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原理思维导图,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学习过程以及考试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非常详尽并且简明扼要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值得收藏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
含义
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人的教育活动
具体个人
人类社会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学习教育(特殊)
产生发展
前学科阶段(先秦、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
教育经验
教育思想
前科学阶段(17世纪—18世纪末)
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
科学化阶段(19世纪)
赫尔巴特1860年《普通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20世纪)
苏联
凯洛夫《教育学》
中国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教育
产生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发展
原始社会
平等教育机会
为生产劳动服务
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方法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官学私学并行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现代社会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开放、共享、协作相契合
基本内涵
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引导或启发
广义
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特指学校教育,是指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社会活动
基本要素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中介(又称教育影响)
主要形态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政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人口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文化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科技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的政治功能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的人口功能
调控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
文化选择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
内涵
面向个体的人
特征
顺序性
阶段性
差异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
功能
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
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个人本位论
卢梭、斐斯泰洛齐、福禄培尔
社会本位论
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泰纳
对立表现
基点不同
目的指向不同
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
统一表现
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教育目的
对培养人的期待和要求
层次结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社会基础
社会交往范围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制度
社会文化传统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
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因材施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长善救失、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
智育
培育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内容
语言课程、社会课程、数学课程、科学课程
体育
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
美育
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
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劳动教育
通过劳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养成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双轨制
欧洲(西欧)
资产阶级
劳动人民子女
分支制
中国、苏联
义务教育阶段
大学
职业
单轨制
美国
小学→中学→大学
课程
概念
目标或计划
学科
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教学
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理论
传统教学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现代教学论
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直观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启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伦理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
激励
评价
聚合
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师与学生
教师
特点
价值性、伦理性、复杂性、教育性、创造性
学生
观念
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
学生应当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
教育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教育科学研究
常用研究方法
文献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
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