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的思维导图,内容涵盖了恩格斯创造的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编辑于2021-08-16 22:56:223.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系统化
恩格斯创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
一是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取代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取代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批判实证主义思潮,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和地位
二是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是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完整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客观世界辩证过程的科学观点
自然观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
四是恩格斯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批判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的种种攻击
《自然辩证法》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开创性著作,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创立的主要标志
第一,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并深刻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提供了结合点和关节点
恩格斯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具体探讨了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劳动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由猿到人的演变过程充分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劳动不仅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根本基础,而且充分体现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差别即——目的性和能动性
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劳动中诞生,在劳动中发展,人类不仅在劳动中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身
第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恩格斯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做了较之《反杜林论》更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科学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辩证图景,阐明了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
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辩证图景。他依据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明确指出,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果,论证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恩格斯用大量的自然科学的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辩证法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指出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可以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并且具体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在深刻揭示自然界发展所遵循的辨证法规律的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利用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自然界的一切有限的事物,从有生有灭到有灭有生经历了一个永恒的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作了系统阐发。根据对运动形式的区分,恩格斯将自然科学依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把自然界无限多样的运动过程概括为四种不同的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这些运动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本质,是由其内部的矛盾特殊性所决定的。——运动形式是自然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相应地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自然辩证法》对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进行了论述,恩格斯指出,作为各门自然科学对象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的,因此各门科学也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还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他认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不断对自然科学提出新的需要,并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着新的研究事实和新的研究手段,从而有力地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科学实验作为独立社会实践形式的重大意义
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恩格斯还强调了社会制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它的剥削本质也必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只有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自然科学获得真正的迅猛发展
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
19世纪9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有针对性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第一,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不是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他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二,指出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三,论述了社会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
恩格斯认为,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也不能否认人的意志和人的自觉的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一,恩格斯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
对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分析
恩格斯首先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黑格尔哲学集中地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既想革命又软弱妥协的二重性。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深刻分析,揭露了黑格尔哲学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无疑是为现状做辩护的,但他同时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前者体现了黑格尔哲学反动、保守的一面,后者则体现了进步革命的辩证发展的思想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的性质,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永远结束了那种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后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而且把世界描绘成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的方法与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因而最终导致了这一庞大哲学体系的流产,以及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学派的解体
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一批青年黑格尔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挣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羁绊,走上了唯物主义道路,费尔巴哈就是其中一名杰出的代表
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科学分析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
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克服黑格尔哲学,因为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时,连同其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但其历史观上仍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一根本缺陷使得它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虚幻性,却又企图建立一种新的、超阶级的“爱”的宗教
在伦理观上,费尔巴哈对道德的理解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提出应把追求幸福的意向、享受幸福的平等权利、对自我的节制和对人的爱,作为道德的基础和基本准则。——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因为在存在严重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鼓吹这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和超阶级的爱,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调和阶级矛盾、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需要
随着1848年欧洲革命的到来,费尔巴哈哲学如同一切旧哲学一样,也被时代抛在了后边。费尔巴哈所说的人是抽象的人,但抽象的人总是要向现实、具体的人转化,这一步费尔巴哈没有走,但必定会有人走。马克思和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既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费尔巴哈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分析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被改造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根本局限,在科学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他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态度,使其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又高于德国古典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变革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次做了明确的表述,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关于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的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关于哲学阵营的论断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的哲学家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唯物主义者和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也有少数哲学家,例如休谟和康德,则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深刻论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基本内容,以及发现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
第一,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
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但与自然界起作用的规律又有不同。在自然界一般规律是通过各种盲目的、自发的动力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则是通过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两者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两个序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自然观和历史观是统一的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此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探讨使广大人民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深入探讨那些明显或不明显、直接或以意识形态形式甚至以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动因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人们行为动机的认识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人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人民群众行为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并进而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第三,恩格斯具体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他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阶级斗争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导致的结果。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物质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恩格斯阐述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规律
意义:在《终结》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从而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