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舞蹈发展思维导图
包含第一节 传统舞蹈与戏曲的融合、第二节 西方舞蹈的传入、第三节 20世纪初舞蹈教育的启蒙、第四节20世纪早期歌舞团的出现、第五节 吴晓邦点燃新舞蹈艺术的火种、第六节 戴爱莲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等。
编辑于2024-11-21 17:34:42中国舞蹈发展思维导图
第一节 传统舞蹈与戏曲的融合
演变历程
1.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传统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和农业生活,其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和发展。 戏曲艺术的起源则相对较晚,它在中国古代歌舞、滑稽戏等基础上,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逐渐形成了以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2. 融合发展阶段: 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成熟,传统舞蹈逐渐被吸收并融合到戏曲中,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元时期,由于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原本华丽的传统歌舞形态逐渐衰退,而戏曲以其综合性和叙事性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底层百姓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
3.成熟与多样化: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戏曲舞蹈也相应地趋于完备和多样化,形成了多种程式套路和完整的审美体系。 近代以来,戏曲舞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主要特点
1. 综合性: 戏曲舞蹈是歌、舞及剧的有效融合,其动作大部分都是程式化的,将原本形体化的线条赋予了美的元素及意义。
2. 叙事性: 戏曲舞蹈不仅具有抒情功能,还承担着叙事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任务。通过舞蹈动作的组织和编排,演员能够生动地展现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
3. 程式化: 凡艺术皆有程式,戏曲舞蹈也不例外。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式体系,包括身段、步法、手势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4. 民族性: 戏曲舞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其动势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
影响
1. 对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舞蹈有效地保存了古代舞蹈的传统和精髓,使得传统舞蹈在新的表演形式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同时,戏曲舞蹈也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创新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表演习惯。 2. 对中国舞蹈艺术的推动: 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还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3. 对世界舞蹈文化的贡献: 戏曲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世界舞蹈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它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节 西方舞蹈的传入
历史背景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民的反抗运动交织在一起,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也开始自觉吐故纳新,寻求外来的新鲜养分以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
传入过程 留洋学生与出使官员的记录:大批留洋学生和出使各国的官员在他们的出版物中记录下了在异域所见到的各种舞蹈形式,这些记录为西方舞蹈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方舞蹈团体的演出:西方舞蹈团体到中国演出的趋势持续上升,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西方舞蹈的魅力,还激发了中国观众对西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外国电影的传播:西方舞蹈还以外国电影为媒介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使得西方舞蹈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舞蹈学校的建立:一些旅华外侨和中国留洋归国人员开办了一些舞蹈学校,这些学校不仅传授西方舞蹈技巧,还培养了一批批中国自己的舞蹈人才。
- [ ]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舞蹈文化的近代转型:西方舞蹈的传入打破了中国传统舞蹈一枝独秀的局面,推动了中国舞蹈文化的近代转型。各种西方舞蹈艺术的大批涌入,为中国舞蹈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西方舞蹈的传入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还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舞蹈,拓宽了艺术视野。 激发了中国舞蹈家的创作灵感:西方舞蹈的传入对中国舞蹈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开始尝试将西方舞蹈元素融入中国传统舞蹈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舞蹈艺术。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还为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第三节 20世纪初舞蹈教育的启蒙
具体表现: 舞蹈教育被正式纳入学校体系,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新式学堂如上海爱国女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等开设了舞蹈课程。 舞蹈内容多样化,包括艺术性很强的芭蕾舞和各国民间舞,舞蹈名字往往取的形象而有趣,如《小放牛》、《娃娃舞》等。中小学里流行的教育舞蹈与歌曲相结合,边唱边跳。 出现了大量舞蹈教育书籍,如190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舞蹈游戏》一书,主要介绍欧美国家流行的交际舞。
重要人物: 裕容龄: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中国舞蹈学界公认的近代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她在日本和法国学习传统舞蹈和现代舞,并将所学舞蹈在国内进行表演,成为中国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 戴爱莲: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之一。她融合现代舞和古典芭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作品,如《游击队的故事》、《瑶人之鼓》等。同时,她还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为民族舞蹈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 推动了中国舞蹈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舞蹈教育的地位。 促进了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为中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20世纪早期歌舞团的出现
涌现的歌舞团: 这一时期,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中国歌舞剧社、中华音乐剧团、新疆青年歌舞访问团、梅花歌舞团等相继出现,它们各具特色,如中华歌舞团以学校歌舞为主,明月歌舞团以情爱歌舞为主等。
表演内容与目的: 这些歌舞团基本以西方歌舞为主,旨在追求商业利润,同时也不乏抵抗腐朽没落文化的新舞蹈艺术作品。
历史意义: 这些歌舞团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为中国歌舞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推动文化创新、传承民族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节 吴晓邦点燃新舞蹈艺术的火种
留学日本,学习舞蹈: 1929年至1936年间,吴晓邦三次赴日本学习,向舞蹈家高田雅夫夫妇与江口隆哉夫妇学习,并研究了现代舞舞蹈家I.邓肯和M.维格曼等人的舞蹈理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开始了他的舞蹈艺术创作活动。
创办学校与研究所: 1932年,吴晓邦在上海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这是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第一所教授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学校。1935年,他建立了晓邦舞蹈研究所,这也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舞蹈研究机构。同年,他还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
创作新舞蹈作品: 吴晓邦的代表作品如《傀儡》、《送葬》等,以模拟和象征的手法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现实,标志着他同新舞蹈艺术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势力的宣战。他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发生了变化,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等舞蹈,抒发了抗战激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推动舞蹈教育与发展: 吴晓邦主张舞蹈应当表现社会生活,他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是中国有影响的舞蹈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江西等地举办舞蹈讲习会,就舞蹈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同时,他还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等专著,为中国舞蹈艺术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第六节 戴爱莲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
深入边疆采风: 戴爱莲不顾生命危险,深入边疆地区,向瑶族、彝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学习舞蹈,用拉班舞谱记录了大量原生态的民族舞蹈素材。
民族舞蹈: 她根据采风所得,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瑶人之鼓》、《春游》、《甘孜古舞》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还推动了民族舞蹈的普及和发展。
整理与传播: 戴爱莲还致力于整理和传播中国民族舞蹈,她先后整理了《西藏舞》、《狮子舞》、《红绸舞》等民间舞蹈,并将其推广到港、台地区及英、美等国,向全世界传播弘扬中国民间艺术。
舞蹈教育: 她坚持舞蹈创作与舞蹈教育同步进行,将自己学习到的舞蹈教学体系、现代舞技巧、现代舞理论等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为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