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汉语言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包含部分例字。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2-11 20:55:43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历史发展分为四期
第一期,上古汉语,秦汉以前
第二期,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
第三期,近代汉语,宋代至民国
第四期,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称为文言
一个是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
称为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
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1、汉字的性质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外形或勾画事情、动作的情境来反映词义的。
口语要素
语音
语意
形声字
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声义拼合是表意文字最完善的构意手段,它形成了同声字以义符相区别,同义或周类字以声符相区别的格局。
2、汉字的结构
“六书”: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象形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事物轮廓,随着物体轮廓确定线条的曲直
长啥样画啥样,很形象
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二)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纯抽象符号或在象形字上添加提示符号
看一下强调一下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的指事符号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三)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体构成新字
会合在一起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会意字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形合会意字
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是人的行为或客观象现的直观摹写
第二种:义合会意字
由几个构件语义的组合
(四)形声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两部分组成:表示字的意义(形符)+字的读音(声符)
有读音有含义
形声是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形声字的类型
在原有象形字上增加声符构成
在原字(多是独体字)基础上,追加义符,使原字成声符
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
只能表示字义即词义所属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具体词意
(五)转注
许慎 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
两个字同一个意思,互相换着用
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汉字孳乳的一种方式,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间就是转注的关系。“建类一首”是指源字与分化字义类相同,用同一部首;“同意相受”指两个字的意义具有引申关系。
(六)假借
许慎 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没有表示它的字,依据读音找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义要表达的事物
借来用一用
3、汉字形体的演变
起源
距离今大约六千多年,可证实的形成体系的时间也有三四千年
古文字时期的汉字
(一)殷商甲骨文
是以汉字的书写载体命名的字体称谓,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和周代都有甲骨文,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属于殷商时期,学术界把甲骨文视为殷商文字的代表
甲骨文别称
内容丰富,绝大部分是关于占卜的记录,所以甲骨文又因其书写的主要内容而称作“卜辞”
甲骨文形体特点
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很浓
甲骨文构成
从构意手段上看,主要是象形文字
即通过部件的象物性及其组合来表示语言中的语义,以达到记录语言的目的。
象形字都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绝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区别或标示符号构成
会意字
两个或几个象形部件象物性的组合
形声字
甲骨文字中形声字很少,仅占24%左右
其声符和形符仍然保留着生动的象物性
(二)西周金文
根据文字书写的载体而命名,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金文都是西周时期的文字,因此一般把金文作为西周文字的代表
金文别称
钟、鼎是青铜 器中的乐器、礼器的代表,故金文又叫钟鼎文
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古金我文又叫钟鼎款识(zhì)
青铜器常被用作祭器,祭礼古代叫吉礼,故青铜器又叫吉金,其上的文字叫吉金文字
祭器又称彝器,故金文又有彝器铭文,彝器款识的别称
形声字的大量增加
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战国文字
根据文字的通行时代而命名的,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两个系统
一是见于后代文献上的战国文字
《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本体石经中的古文和宋郭忠恕《汉简》中的古文等
一是见于各类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
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竹简文、写在丝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以及铸刻在金属器上的金文(包括符节文和货布文)、刻在石头上的石刻文、刻在印章上的古璽文和刻在陶器上的古陶文等
两大派系
泰系文字
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战国文字的主流
六国文字
偏离正统文字发展的轨道,未能引导当时汉字发展的方向,因而是战国文字的支流
(四)小篆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所规定采用的标准字体
小篆得名不同于甲骨文、金文的以书写载体命名,而是得名于其形体特点
小篆成为正统文字
一方面得益于泰朝利用国家权力进行推广
一方面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文,凡是不与秦文相一致的,一概废除,而秦文的标准,则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的小篆
史籀大篆
指收录在《史籀篇》中的文字,称“大篆?”,又称“籀文”
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分布均衡,由象物性的线条到符号化线条演变,是汉字书写元素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是汉字符号化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为汉字向笔画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隶书
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型字体
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又叫古隶
汉隶又叫今隶
汉字由篆文向当书的演变过程叫隶变
隶变的基本内容,在构形元素上是变象形部件为表义部件,在书写元素上是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变圆转为方折,变线条为笔画
彻底颠覆了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体系由古文字跨入今文字,完成了符号化进程中关键性的飞跃
秦隶是录变初级阶段的形态
汉隶是隶变彻底完成的字体形态
隶书笔势发扬舒展,笔画蚕头雁尾,有波势挑法;字体扁方平整,布局稳重匀称
(六)楷书
楷书本名真书或正书,后因其结构严谨,堪称为楷模,故改称楷书
从汉隶演变为楷书的过程,叫做楷化。两者的构别主要表现在笔法和字体的态势上
楷化的过程,就是消减汉字的书写元素中的非符号化因素的过程,使之完全走向符号化
楷化的具体内容,就是把汉隶笔画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波磔挑法”等形态特点全去除,变成“横平竖直”的完全符号化的笔画
第二课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汉字是因义构形的,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了联系
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
(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训诂学》以形索义:汉字形体从古到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表意文字的性质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仍保留着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形式发生变化罢了。
《训诂学》论变:汉字在形体演变过家程中发生的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讹变之后的字形,其构形理据部分或全部消失
