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地理》第五篇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国人地关系研究概述、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地域结构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中国中西部的区域过程)。
大学中国地理 中国人的关系地域研究,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国人地关系研究概述、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地域结构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第五篇: 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国人地关系
研究概述
人体关系与人地关系系
人体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发展四个阶段
原始共生阶段
人类顺应并有效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阶段
向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推进阶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际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
人地地域系统具有不稳定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状态的结构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与优化调控人际关系为目标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为途径
PR巨D问题与PRED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地理环境与地理生态变化
资源地理的变化
经济地理的变化
社会地理和政治地理的变化
中国人地关系系统的严峻态势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中国的土地资源结构与分布特征
结构特征
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起伏巨大,土地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人均含有量少
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
分布特征
不平衡
中国的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森林资源危机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
河流水体污染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
近岸海域水污染
大气污染
酸雨
其他类型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及危险物污染
噪声污染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降低碳排放的巨大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
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多样性挑战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题
把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统一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
投资绿色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依靠绿色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地域结构
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地带的划分
“沿海与内地”的区域格局
“三线格局”
“东、中、西三大地带格局”
“四大板块”格局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改革开放初到21世纪初
“十一五”计划时期至今
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自然地理因素
区位因素
历史因素
东部地区在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处于前列
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一直主导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重点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并没能缩小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后,向东部倾斜战略进一步扩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
经济因素
市场体制
产业结构
单向溢出效应
经济全球化
文化因素
缩小东西部差异的对策
加大国家政策协调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行市场体制创新
加强东西部合作力度
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末南北区域发展的差异
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弱北强演变为南强北弱
发展速度南快北慢
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特征
2000年至今的南北差异
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
GDP增长速度趋同
城市化水平
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比较
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异的原因分析
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区位和开放政策差异
经济结构的影响
投入要素分析
进出口要素的影响
中国的城乡结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稳步提升阶段:1949~1957
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
城市化的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表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
自然原因
历史原因
政策原因
中国中西部的区域过程
区域分工
改革开放前的东西部区域分工
高度垂直型区域分工结构
单一纵向区际产业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的东西部区域分工
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协同关系发展,三大地带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程度不断加强
基于规模经济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分散化平行发展
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外商投资对中国东西部区域分工
西部分工与未来西部发展
西部地区具备靠科技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西部地区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和科研队伍
西部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条件
资本及人力要素的传递
东西部资本的区域传递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距离因素、文化因素
东西部人力资源的区域传递
途径
政府推广
私人关系
投资平台建设
技术转移中心中介
东西部技术资源的区域传递
流域过程
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生态分工
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流域过程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
加强西部生态建设的投资,保护长江源及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
加大政策投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推动和加速作用
长江流域的发展与过程
长江流域生态的经济地位
长江流域是我国战略水源地及贯穿东西的“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中枢
长江流域是我国技术创新中心
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
自我发展建设时期:1979~1989
重点建设时期:1990~1999
由点到面拓展时期:2000~2013
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期:2014年以来
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形势
顺应信息革命科技浪潮,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深化市场空间多元化转型,降低大国博弈风险
加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破解东中西发展不平衡问题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需求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的发展与治理
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地位
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
是我国主要粮食和能源基地
是中国大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主战场
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域
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起点和腹地
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问题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水沙关系不协调将长期存在
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危险
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发展问题
黄河流域在全国经济地位下降,内部发展不平衡
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和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重大战略意义
打造我国重要生态屏障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对策
体现流域发展整体思想,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地和谐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推动流域协调发展
优化乡村土地关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