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教基全书思维导图
教师资格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课程
中学教学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导
1.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概述
①无心理疾病②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 症状分类
1. 焦虑症
I. 紧张不安
中学生常见的考试焦虑
II. 治疗
①肌肉放松
深呼吸等
②系统脱敏
一步一步拜托焦虑心理
③认知矫正
劝自己没什么大不了
2. 强迫症
反复想
反复做
3. 抑郁症
1. 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消极、颓废、失眠
2. 治疗
①鼓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②认知行为疗法
4. 恐怖症
1. 非理性惧怕
(单纯、广场、社交)恐怖症
2. 治疗
①情景治疗,②认知疗法
5. 网络成瘾
1. 过度,不当的使用网络
2. 治疗
①强化干预法②厌恶干预法
③转移注意力法
④替代、延迟满足法
⑤团体辅导法
2. 挫折
概念
个体的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阻碍
应对挫折的方法
1. 升华
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社会不认同的欲望或攻击性冲动转换为社会能接受的目标或活动
2. 补偿
扬长避短
学习成绩不好,但体育好
3. 文饰( 合理化)
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推诿
4. 投射
自己是什么人认为别人也是什么人
5. 退行
做一些幼稚行为
6. 幽默
用凉性刺激,化解困难或尴尬
7. 宣泄
创设情境发泄
8. 认同
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
3.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心理辅导的目标
低级目标
学会调试
高级目标
需求发展
心理辅导的途径
1.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3. 小组辅导
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5. 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
6.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活动二辅导三课程
一级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 强化法
给夸奖
2. 惩罚法
给厌恶,撤愉快
3. 消退法
不理睬
4. 系统脱敏法
①建立焦虑等级、②逐步消除焦虑
5. 来访者中心法
以人为本,作为倾听者
6. 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改善认知疗法/Abc理论
用积极合理信念代替非合理信念
心理辅导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6. 整体性发展原则
二级
中学德育
1.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1. 品德概述
1. 品德的实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2. 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受社会与个体两方面制约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制约
2.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 依从
从众、服从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2. 认同
试图与榜样一致,实质上对榜样的模仿
3. 内化
构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自觉性
3. 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
1. 道德认识(核心
2. 道德情感(内部动力)
1. 直觉的道德情感
(自己)身临其境
2. 形象的道德情感
(别人)榜样的行为
3. 伦理的道德情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3. 道德意志(精神力量)
遇到困难克服困难
4. 道德行为(重要标志)
知情意行一般情况知为开端行为终结但具有多端性
4. 影响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
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对事物前后认识是冲突的
2. 态度定势
根据已有经验
3. 道德认识
5. 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办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榜样
3. 利用同伴约定
群体成员共同制定规则
4. 价值辨析
5.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 角色扮演
7. 小组道德讨论
说好约架罚演猪
2.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
1. 研究方法(皮偶)
对偶故事法【他律-自律,10岁】
2. 四阶段
1. 前道德阶段
无道德
2~5岁
2.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绝对服从权威,重行为结果
5~8岁
3.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绝对平等,重行为动机/原因
9~11岁
10岁分水岭
4. 公正阶段
公正、真正平等(考虑具体情况)
11岁以后
科尔伯格
1. 研究方法(科难)
道德两难故事法
2. 三水平
1.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符合自己利益
2.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
寻求别人赞赏和认可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刻板遵守法律(规则),法律不可变
3.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多数人同意可改变
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3. 中学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的概念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把学生培养成公民)
2. 德育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1. 教育者
主体
2. 受教育者
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3. 德育内容
4. 德育方法
3. 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要注意多端性
2. 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基础和源泉
3. 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 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1. 中学德育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理想性、方向性
2. 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1. 讲明道理
2. 因势利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
3. 以表扬奖励为主
3. 知行统一原则
理论+实践、言行一致
4.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慈相济原则)
尊重相信、依赖+严格要求学生
1. 尊重学生的态度
2. 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3. 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5.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既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纪律约束
6. 因材施教原则
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
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1. 一分为二,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
2. 将消极准换为积极因素
3.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8.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家庭+社会+家庭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9.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向导至尊正因机制
2.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 中学德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谈话
事实说服:参观
2. 实际锻炼法
练习、组织活动
3. 情感陶冶法
潜移默化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墙说话),艺术陶冶(电影)
4. 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
5. 榜样示范法
向....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 道德修养法
自我学习,自我反省
座右铭、学习、反思
说实情评示道
2. 德育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基本途径
2. 班主任工作
既重要又特殊的德育途径
3.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4. 社会实践活动
5. 课外校外活动
6. 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一教二班三活
一级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