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课堂教学
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第六章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全面内容整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11-17 20:56:25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概念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织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特点: ①教学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作用)
1、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个性)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系: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当代教学观的变革
从重视教师的教向左数学生的学的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成功是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四)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⑴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存在争议)——把德育放在首位 ⑵《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战国末期 ⑶苏格拉底: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⑷柏拉图: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 ⑸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德和谐教育思想 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提倡因材施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奖励,反对体罚
2、近代教学思想的精华: ⑴梁启超:趣味教学,学生乐知 ⑵蔡元培: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学”能力的培养 ⑶陶行知: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生学”,教学过程/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⑷拓展:柏拉图:——最早提出“寓教学于游戏” 福禄贝尔——最早肯定有戏的教育价值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关注学生: 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⑶教法→学法(以教定学) 关注评价: ⑷认识→发展 ⑸结果→过程 ⑹继承→创新
二、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三、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①让学生经历过程; ②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具有含而不露、显而不僵、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的特点; ③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 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例: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与互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过程本质观是交往说——叶澜)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尊重、民主
4、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民主、平等、合作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1、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专制→民主
3、封闭→开放
4、专家研制→教师开发
5、学科内容→学生经验
6、文本课程→体验课程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念
(一)将课程目标转换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1、指导性——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2、统整性——教学设计要对诸多因素系统安排与组合 3、操作性——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4、预演性——教学设计本身就是设计方案的过程 5、突显性——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 6、易控性——更容易把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7、创造性——基本特点,也是最高表现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基本要素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所有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该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 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4、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泰勒的目标教学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系统分析模式 1、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 2、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 3、学生——教学系统设计——目标:受过教育的人
(二)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 1、代表人物: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
(三)过程模式 1、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
四、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⑴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⑵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⑶确定教学目标分类;⑷列出综合性目标;⑸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行为主体:学生; 3、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识记、手机、整理、会写”等,尽量少用“懂得、了解、理解”等难以观察的动词); 3、情境或条件:如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等; 4、表现水平或标准:如“能完整流程地背诵《蜀道难》全文,”完全无误“”一分钟内完成“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概念: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 2、分类:陈述性知识(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静态的性质) 程序性知识(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性质) 策略性知识(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三)教学时间设计 1、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四)教学措施设计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尽可能广泛的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适用的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的技术特性和经济条件) 3、教学结构的确定
(五)教学评价设计 1、目标参考取向的终结性评价 2、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为了大乘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些类执行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2、操作性;3、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⑴依据叫续写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⑵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⑷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⑸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2、教学策略的运用:(综合性、灵活性) ⑴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⑵要树立整体的观点; ⑶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 ⑷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策略 1、直接教学(指导教学)——程序性的知识与技能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室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适用于教授那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 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讲授式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发现学习——布鲁纳 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 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3、合作学习 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待提交时主导教学的一种策略。 ⑴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组内异质,祖间同质;成员5人为宜。 ⑵合作学习的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过程。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只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尽心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1、程序化教学: 代表人物:斯金纳、普莱西(创始者) 含义: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2、掌握学习:布鲁纳(80%~100%) 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⑴交互性,即人机对话; ⑵及时反馈; ⑶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 ⑷自定步调。
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讲授策略 讲授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讲授的一般程序步骤:1、介绍讲授纲要;2、详述内容;3、综述要点。
(二)对话策略 形式:问答(师生)和讨论(生生) 提问行为: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三)指导策略 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策略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第四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时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沟通与桥梁)
