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咨询工程实务第三章2025
咨询工程师 实务 第三章 2025,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对于准备参加咨询工程师考试或从事工程咨询工作的人员来说,这份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咨询工程师 2025年 实务 第二章,汇总了区域发展基础理论、区域发展阶段分析、规划预测方法、规划编制工作流程、规划评估方法。
咨询工程师 实务 2025 第一章 现代工程咨询方法,现代工程咨询服务范围:政策咨询、规划咨询、项目咨询、评估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第三章 能源资源环境分析(2025)
能耗与碳排放分析
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
(1)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2)推动生产和消费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3)倒逼企业把握低碳转型发展契机。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更好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能耗双控分析方法与案例
(1)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的影响分析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的影响,可通过m值来分析,计算公式为:m=ip×100/is 其中:m%为项目年能源消费增量占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的比例; ip是项目年能源消费量增量(等价值,吨标准煤); 新建项目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改扩建项目为建成投产后年综合能源消费增量; is是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
(2)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分析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可通过n值来分析,计算公式为:n=[(a+d)/(b+e)-c]×100/c 其中: n%是项目增加值能耗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比例; a是上一个五年规划末年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总量(等价值,吨标准煤); b是上一个五年规划末年项目所在地生产总值(万元); c是上一个五年规划末年项目所在地单位GDP能耗(如未公布此值可按a÷b推导,推导值不作为最终准确值); d是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价值,吨标准煤); e是项目年增加值(万元)。
碳排放双控分析方法与案例2024新增
分析方法
一是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的影响分析,即碳排放总量分析;
二是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分析,即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核算
项目碳排放总量计算的一般公式如下:E总=E燃烧燃料+E工业生产过程+E电和热
燃料燃烧的碳排放量可用下式计算:
其中:NCVi,是第i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吨(GJ/t); 对气体燃料,单位为百万千焦/万立方米(GJ/万Nm3); FCi是第i种化石燃料的净消耗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燃料,单位为万立方米(万Nm3); CCi是第i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百万千焦(tC/GJ);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单位为%。
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的碳排放量可用下式计算
E电和热=D电力×EF电力+D热力×EF热力
其中,D电力和D热力分别为净购入电量和热力量,单位分别为兆瓦时(MWh)和百万千焦(GJ);EF电力和EF热力分别为电力和热力的CO2排放因子,单位分别为吨CO2/兆瓦时(tCO2/MWh)和吨CO2/百万千焦(tCO2/GJ)。
碳排放绩效评价
例子:表中,X%为省级分解到设区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值。如:浙江省分解到H市的目标值为20%,当本项目的碳排放强度低于行业平均值20%以上时,碳排放水平被评为I类。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的影响分析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的影响,可参照能源双控分析,通过α值来分析,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是项目年碳排放增量占所在地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的比例; jp是项目年碳排放增量, js是项目所在地二氧化碳增量控制目标。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分析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可参照能耗双控分析,通过β值来分析,计算公式为:
其中,β%是项目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对所在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例,a是上一年度项目所在地碳排放量,b是上一年度项目所在地生产总值(万元),c是上一年度项目所在地单位GDP碳排放,d是项目年二氧化碳排放量,e是项目年增加值(万元)。
常用的分析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框架 (简答): (1)资源环境要素基础评价;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3)制定差别化的资源环境政策; (4)提出空间开发适宜方向和最终规划方案。
生态足迹法
问题:人类活动负荷已经超过了生态容量能承受的承载力,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方法:大幅度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生态盈亏、赤字 = 0.88 x 生态承载力EC - 生态足迹EF
12%的富余量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足迹EF(h㎡/人) = 人均消费面积A(h㎡/人) x 均衡因子
生态承载力EC(h㎡/人) = 人均生产面积a x 均衡因子 x 产量因子
第一:指标表征单一、过分简化,只衡量了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而没 有考虑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程度; 第二:难以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难以进行动态模拟与预测。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分指标层。
供给需求差量法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从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供给量(P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Pi—Qi)/Qi; 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1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NQ1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CBQ1i—CNQ1i)/CBQ1i,进行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