.采用双减政策继续提高教学质量。
1.以双减政策扭转学业压力大的应试教育,校内外同时减负,实现全面发展。
2.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调整智育,努力回归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