《训诂学》复形: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1、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项为根据而造的
《训诂学》溯本:根据假借字的语音线索找到本字,然后才能以形索义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于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引申: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
假借义:字形与词义没有任何关系
汉字的“形义统一”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通过字形探 求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与词的探求
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
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为纯表意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
2、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
通过义符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因为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都能够标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三、从汉字的结构探求词义的重要参考书《说文解字》
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著作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 为了证实汉字的构意性质和形义统一规律而作的文字学著作
收录汉字的原则是“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即以小篆为字头,也收录一些古文、籀文字形
结构
象形字
《说文解字》用“象形”“象某某之形”“从某,象某某之形”分析象形字,也有些直接解释造字根据的物象
指事字
指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之上添加指示性或区别性符号构成的,因此,《说文解字》多用“从某,象某某之形”分析指事字
会意字
多用“从某从某”“从某某”分析会意字
形声字
用“从某,某声”“从某,某亦声”来分析形声字
有些形声字出于字形结构的匀称或简化的需要,被省去了声符或意符的一部分,成为所谓省声或省形字,《说文》即用“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来分析字形
第三课 古书的用字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
本字本义
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简称:借字
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
(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借义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三)通假字的辨识
1、通假字的声音关系
借字与本字之间关系:双声、叠韵
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
二、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定义
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理解,在某一时期音、义完全相同,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
(二)异体字的类型
根据异体字在构造和书写方面的差异
1、造字方法不同
韭(象形)——韮(形声) 丘(象形)——坵(形声)
伞(象形)——繖(形声) 床(会意)——牀(形声)
岳(会意)——嶽(形声) 泪(会意)——淚(形声)
磊(会意)——磥(形声) 羴(会意)——羶(形声)
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
(1)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
災灾、塵尘、葬塟、明朙、绵緜、弃棄、罰罸、御驭
(2)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
鷄雞、杯盃、溪谿、暖煖、阱穽、坑阬、歡懽、詠咏、秕粃、燈镫
(3)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
猿猨、仙僊、礼禮、逹达、麯麴、仿倣、時旹、桿杆、缐綫、柏栢
(4)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
迹蹟、村邨、诉愬、妆粧、猿蝯、霉黴、糍餈、穅粇、粳秔、椀盌
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1)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
够夠、峰峯、鹅鵞、秋秌、襍雜、鞍鞌、群羣、略畧、惭慙、裹裡
(2)笔道形态略有不同
土圡、决決、况況、亞亜、册冊、污汙、冗宂、竝並、冰氷、皂皁
(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
1、本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
孩咳、份彬、讶迓
2、原来不是异体字,后来是
炮砲、偷媮、霓蜺
3、看起来是,其实不是
置寘、游遊、赞讚
三、分化字
(一)分化字的定义
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
源字: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二)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
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
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 他字来进行分担,使表义更为明确
何——荷
何本义是“担荷”,后“何”被假借为疑问代词“何”
借用“荷花”的“荷”来记录“担荷”义,将“荷”的本义分化出去
指——旨
“指”本义是“指示”,引申为“意旨”,“旨”本义是“味美”
假借“旨”字来分化“指”的引申义“意旨”。
女——汝
“女”本义是“女子”,被假借记录第二人称代词。
“汝”本义是“汝水”,后分化“女”的记录职能,又假借“汝”来记录第二人称代词
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期职,各得其所
猶——猷
本义都是兽名,假借为“谋略”“犹豫”“犹如”
二字职能分化后:“猷”记录“谋略”,“犹”记录“犹豫”“犹如”
亨——享
本义都是进献,引申为“享用”“亨通”
二字职能分化后,“享”记录“享用”,“亨”记录“亨通”
箸——著
本义都是筷子,“箸”也记录“明显”。
二字职能分化后:“箸”记录“筷子”,“著”记录“明显”。
3、造新字分化职能
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其——箕
“其”本义簸箕,借为第三人称代词,别造“箕”表示簸箕。
赴——讣
“赴”本义奔赴,引申“奔告丧事”,另造“讣”表奔告丧事。
母——毋
“母”本义母亲,借为否定词“毋”,另造“毋”表示否定。
(三)分化字的类型
(1)分化本义
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孰——熟
“孰”本义是把食物煮烂,又以被借用作疑问代词“谁”
然——燃
“然”本义“燃烧”,后被借用为指示代词
莫——暮
“莫”本义“昏暮”,后被借用为否定性词
暴——曝
“暴”本义“晒”,后引申为暴露,又造曝字专门表示晒
益——溢
“益”本义“水满溢出”引申义为“增益,好处”
要——腰
“要”本义“腰部”,引申义为“要害”
禽——擒
“禽”本义“擒拿”,引申义为擒拿的对象即“鸟禽”
(2)分化引申义
当引申义与本义距离较远,有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昏——婚
“昏”本义黄昏,引申为“结婚”,造新字婚记录引申义
坐——座
“坐”本义坐立,引申为“座位”,造新字座记录引申义
齐——剂
“齐”本义平齐,引申为“协调/剂量”,造新字剂记引申义
尉——慰
“尉”本义将织物熨平,引申为“安慰”,造新字慰记引申义
竟——境
“竟”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疆土的边界”,造新字境记录引申义
解——懈
“解”本义是分解,引申为“懈怠”,造新字懈记录引申义
贾——價
“贾”本义买卖,引申为“买卖货物的价钱”,造新字“價”记录引申义
说——悦
“说”本义说明解释,引申为“喜悦”,造新字悦记录引申义
(3)分化借义
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舍——捨
“舍”本义屋舍,借去记录“舍弃”,后另造“捨”记录舍弃
象——像
“象”本义长鼻动物的名字,借去记录“像似”,另造“像”记录像似
采——彩
“采”本义摘取,假借记录“色彩”,另造“彩”记录色彩
牟——眸
“牟”本义牛的叫声,借去记录“眼眸”,别造“眸”记录眼眸
辟——避/闢/譬/僻
“辟”本义“去汉”,借用“躲避/开辟/譬如/乖僻”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受——授
“受”在古代表示“授予、接受”,后来造分化字“授”记录“授予”之意
祝——咒
“祝”有“祝福、祖咒”意,后造分化字“咒”记录“诅咒”,“祝”记录“祝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一、单音词(单纯词)
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就汉字与单音词的对应关系来说,字和词并不一一对应
1、异词同字现象,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2、异体同词现象,即一个词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
1、看似双音词,实际直是单音词的组合(双音结构)
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汉中双音词同形,容易被看作双音词对待,尤其是我们翻译的时候
所以
所,特殊代词;以,介词。 译为所用来……的原因
出入
指出关和进关
非常
非,否定副词;常,形容词。译为不寻常的
