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游戏理论流派
这是一个关于游戏理论流派的思维导图,包含经典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游戏理论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物
席勒(德国)
斯宾塞(英国)
主要观点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
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精力相对多,就有较多的游戏。
娱乐论
拉扎鲁斯(德国)
游戏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复验论
霍尔(美国)
影响
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影响,他把进化论思想引进人类心理的领域,提出了“复演论”
生物基础
19世纪新兴的胚胎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是动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过程的复演。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不同年龄儿童复演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
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活动做准备。
生活预备说
格罗斯(德国)
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为成熟做的预备性练习。
儿童生来就具有某些本能,但这些本能不够完善;而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习, 使本能生活更加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
评析
贡献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游戏作出解释。
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在游戏的分类、游戏的发展阶段、游戏的特征描述等方面影响深远。
局限性
研究范围限制多,只能对一部分游戏行为作出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和小动物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了儿童的社会性。
只是从生物学角度解决了部分问题,并未真正揭示游戏的本质。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弗洛伊德(奠定基调)
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游戏的动机“唯乐原则”
珍惜童年的游戏期
埃里克森(从积极方面继承和发展)
三个阶段
自我宇宙阶段
微观阶段
宏观阶段
游戏帮助儿童人格阶段的发展
信任对不信任(0~1.5)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1.5~3)
主动对内疚(3~6)
佩勒(从积极方面继承和发展)
扮演的角色类型
热爱和敬佩的人:满足快快长大成人的愿望。
恐惧和害怕的人和事物:帮助征服恐惧、主宰环境的愿望。
低于身份或不符合身份的角色:在安全的范围内既满足望又克服焦虑。
四个阶段
身体方面的焦虑,玩弄身体的游戏。
害怕失去母亲的焦虑,亲子游戏。
无法与成人匹配的无能,角色游戏。
与伙伴游戏而获得独立,规则游戏。
门宁格
生物学弗洛伊德: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游戏具有宣泄敌意和报复冲动的功能。
游戏最重要的价值: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经济学游戏是发泄人身上天生的攻击性驱力的合法途径。
儿童玩攻击性或侵犯性的游戏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
相关研究: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游戏动机的深入研究。
强调游戏对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价值。
重视想象性游戏对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中的作用。
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缺乏代表性。
强调个体的生物性,过分强调“性”的作用,忽略社会性。
认知发展学派理论
皮亚杰
研究背景
研究思维发展时,关注儿童的游戏。
儿童游戏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出 现相应的发展阶段。
游戏的实质
同化大于顺应
游戏行为
同化小于顺应
模仿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练习性游戏
前运算阶段
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游戏
主张游戏是智力发展的派生,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
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发展的单向作用,否认游戏对智力的促进作用。
强调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忽视与人的作用和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理论
维果斯基
儿童游戏的起源。
游戏的发展价值。
游戏促进思维发展。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列昂节夫
游戏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特点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艾利康宁
儿童角色游戏价值
角色游戏主题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对游戏的发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停滞不前。
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培养儿童参加未来劳动活动。
研究成果应用于游戏实际活动,以游戏组织一日活动,构成有机整体的活动。
游戏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可直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局限
过于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
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与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