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1、孔子:学——思——习——行 2、思孟学派(子思和孟子):博学之、慎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荀子:闻——见——知——行 4、墨子:亲知——闻知——说知 5、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1、夸美纽斯: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感觉论:模仿——偏差——纠正 2、赫尔巴特:“统觉理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了、联系、系统、方法”四阶段论。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1、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重心,注重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与交往,发货自身的主动性、独创性,通过改组和改造经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行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3、凯洛夫:《教育学》 ⑴ 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 ⑵ 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强调在教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 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缺乏认识,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未予重视,对学生智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还以为认识即思想,把德归结为知,暴露出传统教育忽视和偏向主知主义。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⑴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⑵认识方法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⑶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⑷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⑸认识的教育性(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与发展性(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斯基、赞科夫) 3、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四、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口诀:双间发育)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学生以间接经验为主进行学习;(直接经验为辅)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主;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防止两种倾向(书本主义、经验主义)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实质: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学相长); 3、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防止两种倾向(学生中心:杜威、教师中心:赫尔巴特); 4、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1、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拓展:一、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治理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2、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的知识的量要适当; 3、采用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胳臂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二、贯彻发展性规律时,应防止两种倾向: 1、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法律等;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2、形式教育论——强调人的能力、智力(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赫尔巴特: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倾向 重智育轻德育——有才无德;重德育轻智育——有德无才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叫啥雪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表象); 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形成概念和原理;
第五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8个(口诀:想理直发需巩固财力)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加血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首要原则) 1、含义: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⑴ 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 ⑵ 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⑴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⑵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⑶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⑷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常见的例子:文以载道、教书育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间接性规律)——侧重理论、间接经验 1、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理论与设计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 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2、贯彻要求: ⑴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⑵ 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⑷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⑸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常见例子: ⑴乌申斯基——“空间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直观性原则——侧重直接经验 1、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2、贯彻要求: ⑴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①直观类型: a. 实物直观(标本实验) b. 模象直观(图片、幻灯片) c. 言语直观(比喻、打比方) ⑵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⑶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3、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4、常见例子: 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 ⑵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⑶ 要让孩子多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夸美纽斯
(四)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连续的基础上逐步提升 1、含义: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发展性规律 2、贯彻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系统性原则; (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系统性原则; (3)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系统性原则; (4)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3、常见例子: (1)学不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2)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盈科而后进——孟子 (5)欲速则不达。
(五)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2、贯彻要求: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国;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3、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常见例子: (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 (2)复习是学习之母——乌申斯基 (3)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够达到彻底的境地——夸美纽斯
(六)启发性原则——双边性规律 1、含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遅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 (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补补深入; (3)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5)发扬教学民主。 3、代表人物:孔子、苏格拉底、《学记》、第斯多惠 4、常见例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2)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5)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叫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5、拓展: 赫尔巴特:明了、联系、系统、方法 席勒(赫尔巴特的学生):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 赖因(赫尔巴特的学生):预备、提示、总结、应用
(七)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发展性规律 1、含义: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扬长避短。 2、贯彻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择。3、代表人物:孔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4、常见例子: (1)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4)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八)量力性原则——发展性规律 1、含义:也称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3、代表人物:墨子 4、常见例子: (1)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墨子 (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3)高难度、高速度——赞科夫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三级考点)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三级考点) 1、注入式: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启发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区别:是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13种(一级考点)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口
(1)讲授法——应用范围最广泛和最普遍的方法,也是中小学各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像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表现形式:①讲读;②讲述(描绘、介绍、叙述);③讲解(解释、论证);④讲演/讲座(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者轮廓。 优点:①效率高;②成本低;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系统性;⑤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①不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以培养学生的桌洞探究意识和能力;②缺少联系;③不利于因材施教;④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讲授法经久不衰的原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谈话法(问答法)——西方最早是(苏格拉底)——教师问,学生答 概念: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只是恒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要求:①做好计划;②善问;③启发诱导;④归纳总结。 特点:面向全体学生