形容
形,指形体;容,指容貌
其实
其,指示代词,他的;实,名词,果实。
无论
无,否定副词;论,动词。译为更不用说……
2、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虚词
这些双音结构并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各自的词性和作用的音单词
然而
然,代词;而,转折连词。译为(虽然)如此,但是(却)
然则
然,代词;则,承接连词。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虽然
虽,让步连词;然,转折连词。译为虽然(如此),但是
且夫
且,连词;夫,远指代词。译为况且,(那)
若夫
若,连词;夫,远指代词,译为至于那……
今夫
今,连词;夫,远指代词,译为至于那……
二、复合词(双音词)
(一)复合词的结构
1、并列结构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
这两个词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干戈、宾客、倾覆、谨慎、和睦、膏膄、仓廪、斟酌、祭祀
2、偏正结构
两个词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
布衣、东宫、天子、诸侯、百姓、锦衾、狐裘、羌笛
3、支配结构
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动宾结构
执事、将军、当道、持戟、败绩、知府、司寇、司马、拾遗、稽qǐ首
4、主谓结构
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与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
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
(二)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复合词的形成
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
最初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是短语,后来才形成专指义,成为复合词
国家
“国”指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指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如果连用,指的仍然是“国”和“家”的概念,那么是短语
如果连用只泛指国,不再指家,那么是复合词
春秋
原指季节,凝固成复合词以后就变为泛指“时间”,进而指“年龄”
社稷
本指土地神与穀神
仍指神,是短语
由于“社”“稷”是国家的重要标志,合在一起表示“国家”是复合词
需要特殊注意的词——不是复合词
是两个词联系用的短语
响应
像回音那样应合
政治
政指政治,治指治理
狐狸
狐狸和狸猫
同学
一起学习
革命
变革天命
规矩
规和矩
其他非复合词
妻子
妻子和儿子
都城
都邑的城墙/国都和城市
指示
指给……看
知道
懂得道理
影响
光影和回声
方园
方形和圆形
三、联绵词(单纯词、双音词)
(一)联绵词的结构特点
定义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
联绵词由两个字记录,这两字不是语素,只是音节的记录符号,联绵词不能拆开来,如果拆开,得到的是两个不能独立表示意义的音节,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望洋
并非是望着海洋,又写作“望羊”“望阳”,意思是“仰视”
玄黄
表示生病
犹豫
又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表示迟疑不决的意思
三种结构类型
义合式
这类词是两个单音词,本可单独解释和运用,疑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双音结构,成为联绵词
绸缪
原为捆绑之意
衍音式
这类词是由一个单音词向前或向后衍化出一个表音音节,衍化出的音节虽然用汉字书写,但没有表义作用
参差cēn cī、囹圄líng yǔ、趑趄zī jū、菡萏hàn dàn
摹声式
模擬声音而产生的联绵词
霹雳、蟋蟀、嘘唏、駃騠jué tí、騊駼táo tú
(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联绵词的语音上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1、双声联绵词
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
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犹豫
特殊:玄黄、缤纷、匍匐pú fú
1、叠韵联绵词
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绵词
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崔嵬、辗转、婵媛(婵娟)、披靡、望洋
特殊:仓庚(指黄莺)、芣苢fú yǐ(指车前子)
(三)联绵词的形体特点
古代文献中联绵词在词形上的特点是写法比较自由,记录同一个词有时用不同的字,造成了一词多形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竭力使联绵词的记录形式达到形义统一,淘汰那些形义脱节、易引起误解的词形,使联绵词的形体逐渐走向表义化、固定化。
只留下第一个,别的逐渐淘汰
望洋、望阳、望羊
犹豫、犹与、由与、尤与、犹夷
匍匐、蒲服、匍伏、扶服等
委蛇、逶蛇、逶移、逶迤等
其他常考联绵词
天阏yāo è、莽苍、隳颓、浩荡、惆怅、枯槁、契阔、栗烈(凛冽)
第五课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定义
指同一个词古令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阅读文言文时,用今天的意义去理解,就会发生错误。
汉语大部分词是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
词义的变化根本上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和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古代义项的消失
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
池[古:护城河、池墉 今:池塘]
爱[古:喜爱、吝惜 今:喜爱]
劝[古:鼓励、勉励、劝说 今:劝说]
造[古:来到、到;制造 今:制造]
古代义项的微殊
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
1、广度宽窄的差异(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
外延缩小
子[古:男孩和女孩、女儿 今:男孩]
臭[古:泛指一般气味,好/难闻的气味 今:范围变窄,专指难闻气味。]
亲戚[古:族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父母亲是不能被称为亲戚]
外延扩大
菜[先秦专指蔬菜 中古以后不仅仅指蔬菜,还包括鱼肉等食品]
河[古:黄河(汉以前,河特指黄河) 今:含义变宽,指河流]
醒[先秦古汉中泛指醉酒后恢复正常神志 中古时期把睡着以后醒来叫做醒 现代汉语恢复神智都叫醒 ]
2、程度深浅的差异(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
恨[表示不满意时,古代汉语中语义轻,表示“遗憾”,现代汉语中语义重,程度重,表示“怨恨”]
感激[古:“感谢”以至于终身相托,词义较重 今:现代汉语词义要轻得多]
3、色彩褒贬的差异(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爪牙[古:助手,武将,猛士。褒义词 今:帮凶,走狗。贬义词]
谤[古:中性词,公开议论他人的过失 今:贬义词,无中生有,恶意中伤]
贿[古:中性词,财物。 今:贬义词,买通/郁赂,用来买通他人的财物/用财物买通他人]
党[古:贬义 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 今:中性词]
4、词义特点的差异(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
售[古:卖出,强调卖的结果 今:只强调卖的动作,不再强调结果]
购[古:表示悬赏征求(购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商品) 今:购买(通过交换获得)]
访[古:君王就某件大事向大臣征求意见 今:泛指访问、了解情况(没有征求意见的意思,无明显上对下的特点)]
二、古今词义的沟通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方言口语的词素中去了解古义
某些词作为单音词独立用时,它的古代词义已经消失,但在作为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成语时,古代的词义仍然存在。
走[古义中“走”表示“跑”;现代汉语中,“走”单用时不表示“跑”。但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走投无路,走仍保留了古义。方言中:唱歌中的“走调”,方言中叫“跑调”]
即[古汉语中表示“接近、走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不单独使用这个意思,但“即席、若即若离”中仍然表示“接近、走近”的意思]
项[本义:脖子的后面,成语:望其项背。现汉中项单独使用没有脖子后面的义项。]
易[古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改变,现汉中,多数不单独使用这一含义,但交易、贸易中都当“换”讲,改弦易辙、移风易谷当作“改变”讲。]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了解古义
古今词义在现今词义的“遗留”中毕竟不全面,最重要的方法是从古今词义的共同点来了解古义
诬[本义:虚妄,不真实,引申义:“欺骗”,把虚妄的事强加在别人头上,有“诬陷”之意]
秉[本义是“禾束、禾把”,持、握(如秉烛夜游);执掌、主持(如秉政);坚持、坚守(如秉公秉正、秉德)]
第六课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一、古代汉语中词的多义性
多义词,具有多个义项(两个/以上)的词
绝
(1)绳断:天柱折,地维绝
(2)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3)穷尽: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
(4)独一无二:故俗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诗歌体裁: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
