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概论第20章:中国的新闻改革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十章的内容,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的新闻改革历程、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建设历程。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的新闻改革
百年党史的四次新闻改革
党报与党组织关系:1942 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与党性原则的确立
改革目的:转变相对独立性,强化一元化领导 改革核心:解决党报与党组织的关系问题 改革成果:使报纸从形式、内容到体制,完全成为党组织的喉舌。 开始标志: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致读者》 操作模式:以组织喉舌为性质,以党一元化领导为体制,以“四性一统”(党性、群众性、战斗性、指导性,统一在党性下)为理论框架的延安范式/党报模式。 核心思想:党性原则——保持党组织对媒体的领导权,巩固党报作为党组织喉舌的地位,为此党管媒体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党报与公众的关系:《人民日报》1956 年改版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
1956年改版
改革标志:1956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 报纸定位:报纸是人民的公共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实践表现: (1)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 (2)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 (3)改进文风、提倡文字应“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以“短”作为改版的首要操作策略。 理论支持:报纸的“社会需要论”与“读者需要论”(两论)和“报纸既有阶级性也有商品性”(两性) 改革结果:因被认定为“否定报纸的党性和阶级性”而被全盘推翻
20 世纪 80 年代新闻改革的三个阶段
时间:1979-1982 年 观点:“报纸是级争工具”论被摒弃,新闻真实性、“短快新”文风被提倡
时间:1983-1986 年,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发展;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 观点:不同媒体有不同功能定位,但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 结果:媒体功能走向多元,实践中的面貌愈加多样:
时间:1987-1989 年上半年 观点: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结果:使得党的新闻业在恢复 1956 年传统的基础上,新闻属性逐步强化
传媒与市场的关系:传媒大众化道路到双重属性确立
历史背景:1993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规定》,正式将报刊列入第三产业,表明新闻传媒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 形成共识:传媒的“双重属性”之说,新闻事业=强烈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具有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媒体与技术的关系:互联网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
历史背景: (1)互联网普及→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 (2)依靠市场化力量崛起的商业互联网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主导地位。 ●在传媒业资本构成上,传媒经济的混合所有制已经成型,民营资本在网络媒体领域不断开疆拓土; ●在传播格局上,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互联网媒体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传统媒体的信息到达率和广告收人持续下滑,人员流失,生存状况恶化; ●在新闻生产和传播形态上,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的分散化信息生产模式
5G 时代: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1. 智能化与场景化:支配内容生产的两大逻辑
智能化
自2015年起,智能写稿机器人开始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最大的贡献在于节省人力成本,通过新闻生产的数据业务化提升效率。
场景化
场景化则是 5G 时代传媒业的另一个内容变革。以大数据和泛在网络为基础,人会变成媒介的延伸,不再有“媒介内”与“媒介外”,而是虚拟和现实的合体,即所谓“沉浸时代”。在“沉浸时代”中,人们与新闻的接触方式不再局限于肉眼观看,会更加关注亲身(或化身) 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全息化、直播态的新闻产品将成为主流。
2.生态性平台:做强做大的关键
以中央权威媒体+部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部级媒体,发挥平台优势和资金优势, 对 2G、3G时代发展势头良好的网站等进行联合重组,目标是尽可能汇聚中间阶层这一网络主力军。
以地方广电为基础的县级融媒体加快垂直整合。单兵扩散:主要以当地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由地方宣传部门推动对当地所有的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并探索政务、便民服务与媒体的融合,典型案例就是长兴融 媒体建设模式。云端共联:是指将区县资源融人高层级媒体的“融媒体云”,如浙报集团“浙江媒体云”、江西日报社“赣鄱云”、湖南日报社的“新湖南云”等。
党媒与民营媒体的头部力量通过平台嵌套的方式互相弥补短板,实现双赢。对党媒来说,可以凝聚中间阶层和本地用户,提升社会沟通能力和效果;对民营媒体来说,可以提升品牌,扩大影响力。
学科建设:从“小新闻”到“大传播”
●“小新闻” 是指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和媒体内部业务为主的新闻学教学与研究。
●“大传播” 是指新闻学研究突破“小新闻”框架,突破以受众为重点,效果为目的的大众传播学领域;而是以互动,沟通为重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
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
以混合所有制为标志的传媒新体制基本成形
●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形成,新媒体成为主导,传统媒体全线收缩
●“制播分离”新模式出现,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
●多生产主体、多媒介渠道、融合新闻重塑新闻生产和传播生态
相关的具体行动:媒介融合战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舆论四力和四全媒体、四级媒体融合的提出
媒介融合题目也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来回答
和第六章有部分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