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遥感导论】第一章 绪论
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考点三: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考点二: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考点一: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考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 广义的遥感
广义上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的遥感
狭义上理解,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来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考点二:遥感系统的组成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它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1)传感器或遥感器
传感器或遥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2)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主要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3. 信息的接收
(1)记录信息的介质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由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
(2)接收方式
①胶片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
②数字磁介质上记录的信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转换等一系列的处理,再转换为通用数据格式或模拟信号,才能被用户使用。地面站或用户还可根据需要进行何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处理、分类等。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这项工作由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的应用领域。
考点三:遥感的类型
1. 按遥感平台分类
(1)地面遥感
地面遥感的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
(2)航空遥感
航空遥感的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
(3)航天遥感
航天遥感的传感器设置与环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上。
(4)航宇遥感
航宇遥感的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 按传感器有时探测波段分类
(1)紫外遥感
探索波段在0.05-0.38微米之间。
(2)可见光遥感
探测波段在0.38-0.76微米之间。
(3)红外遥感
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之间。
(4)微波遥感
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5)多波段遥感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分类类
(1)主动遥感和被遥感
①主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②被动遥感
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反射自然辐射源的能量。
(2)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①成像遥感
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②非成像遥感
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4. 按遥感的应用分类
(1)从大的研究领城分类
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2)从具体的应用领域分类
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行各种专题应用。
考点四:遥感的特点
1. 大面积同步观测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可以提供最佳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大,容易发现地球上一些重要目标物空间分布的宏观规律。
2. 时效性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从而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1)遥感探测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的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2)由于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向下兼容,使遥感数据具有可比性。
4. 经济性
遥感探测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取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局限性
(1)在电磁波谱中,尚有许多谱段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2)已经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还需要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并配合使用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
考点五:遥感发展简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
2.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
3.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
4. 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至今)
专点六: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1. 重要事件
(1)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相继发射了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资源卫星、小卫星,丰富了我国卫星的类型。
(2)1986年我国建成了遥感卫星地面站,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可以接收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数据。
(3)在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方面,已开始从普遍采用国际先进的商品化软件向软件国产化迈进,对图像处理的新方法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2. 遥感应用主要成果
(1)在遥感应用领域进行了广泛探索和应用试验研究。
(2)遥感广泛深入各地区和各业务部门。
(3)遥感在应用领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各行业和地方组建的遥感应用机构达数百个,组成了庞大的遥感科技队伍 。
(5)在遥感专业出版物方面产生了大量优秀成果。
(6)遥感教育事业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