(6)渡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超过: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本义是“断丝”,由“断丝”引申出-断绝-穷尽-独一无二。刀切断丝 时,刀从丝的中间切过,这种过程和船从此岸划向彼岸相似,引申出“穿过,渡过”-“超过”。
引
(1)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延长、伸长: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3)牵挽:引相如去。/善张网者引其纲。
(4)导引、率领: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5)退却: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6)序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7)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8)招致:故知持权者引谤,招所幸者非已。
本义是“开弓”,开弓是弓弦要延长,引申出-延长-牵挽-导引、率领-退却-序言-延请-招
发
(1)打开: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射箭: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3)发迹: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4)派发,派出:王何不发将而击之?
(5)发挥: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本义是“射箭”
弛
(1)松弛: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2)松开弓弦:毋弛而弓
(3)放下:免于罪戾,驰于负担
(4)摧毁:文公欲驰孟文子之宅
本义是松开弓弦,与“张”(拉满弓弦)是反义词
二、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但由于汉语的产生历史修久,有些已经很难考察确定,于是,传统汉语语言学上把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
1、相似关系
定义: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 在形状、功能、方式、特 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
斗[本义是酌酒的器皿,形状呈勺型,长柄,引申为“斗星”]
关[本义是“门闩”,关卡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功能同门闩相似,所以关引申义 为“关卡”。]
习[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学知识要反复进行,“习”可引申为“复习”。]
道[本义是“道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与道路有相似之处,可引申为“道理、规律”]
2、因果关系
定义: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
虚[本义是“大丘”。物体大了就容易空矿,所以引申为“空虚”]
信[本义是言语真实,言语真实了别人就容易相信,可以引申为“相信”]
3、动静关系
定义: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事务所与性质状态/相关动作有密切关系-引申-词性变化
节[本义是“节约”,名词。竹节约束着每一段竹子的长短粗细,引申义是“节制、约束”,动词。]
舒[本义是“伸展”,引申为“缓慢”,由动作引申出相关的状态,由动词义引申出形容词义]
会[本义是“相聚、会合”。多人相会引申为“盟会”,由动作引申出相关事物的名称,由动词意义引申出名词意义]
4、时空关系
定义: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
间[本义缝隙-空间的间隔。引申“一会儿”-表示时间间隔]
急[本义急速、急切,时间紧迫,引申“空间狭小”]
5、礼俗关系
定义: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
朝[本义是早晨,古代臣下拜见君王/儿子问候父母,都在早晨进行,引申出“上朝”之意。]
昏[本义黄昏。由于古代男女结婚是在黄昏时举行仪式,所以“昏”引申出“结婚”的意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引申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方式
防
(1)堤坝:以防止水。
(2)堵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防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4)规范:视谷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本义是“堤坝”,引申:堤坝-堵水-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2、辐射式引申
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特点,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引申义
问
(1)询问:子入太朝,每问事
(2)问候、慰问:伯牛有疾,子问之
(3)审问: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4)责问、追究: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过问: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本义是“询问”
(四)引申义列
从内容上看,词的引申义也不是任意排列,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义列
绝:断丝
(结果)分开
断绝、穷尽、独一无二
绝句
(过程)由此及彼
横度,超过
节:竹节
(截分)
季节、章节、节拍
节气、节日
(限制)
节制、节省、节约
符节、节杖礼节
间:缝隙
(居中)中间,一定的时空之中
夹杂
参与
(隔开)
间或,断断续续
隔阂
离开
隔断
秘密地
量词(隔开房屋产生的量)
第七课 词义关系
一、同义词
(一)同义主司的定义与特点
第一,同义词是指某个义位或是某几个义位上同义,而不是所有义位的同义。
第二,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第三,同义词之间的语音上互不相关
(二)同义词的差异
1、理性意义的差异
(1)范围广狭不同
问、询、访
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
“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小,“问、询” 的对象没有限制,“访”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问=询>访
(2)性状情态不同
视、望、顾、睨、瞰、瞩
在“看”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看的情状方式各不相同
(1)视:强调“看”的动作。
(2)望:抬头向远处看
(3)顾:转头向后看
(4)睨:斜着眼看
(5)瞰:从高处往下看
(6)瞩:集中视力于一点,注视
(3)程度轻重不同
饥、饿
饥、饿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饥:和情不饱,腹中空。饿: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4)侧重点不同
恭、敬
恭、警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2、组合功能的差异
耻、辱
表示“侮辱、羞耻”义时,二者是同义词,但组合功能不同
表“侮辱”义:“辱”的意义是双向的,可表侮辱他人,又可表自己受辱。“辱”可以带受事宾语,也可以不带。
“辱”的这个特点发展为可以接受表示被动的词“见”的修饰
“耻”的意义是单向的,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不能表示自己的受辰。
3、情感色彩的差异
诛、杀、弑
都有“杀死”的意思
“诛”是依法杀死不义的人,是褒义词;“杀”是中性词;“弑”则用于下犯上,是贬义词
比、周
比、周二者都可以表示与人结合、联合,但褒贬不同
唯、诺
同为应答之声,唯-答应地位和辈分较高的人,诺-答应地位/辈分相同/更低的人,“唯”更带有恭敬从命的感情色彩
(三)同义词的辨析
1、语言环境分析法
(1)置换法:即把甲词换到乙词所处的句子中,看看是否通顺,句子的意思有没有变化,从而来确定甲、乙两词在哪个或哪些义项上的同义
(2)比较法:即从甲乙两词存在的语句中分析归纳它们各自适用的环境和存现的条件,再比较二者的区别,从而确定两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2、对立意义分析法
即通过甲乙两词的反义词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反义词来反衬出它们不同的特点
3、探求本源分析法
即通过追寻同义词不同的本义,确定它们之间不同的词义特点和指向,从而把它们区分开来
(四)同义词的应用
1、连用:连在一起用
负恃、尝试、货财、尚犹、零落
2、对用:避免字面重复
3、同义构词:一些同义词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复合词
第一,在结构关系上,同义构 词所形成的复合词一般都是并列式的,即前后两个语素的地位平等
第二 ,在内容上,复合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义项相同,即取两个词相同的部分而不用其相异的部分
第三,这类复合词的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
二、反义词
(一)反义词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义项相对或相反的,互为反义词
特点
第一,反义词是指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在某个义项或某个义项上相对或相反,并非一定要所有的义项都相对或相反。
第二,某些反义词的反义关系只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或某种条件下
(二)反义词的类别
1、绝对反义词
