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导论
这是一个关于哲学导论的思维导图,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体现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编辑于2025-01-05 03:11:26导论
哲学
含义: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通过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内容: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内容极为丰富,是包含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的认识。 这些认识是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与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的世界观之区别:水100摄氏度会变成气体到0摄氏度变成固体是生活常识。从中引出的质量互变规律以及防微杜渐的道理才是哲学。
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的活动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关系: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功能。
1.世界观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而人生观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在世界观的规范和引导下塑造出来的。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2.世界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人对自身的理解即人生观,这也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世界观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3.人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存在,更主要还是社会意义上的历史存在,在人生观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人生观,激发求知欲,拓宽生活视野,启迪理论思维,催化生命体验,升华人生境界,引导人生理想追求,使人掌握该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形成健全的人格。哲学总是关注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凝结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层把握与理解,并因而构成人生的最高支撑点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体现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1.哲学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没认识任何事物的方法,都是在总的认识方式的规范和引导下进行的。哲学关于世界总的途径构成人的认识方式。
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人的全部活动始终包含着价值追求,受一定的价值观引导,价值评价就是人对各种事物的价值所做的判断,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体现了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人类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活动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范畴和根本准则,引导人们深刻的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力求和规律又和目的的改造世界
一定的哲学只是特定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从属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
1.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水平的不同,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 2.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使他们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也有所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 3.不同阶级有不同世界观,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
原因:哲学的二重性
1.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哲学在形式上是抽象的,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运动。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
2.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在形式上是抽象的,但哲学的问题却是现实的。哲学家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提出特定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表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知内容而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们在总结实践经验后,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具体科学。
从知识形态来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关系
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和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科研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区别:科学以世界本身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而哲学不同于科学,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反思对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智慧。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原因: 人作为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主体,即是世界中的自然存在物,又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 因此,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时:1.他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2.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某种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立足以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塑造外部事物,把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
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探究世界的本质和基础,这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问题。本体论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即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这属于认识论的问题。作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联系(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方面,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方面,这意味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1.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
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马克思通过揭示实践作为“感性世界”“感性活动”, 彻底结束了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本体论的虚幻性、超验性本质, 从而将西方近代哲学视域中思维主体对抽象本体论的追溯转化为了“现实的人”及其对感性世界的存在论理解。
背景:为追问世界万物的本原,古典哲学始终将本体论视为哲学的第一要务。 但是伴随哲学的发展,本体论的追问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如何把握“本体”,如何确保所把握的“本体”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有效性等哲学认识论问题。 当认识论无法充分给予“本体”追问以支撑时,超验的形而上学体系作为更有力的依据而被构建起来。
在康德那里,“先验的自我意识”彻底成了超越知性之上而确保先天综合判断(即科学的本体论追问)得以可能的形而上学依据。
1.马克思实践哲学将实践理解为“感性世界”“感性活动”,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中抽象的“理念”“绝对自我” “绝对精神” 等作为本体论预设的抽象性和虚幻性。且实践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基础,是历史性的而非抽象性本体。
2.抽象的“本体”先前所依赖的超验性形而上学建制不攻自破。 先前在超验的神话世界、信仰、“绝对精神”中才能把握到的“本体” 现在已经融入了实践之中,只有在“感性世界” “感性活动”中才能领会。
笛卡尔将“我在”视为人的质在方式、将“我思”视为质在的前提。这意味着,意识脱离了意识的存在基础,成了自在自为的存在,意识成了自因,一切活动发生在意识之中。 而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思考,实则是对我思前提的主体条件的先验论追溯,将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 黑格尔以“绝对知识”的形式,赋予了“我思”前提以超越主观形式规定的客观内涵。 “我思” 跃迁成为“绝对我思”,认识过程变成了“绝对我思”在自我延展中认识自身的活动。
3.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实践”出发,彻底瓦解一切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批判性地揭示出传统认识论的“自明前提”的存在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将“实践”视为“感性世界”、视为一种“感性活动”,从而确立了与“我思”完全不同的建制,即实践。 这种不同表现在,实践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本身内在于感性的现实世界之中。 与“纯粹的活动”创造对象相异,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它必须以在它的本质规定中包含对象性的东西为前提,它的产物仅能证实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认识过程 (客观唯心主义)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现象发现本质。但二者并不存在孰先孰后。如果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认为必须从现象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去把握和说明现象,就是把这种认识中的本质与现象以逻辑的形式对立起来,就会把本质看成是独立于现象之外,并决定事物存在的某种本原的东西。
认识活动的特征 (主观唯心主义)
在社会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所以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一旦夸大了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意识、激情、意志的作用,就会形成主观唯心主义。
2.本体论不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离开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马克思认为认识的形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是对实践的领会。认识是实践的观念化表现,这就意味着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在观念上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现实中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的全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所以成为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哲学世界观理论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的特点,使用的普遍范畴和概念,往往造成哲学,只是在精神王国中驰骋的假象。但实际上,从哲学体系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看,哲学是现实的,是在时代要求明显的或隐蔽的推动下的一种追求,是以哲学的方式来解答时代向人们提出的问题。
人类历史从封建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意味着自然联系占优势的时代转向社会因素占优势的时代,从自然经济时代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从人的依赖性时代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人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立)。
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相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言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实现的是人民主权的平等享有,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支柱-私有制。消除人对人依附关系的同时,强化了人对物的依附,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所实现的有产者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真正的实质上的平等。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2.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认识到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实践的改造,始终要求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深刻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前进方向,而且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它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本身。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无产阶级,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从自发的阶级转变为自觉的阶级,认识到并承担起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二者一旦结合,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者,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把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运用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地位和意义,展开的批判
对旧哲学的批判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马克思并不否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的意义。相反,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都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并声明自己是唯物主义者。
2.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从而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即当做实践来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
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马克思肯定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无否认,唯心主义发展人的能动方面的意义。
2.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因为他不知道现实的实践活动。因为唯心主义只看到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都是具有意识、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
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互换其活动。 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形式存在,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科学的实践观坚持自然界的先在性,认为自然界作为先于人类的存在,无疑对人及其活动具有优先地位,并在事实上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然而,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态无法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的改变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态,所以日益成为文化的自然。因此,人类实践活动是现存感情世界的基础。
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与社会一体化构成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即感性世界。人类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人类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基本关系。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所构成的矛盾运动,它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活动的创造过程,现实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正是在实践活动中被揭示出来并加以确证的。
辩证性:人类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即改变自然界的原生态。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改变了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主体是有能动性的,但能动的主体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只有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现实主体的现实活动,使能动的创造性原则得到唯物主义改造,使辩证法融入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中。
通过对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同时也就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们为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存生活,为此必须进行物质实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人们在互换其活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使是社会生产力本质上也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根本上说,社会就是在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唯物史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
1.在自然观中,实践确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确认实践是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
2.在历史观中,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认为全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历史无非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
3.在辩证法中,实践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同时,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之为基础的。
4.在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在价值论中,实践是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