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教育
小学教育学(第三版),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和沛西·能(英)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评价(基本错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忽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美)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错误):教育不仅仅是模仿,更有创造成分。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者观点)
代表人物:恩格斯
观点
主要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2.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3.教育的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教育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4.教育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变革
评价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
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突出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本质区别——意识性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定义: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功能
1.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
2.对政治的反作用
3.对文化的促进
4.保护环境,控制人口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定义: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进个和形成作用
功能: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以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教育的水平很低(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3.教育没有阶级性
2.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和教师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所享用)
“学在官府”
3.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趋于分化与知识化。
学习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国) 希腊: 五项竞技(斯巴达)三艺(雅典)
3.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不仅有阶级性,还有严格的等级性。
中国唐代的教育 西方的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学校体制趋于完备,教育功能有所扩展。
教育制度有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内容有经、史、子、集(四书五经最闻名)
4.资本主义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3.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5.社会主义教育
(二)以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性
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民主性
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及公平性上。
(三)科学性
体现: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四)革新性
体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目标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一)贯彻“三个面向”(指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题词者:邓小平 题词时间与地点:1983年 北京景山学校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位)
(三)推进素质教育(中心环节)
第三节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中学)——高等教育(大学)三个阶段。
(二)在实施义务教育中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是对身体健康的积级保护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
基础知识
读、写、算、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种思维能力
(三)在思想品德方面
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
重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即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民性
从广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义务性
“强制的”,“必须的” “免费的”
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 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