又叫互补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是互补的,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中间状态
男女/生死/动静/是非/内外
2、相对反义词
又叫极性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处于两个极端,二者之间有中间状态,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排斥和否定。
左右/大小/轻重/长短/甘苦
(三)反应词的应用
(四)学习反义词的意义
1、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义是成体系的,古今词义的变化往往在它们的反义词上表现出来
2、辨析同义司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可以通过它他不同的反义词反映出来
第三单元
第八课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一、划分词类的标谁
语法功能
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
意义
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二、实词的分类
(一)名词
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四)副词
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
(五)代词
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
(六)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的词
三、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四、虚词的分类
(一)介词
(二)连词
(三)词气词
第九课 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的词
主要充当谓语
(一)动宾关系
指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1、受动关系
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2、使动关系
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
3、为动关系
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具有“为(宾语)……”的含意
4、其他动宾关系
(二)双宾语
定义:指一个谓语动词后边出现两个宾语
动+人(近宾语,间接宾语)+物(远宾语,直接宾语)
1、能够带双宾语的动语,往往具有“给予”“告知”“教示”等意义
2、古汉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双宾语,发展现代汉语中这些动词不能带双宾语
3、古代汉语中的“为”可以带双宾语
4、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用作使动时可以带双宾语
二、形容词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
作谓语、定语、状语
(一)形容词用作动词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因语境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用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形容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指形容词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客观结果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 (宾语)……”的含义
主观看法
如何判断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后面加名词,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一般活用为动词。如“能”“敢”
3、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活用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二)形容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若、然、尔、如;表示“……的样子”
三、名词
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一)名词作状语
古汉中方位名称,时间名词,普通名词都可直接作状语,不属于活用
修饰动作词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由……”等意思
2、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用……”、“拿……”的意思
3、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4、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把……当作……”、“像对待……一样”的意思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有“像……一样的”,“像……似的”之意
名词作状语特殊情况
普通名词/方位、时间名词在古汉语中也常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趋向或时间
其中,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具有特殊意义
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表示“每日、每月、每岁”的意思
王生日饮酒
“日”放在表展变做化的动词/形容词的前面,“一天天地”,表示情态的逐渐发展或动作行为的逐渐完成
田单兵日益多
“日”用在句首主语前,或和“者”合用,相当于“往日、从前”,表追溯过去
日者,荆王兼有其地
(二)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因语境,在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人或物。“使(宾语)……”
主观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客观
4、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作动,宾语不是动作的直接受事者,而是动作间接涉及的对象
名词作动词的判断
1、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可、能、敢、自、相、不、遂、当、欲、悉、数等
2、名词后面连带代词,并且是动宾关系,那么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
3、有的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动宾关系、动补关系或主谓关系
4、名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用作动词
第十课 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一、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的词
(一)基数与序数
古汉语中的基数表示法要注意几点
第一,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
第二、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不用“零”补位,有时中间会加“有”或“又”。这里的“有”是“又”的假借,表示下面的数目是小一位元数
第三,“再”表示动作发生了两次或第二次,和现汉的“又一次”不同
在序数表示法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直接用基数词,或用“第”放在基数词前
序数表示法
1、用“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一,第二以下用“次”“次之”“次者”或“其次”等表示
2、用“伯(孟)仲叔季”或天干、地支等表示。“伯(孟)仲叔季”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排序
(二)分数与倍数
分数
1、古汉分数完整示法
“分毒+分+名词+之+分子”
2、简略表示法
省略“分”“名词”或“之”
“分母+名词+(之)”
“分母+之(或之二)”
“分母+分+之一(或之二)”
“分母+分+分子”
3、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和分子中间不用“分”或“之”,而用“分母+分子”
倍数
1、用数词直接表示,两倍称“倍”,五倍称“蓗”zǒng,蓗常与倍连用,表示不定的多数
2、表示几倍,直接说出倍数的数位,或在数位后加“倍”
3、有时数词后面带宾语“之 、此”等表示倍数
4、如果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一般彩用“倍数+基数”的形式
分数与倍数区分技巧
1、分数:大+小,如三分之一
2、分数:十(什)或百以上整数+个位分子,如齐得十二
3、倍数:小+大,如二八、三五
注意:如果是纯表示基数十二,一般会使用“十有/又二”等方式来表示
(三)约数和虚数
约数
也叫概数,表示大概、大约的数
两种表示法
1、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
2、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数”等词,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数量
虚数
1、表示极多的虚数,用基数词“三、五、七、九”及倍数(如“十二”“三十二”“七十二”等)或“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
2、可用“一、一二”等表示数量极少
二、数量表示法
(一)名量表示法
名量表示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用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
二是数词与量词组成数量结构后再与名词结合
名量表示法四种类型
1、数词+名词
2、名词+数词
3、数词+量词+名词
有时会在数量结构后加“之”