(3)讨论法(高年级用得较多)——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概念: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①明确题目和要求;②提供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③归纳总结。 表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读书指导法 要求:①明确目的;②教会学生实用工具书(各抒己见);③阅读方法(精度和泛读);④多种方式指导;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眼
(1)演示法——教师做,学生看(侧重学生看) 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张教学方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参观法——现场教学 概念:参观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擦、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前:准备性参观;中:并行性参观;后: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手
(1)练习法——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作业) 概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优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②练习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及基本技能的提高;③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联系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④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⑤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实验法——学生做,教师指导(侧重学生做) 概念: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特点:常用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要求:要求严格
(3)实习作业法——个人 概念: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 例子: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
(4)实践活动法——集体 概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脑
(1)发现法——布鲁纳 概念:发现法又称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心
(1)欣赏教学法 概念:在教学过程总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 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依据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师拿课程教学生重难点)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的社会结合方式。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古代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形式: 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3、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⑴ 萌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⑵ 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⑶ 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赫尔巴特的教学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⑷推动发展:贝尔、兰喀斯特——二人创造了导生制(暂时解决了师资不足的情况); ⑸ 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凯洛夫; ⑹ 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⑺ 班级授课制的大面积推广推广:1904年,癸卯学制。
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班”、“课”(单一课、综合课)、“时”(固定时间)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三)辅助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
1、个别教学——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因材施教)
2、现场教学
(四)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复式教学概念: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 ⑴ 概念:按年龄编班或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 ⑵ 类型: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①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按能力/成绩(一次) ②内部分组:先按年龄编班,再按能力/成绩(两次) ③能力分组:学习内容一样+修业年限不一样 ④作业分组:学习内容不一样+修业年限一样 ⑶优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⑷缺点:组内同质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或自暴自弃 ⑸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制定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2、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 ⑴ 概念:为解决班级授课制无法适应个别差异问题而实施的,老师不再讲授,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学习完成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实行学分制。 ⑵ 地位: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 ⑶ 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⑷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教师要求较高。 ⑸ 措施: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废除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分制(教师制定内容,学生完成);学习进度表;“公约”。 ⑹ 原则:自由+合作+时间。 ⑺ 实践:教育重组方案:协调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
3、文纳特卡制——华虚朋 ⑴ 课程:将课程一分为二 ①学科个别教学: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②团体活动:通过音乐、艺术、运动、机会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活动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4、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 ⑴ 特点: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相结合
5、翻转课堂 ⑴ 特点:先学后教 课前:学生 学习视频 课堂:师生 作业答疑、写作探究和互动交流 先学后教的模式,是自主性、互动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6、设计教学法——杜威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
7、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里——采用班级为基础 教师先把教学内容交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对于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口诀:背上作课学)
(一)备课(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前提 1.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2.要求: ⑴ 备好三方面工作:备教材(懂、透、化:教师的思想和教材的思想和唯一)包括课程标准、备 学生(强调生成、非预设)、备教法; ⑵ 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中心环节 1.意义: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类型: ①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科 ②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③根据使用的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结构:(口诀:组复讲巩作) ①组织教学(贯穿始终)、②检查复习(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③讲授新教材(中心环节)、④巩固新教材(必要环节)、布置课外作业 4.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口诀:揭发主板一内幕)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准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三)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1.意义: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 2.形式: ⑴ 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 ⑵ 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 ⑶ 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察 ⑷ 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 3.要求: ⑴ 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⑵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⑶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⑷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⑸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⑹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⑺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⑻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⑼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四)课外辅导——必要补充 1.意义: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常用的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 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 考试:期中、期末、毕业,口试、笔试
补充对比: 1.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 2.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5.课的结构的中心环节:讲授新教材
第七节 课堂教学技能P153-156
一、导入技能
二、提问技能
三、板书技能
四、说课的技能
第八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诊断教学问题
(二)提供反馈信息
教师:发现薄弱环节并修正调整、改进教学工作
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肯定的评价);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否定的评价
(三)调控教学方向
(四)检验教学成果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二)发展性原则: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指导性原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计划性原则
四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标准
(三)评价的主体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外部评价: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四)评价的方法 定性评价:等级、评语 定量评价:
第九节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