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认识论
整理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整理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二章 认识论
实践-认知-实践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 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科学实践观
本质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发展(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 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在认知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目的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认知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
唯理论: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两个阶段
感性认知: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 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知: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辩证统一
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限发展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实践活动
真理
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
绝对性相对性: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人类认识永远处在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转化和发展中
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实践标准确定性:即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无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价值
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的形成依赖主体存在
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主体创造,使客体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多维性
价值评价: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