4、名词+数词+量词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单复数没有形态变化,在数量中表示“一个”时可用“单”。表示人或事物的多数时则一般用“诸”“众”“群”等。
(二)动量表示法
动量表示法一般不用动量词,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或将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动量表示法类型
1、数词+动词
2、动词+数词+量词
有时为了强调动作的数量,可以把表示动量的数词放在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者”字。这样,“者”字词组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放在句尾的数词成了全句的谓语。
第十一课 副词
副词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
主要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根据意义,分为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
最、极、殊、甚、尤、绝、良等,相当于现代的“非常、特别”
(二)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
愈、益、弥、加、滋等,相当于现代的“更加”
(三)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
略、少、稍、颇等,翻译:稍微,逐渐
“颇”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程度很高,相当于“很”
二、范围副词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
皆、尽、咸、悉、毕、举、具等,相当于现代的“都”“全”
(二)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
唯、独、直、仅、特、徒、但等,相当于现代的“只”“只不过”
三、时间副词
(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
既、已、业等,相当于“已经”;曾、尝等,相当于“曾经”
(二)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
方、适、会等,相当于“正”“正在”
(三)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
将、且、行等,相当于“将”“将要”
(四)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
终、竟、卒等,相当于“最终”
(五)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间副词
俄、姑等,相当于“一会儿”“暂且”表示时间短暂;素、常等相当于“一向”“常常”,表示时间的长久
特殊:其他表示动作行为速度和频率的副词
立、即、亟、数、屡、复
四、情态副词
(一)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
固(本来)、必(一定)、诚(的确)、乃(就是)、果(果真)
(二)表示猜度的情态副词
盖、殆(大概、或许)
(三)表示反问的情态副词
岂、宁、独、庸
五、否定副词
(一)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
不:可以否定动词+形容词:否定及物+不及物动词
弗:在先秦时期,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后-不带宾语
(二)毋、勿:表示禁止和劝阻,现汉的“别、不要”
毋:与“无”通用,写作“无”
毋、勿用于陈述句,相当于“不”
(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现代中“没有”
有时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四)非::作否定动词时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误
(六)谦敬副词
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
尊敬:敬、谨、幸、惠等
自谦:敢、窃、伏、忝(tiǎn)等
第十二课 代词
定义: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
主要作用: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这一方的人的代词
台(yí)、卬(áng),朕、我、予、余、吾
第二人称代词
尔、女(汝)、若、而、乃
尔、女(汝)若:作主/宾/定语,称呼晚辈-随便
而、乃: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
指代听语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之、其、厥
其
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
弃光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之、其:也可以用于指代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chái)、属、曹、辈”等表示复数,“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二三子”“诸君”等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敬意,相当于“诸位、复位”
二、指示代词
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近指
是、之、此、斯 、兹,相当于现汉语的“这”
“是”字作宾语,有时放在谓语前
“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远指
彼、夫、其,相当于现汉语的“那”
彼: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夫、其:一般只能作定语
其他用法
他、然、尔、 焉、诸
他:旁指,表示某种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其他的”。也可写作佗/它,可作句子的宾语或定语。
然、尔:指示代词——作谓语,“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
焉:常用作补语,“于+是(之)”
诸: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
三、疑问代词
指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
常见:谁、孰、何、曷、胡、安、惡、焉、奚
(一)谁、孰
两者所指代的询问对象都可指代人,但“谁”限于指人,而“孰”则既可指人,也可指事物
谁:可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孰:一般只作主语或宾语
(二)何、易、奚、胡
主要用于询问事物,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怎么”、“为什么”
何:使用范围宽泛,作宾语+状语; +作定语或谓语,表示“什么、什么原因”。有时也作主语,表示“什么东西”——用法少
易、奚、胡:用作宾语时,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为、胡为、曷为”等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光状语,询问原因,表示“为什么”
(三)恶(乌)、安、焉
上古用法相似,用于询问处所,作宾语表示“哪里”
恶/乌、安、焉: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表示“怎么”
四、特殊代词
者、所是古流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
(一)“者”字词组的构成情况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
组成偏正关系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2、名词(词组)+者
与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复指前面的名词,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3、数词+者
指代的人/事物上文已出现,数词是对于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几类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4、其他用法
者字所指代对象已出现,者字词组作定语,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补充就明(有时通过“之”连接)
(1)名词(词组)+“者”字词组
(2)名词(词组)+之+“者”字词组
(二)“所”字词组的构成情况
1、所+动词(词组)
所字用在谓词性的动词(或词组)前,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谓词所修饰的人或事物,充光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
2、所+介词+动词(词组)
所字与介连用,修饰动词,指代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相关的人事等
者和所的区别
者——前偏后正;所——前正后偏。
者——在动词手,施事;所——在动词前,受事。
五、无定代词
指代的对象为不定的代词,不肯定是何人何物。
1、或
(1)“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有人”“有的”
(2)“或”的前面有先行词语表示指代的范围,“或”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3)连用几个“或”,分另指代整体中的不同部分
无定代词“或”在句中充当主语,副词“或”一般在谓语前用作状语,连词“或”则位于句首
2、莫
(1)“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 /事物,作主语,表示“没有……”
(2)“莫”前面有名词,表示“莫”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范围
(3)“莫”有时写作“无”,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无定代词“莫”在句中当主语,“没有……”副词“莫”在谓语前作状语,“不/不要”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介词
