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
毛概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问题)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4-11-14 12:06:40毛泽东思想 (解决革命和建设问题)
导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2年-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十六大-胡锦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十八大-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2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1
2
3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形成发展
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
中国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转变--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实践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确立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过程
萌芽(1921-1927)到开始形成(1927-1935)
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1935遵义会议-1945党的七大)
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继续发展时期(1945-1956)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
主要内容及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19-1949)
三座大山(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工作方法
独立自主--根本保证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毛泽东功绩第一位,错误第二位
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帝国主义)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最主要)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主要任务:反对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区分事件:1919.5.4五四运动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提出
第一次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完整表述1948《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对象:帝国主义(首要)、封建主义(主要)、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动力:工人(基本)、农民(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领导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应具备的条件(率领同盟者斗争并胜利,给福利及教育)
无产阶级特点及优点:受压迫最深(三层压迫),分布集中,和先进生产方式联系,和农民天然的联系
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旧民族主义革命的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革命前途: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
与世界关系: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与世界关系: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区别:任务、对象、性质
联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趋势
错误倾向:一次革命、二次革命
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道路和基本经验
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道路依据
国情决定,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只有武装斗争
农民占绝大多数
主要敌人在中心城市
道路现实可能性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半封的大国家(根本客观因素)
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客观条件)
全国革命形势持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客观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阶级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无产阶级,地主阶级;中间:农民,城市小资产,民族资产
可能性
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加上爱国情怀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者的联盟
经验:独立自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派团结又斗争
武装斗争
人民军队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形成于古田会议
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意义
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革命经验形成正确的革命理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建立了新中国
对世界鼓舞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
时间:191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
经济:
5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制)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性)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的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基本矛盾
土地改革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土地改革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稳步地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3年6月提出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12月完整表述总路线
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三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改造道路
农业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正确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过渡的办法
三个阶段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
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个阶段
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的方法
三个阶段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定股定息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四部分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标志: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
阶级变化
帝国主义清除中国
官僚资产阶级被消除
地主,富农改造成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社会主义集体劳动
知识界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矛盾变化: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重大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重要思想成果
1956年《论十大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标志意义: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基本方针: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内容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957年2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解决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矛盾在政治上分为
敌我矛盾--对抗性矛盾(专政方法)
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民主方法)
民主方法
政治:团结--批评--团结
经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
《论十大关系》:论述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1956中国八大:提出以农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读到苏联《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的强国
步骤:“两步走”战略(1964周恩来)
第一步:(用15年在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在20世纪内)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1956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主张“两参一改三结合”
邓小平:实行职工代表大会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56党的八大,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
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强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意义和经验教训
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
正确认识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集中制
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决改革和发展问题)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2邓小平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层思考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改革的决定》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地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特贡献
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 基本问题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总结性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 主要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标准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基本路线
1987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生。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制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明确了我们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产生力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要抓住机遇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三步走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10月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下来
第一步:从1981年--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0年
第二步:从1991年--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10年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0年新三步走
10年2000-2009更加宽裕的小康
10年2010-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0年2020-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步走
15年2020-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
15年2035-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和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化文明成果
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
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
形成条件
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江泽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前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形成2007年党的十七大
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太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017十九大和~确立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18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载入宪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主要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56党的八大: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2.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 两个没有变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丰富内涵和深远意蕴(简答题)
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重大意义(简答题)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个意味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
是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世界经济重心加快“自西向东”位移。
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带来广泛深远影响
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实力相对下降,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全球治理越来越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是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
中国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的中流砥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时代,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华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凝心聚力、谋篇布局、攻坚克难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新增
主要内容 2017十九大
八个明确 十九大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明确 十九届六中全会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的最权威、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概括
最重要、最核心
十四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线路图、方法论 行动指南
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理论特质(选择题)
这一思想秉持着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这一思想彰显历史自觉
这一思想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坚持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一思想突出问题导向
这一思想强化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想发扬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简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发展中特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选择题)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选择题)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梦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是党和国家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选择题)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选择题/简答题:3点+补充)
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主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的伟大意义(特点)
奋力实现中国梦(简答题)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熄的艰苦努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7十七大、2012十八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7十九大:我们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简答题)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提前15年(2050-2035)前面三步走
2020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十四五)
2030年远景目标建议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远景目标纲要》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要求(了解)
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
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
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重点)
立足新发展阶段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依据 (简答题)
第一,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
第二,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第三,从现实依据来看,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
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问题,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简答)
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
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格局是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由(简答)
从发展进程看,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已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
从世界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外加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经济低迷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简答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经济的主要任务在于生产,在于供给侧有效畅通,因此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更加强调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新体制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我们的市场优势,以巨大国内市场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形成对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国际竞争的强大竞争力、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
选择题
(1)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2)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3)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概要
(1)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
(2)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3)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概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简答题)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为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推进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供给测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
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来刺激或抑制需求。
供给侧管理
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实现,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三个字。
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选择题)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第五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简答题)
“三去一降一补”:所谓“三去”就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降”指降成本,“一补”指补短板。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概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简答)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选择题)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原则(简答题)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
第三,坚持国绕中心、服务大局
第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第六,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
第七,坚持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第八,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
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简答题)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民主党派)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统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
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如何(简答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要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
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第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第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四,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领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提出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
“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2020年底,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十九届五中全会:5个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且深刻的变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
很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
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
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党的十九大提出: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
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
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
制度和治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制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制和涉外法制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搞素质法制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概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休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概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同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冶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冶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
新时代的建设总要求
第一,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第三,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第四,布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第五,目标是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改等内容
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靠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第六,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保障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要性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
意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①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②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③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④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⑤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
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强国必须强军
二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三是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四是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
五是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六是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
七是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
八是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九是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
十是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
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政治方向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应军队的根本只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实现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必然选择
坚持“一国两制”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国两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要求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必须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必须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
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台湾问题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核心要义
第一,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三,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第五,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第六,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七,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第八,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九,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坚持以外交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十个坚持
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
对新中国外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超越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
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实现文明共存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名创建的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第二,党是政治休系的统领者
第三,党是重大决策的决断者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根本制度成果
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这是由党的领导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必然要求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民主是正确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
一方面,党的重大决策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要有正确的集中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社会主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党的八大: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2.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时期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
2017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 两个没有变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复习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