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
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作状语/补语
(一)如何区分介词和动词
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而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
(二)介词的基本功能
1、介绍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从”表示行为的起始时间
“及”表示“到……时”
“竟”表示“直到……时”
2、介绍处所
“在”表示“在何处”
“当”表示“向着……”“正对……”
3、介绍工具、方式
4、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于”“由”介绍原因,“因为……”
“为”介绍目的,“为了……”
5、介绍动作行为所支配或涉及对象
“以”“于”表示给谁
(三)介词结构
1、介词宾语省略(在谓语前当状语)
2、介词宾语前置
3、介词结构的位置灵活
常见:介词“因/为/与/从”等组成介宾结构,放在谓语前当状语
特殊:介词“以/于”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谓语后/前
二、常用介词的介绍
(一)于(於/乎)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给”或“对于”
3、引进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心理动词的后面当补语。“比……更……”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可译为“被”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二)以
四种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译为“用”“拿”“凭”“根据”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3、原因/动机,“因为”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
特殊用法
1、“以”组成介词结构:位置灵活,前/后-状语/补语
2、省略宾语的情况
3、前置:名词/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
4、“是以”的固定结构:前置
(三)为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或向谁(什么事物)所发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3、在被二甲双胍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在被动句里,动词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
(2)省略宾语,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与动词连用-表被动
(四)与
介词“与”从动词(参与、帮助、给与)虚化而来的
1、介绍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行为是与谁共同完成,“和/同/跟”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为/替/给”
3、介绍比较我的对象,“跟……相比”“对……来说”
第十四课 连词
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
(一)连词的定义
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
连词与介词不同之处
介词:能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连词:不能带宾语,而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介词可修饰,连词不可修饰
(二)连词可表示的关系
可以有并列、顺承、转折、选择、递进、让步、因果、假设等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
而
1、连接谓词词语/分句,并列/递进关系,并列:又。递进:”并且,而且“
(1)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和动词
(2)连接并列复句的分句
(3)连接名词/名词性词组
2、连接谓词性词语/分句,前后两项动作时间先后承接,事理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1)时间上先后承接
(2)两项动作:前是后者—原因/条件,后是前—目的,”因此、所以、以致“
(3)连接条件复句的两个分句或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连接谓词性词语/分句,动作行为/性状/事理不一致、相反;转折。“却、但是”
4、连接状语+谓语中心语,偏正关系,“而”可不译
5、连接主语+谓语,转折/假设关系
以
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并列并系,“又”
2、连接动词和动词,前后动作:承接关系
连接行铂两个动作,逻辑关系:目的或结果
目地:“来”
结果:“以致”
3、连接因果复句,“以”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1)由果溯因
(2)由因及果
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
5、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
与
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并列关系,“和”
2、构成格式,连接分句,选择关系
格式:与“不如/宁/孰若”连用,“与……不如/宁……”、“与其……孰若……”
介词与连词区分
连词: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语
介词:介宾结构,修饰动词,动作涉及的人/事物
则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承接、假设、条件关系,“那么”“就”
2、用在并列的分句里,列举情况和对比,不译
3、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未料到,表示发现,“原来已经”“竟然”
4、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转折,“却”
5、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让步,“倒是”
6、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假设和结果关系,“如果”
之
1、连接定语和句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译“的”/不译
2、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结构→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1)当主语
(2)当宾语
(3)当时间关系的状语
(4)当判断句的谓语
(5)当假设复句的分句
(6)当句子成份
虽然
第十五课 语气词
一、句尾语气词
(一)陈述句的名尾语气词
陈述句: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其变化,描写形状/表达判断,语气舒缓,平匍直叙
表达陈述语气所用的语气词
1、也
用作句尾语气词,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确认,表达一种确信不疑的语气
(1)用于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
(2)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情况确信不疑
(3)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2、矣
表示动态,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状况陈述新情况,带有动作已完成的意味
(1)表示情况已经如何
(2)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情况,常有“将、今、必”等副词
(3)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末尾;情示报道新情况的语气
3、焉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的用法——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
4、耳、尔
青示肯定,带有限制的意味,“不过……而已”、“不过……罢了”
常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直、仅、特、独、但、止、唯”等一起使用
(二)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疑问句主要包括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
特指疑问句
就事情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的句子
是非问句
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做肯定和否定的回答
选择问句
问从一定的范围和项目中选择哪一个
常见句末语气词
乎
疑问语气最强烈,用于各种疑问句中
与、邪“与(欤)”、“邪(耶)”
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
哉
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用“哉”煞尾的疑问句一般都是特指问句
(三)反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反问句是说话的人对某件事和某个问题本来并没有疑问,明知故问,用问句的方式来表示对某一件事和某个问题的否定或肯定。不正面说出自己思而采取反问的方式,目的是加重语气。
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
安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谷之尘埃乎?
恶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艺哉?
与表反问的语气副词配用
岂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习惯句式
不亦……乎、得无(毋)……乎、无乃……乎
句尾都需要有语气词煞尾
不亦……乎:“不是很……吗”
得无……乎:带有揣度意味,使反问句语就后悔了 比较委婉,“该不会/莫非……吧”
无乃……乎:所表语气也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吧”
何以……为:也作“奚以/恶用……为”,“为什么要/哪里用得着……”
何……为:意思相当于“为什么……呢”
“何厚葬为”即为什么厚葬呢?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夫
表示要发议论/要概述事物的特征,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1、作为句首语气词
2、组成凝固结构:在“且、故、若、今”等词之后结合
惟(维、唯)
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也可作句中语气词
1、提示强调,引出主语或时间
2、强调希冀,期望的语气
蓋(盖)
常作句首语气词,有时句中。表示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其
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有推测提议的意思,可译为“恐怕”“大概”等
在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可译为“希望”“还是”
也可用于反问句,仍然表示委婉的语气,可译为“怎么”“难道”
也
1、常用在主语之后,起提顿作用,使全句的语气变得舒缓
2、有时用在表示时间的状语之后,起舒缓语气、提起下文的作用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判断句
第十七课 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第十八课 语序和省略
一、古代汉语的语序
二、古汉句法成分的省略
常见句子:主语+谓语+宾语
省略句:(主语)+谓语+(宾语)
(一)主语的省略
承前省、承后省
被省略成分可从上下文找到并补上
(二)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省略:【“以/为/与”的宾语可省,“于/於/乎”的宾语不可省】
第六单元
第十九课 古代文献的阅读
一、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
二、古书的标点
古文加标点小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盖,夫大多在句前,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矣、尔后面加圆圈(。);
者、也表停顿(,),句、逗酌情看。
三、古代的注释
(一)古注的类别
3、音义类:是指对古书中文字进行辨音释义的注释类型
陆德明《经典释文》:一部音义型的注释专书
《尚书音义》、《毛诗音义》、《一切经音义》
4、义疏类:是指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作解释的一种古注类型
[义疏又称“义注、正义、义证”,汇通经文/传注的义理,并加以阐释]
孙颖达的《五经正义》、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贾公彦《周礼疏》
5、补注类:既解释经文又给前人的注作解释,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修订的一种辅助类型。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
2、章句类:是指用分章析句的方式来解释古书的一种古注类型。
[章句类敏琐,除释词外还串讲文意,指明主题旨意。]
东汉时赵岐《孟子章句》
6、集解类:是指汇集各家注解合成一书,或者说把各家的注解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这样一种古注类型,又称“集注”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读若
(读似/读近/音近/音如/声相似)
读若:用一个音近/音同的字为另一个字注音
1、传注类:最早是指对儒家经书中的文字作的古注,给经作传。
[传注类言简意赅,以解释词义为主。]
《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尚书传》、东汉郑玄《三礼注》《春秋经传集解》
读如:引熟悉的诗文,用诗文中与该字音近的字来注音
如字:按常见的读音读某字,按常见的意思来理解该字
读破:与如字相对,反映语音与意义的变化,用本字读音来改读借字读音
譬况
用比哈和形容词性的词语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
直音
音某/读为/读曰/读与某同,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
要求,两个字读音要一致
反切
用两个汉字来注一字的读音方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四、古代阅读工具书
第二十课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一、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中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不宜或原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
二、互文
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与见义
单句互文见义
燕歌赵舞为君开(燕赵的歌,燕赵的舞)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
对句互文见义
上下文两句结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开来孤立的理解其中的一句话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和义都出于沉思和翰藻[文采、辞藻])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大大小小的城池都坚固而且高大雄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三、变文
指有变化的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有时变文是为求协韵
雷霆不作,风雨不兴 (作、兴:兴起)
母也天只,不惊人只(天、人在上古时期是叠韵的关系)
有时是为了显示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四、连类而及
连类而及,简称“连及”,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意作用。
同类事物连及,顺带提及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后稷[舜的贤臣]处在太平时代,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
乡黼丹朱中衣(做中衣的领子,或用五色皆备的刺绣,或用白黑相间的黼文,或染成浅红/大红色)
有时并不是同类事物的连及,而是相关事物的连及
大夫不得造车马(大夫级别不能随意打造马车)
无羽毛以御寒署(羽毛可御寒冷,但不能御暑热)
五、用典
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
条件
一是来源于旧有的书面典籍,并且典源应是经典记叙的故事
二是后人又将故事化作简略的典面来应用
三是旧典和后来袭用都有它内在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