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书知识点总结》人卫第8版《环境卫生学》
这是一篇关于人卫第8版《环境卫生学》的全书重要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章节知识点之间的串联、表格总结均有助于记忆,适合于二轮复习。
编辑于2025-02-19 09:59:41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环卫总结
总论
基本名解梳理+大题基本考点
名词归纳
环境卫生学
研究——自然+生活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
揭示——环境因素 → 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利用有益、控制有害
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do
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aim
环境
定义:这是围绕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分类
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是指空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被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类
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分类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的环境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社会环境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定义: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O2、CO2、NO2
二次污染物
定义:对于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酸雨、光化学烟雾、O3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EED
定义: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23种:六六六、DDT、多氯联苯、二噁英、PCDD、“硫丹”等
危害
出生缺陷儿童 ↑
儿童精神和行为性异常 ↑
乳腺癌发生率 ↑
不孕症患者 ↑
哮喘病人 ↑
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定义:指能持续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程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约500种,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类化合物、植物和真菌激素、重金属类等
辨析
组学
环境应答基因
在人类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环境基因组
指基因组中环境应答基因的总和
环境基因组计划
推进有重要功能的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研究,确定其引起环境暴露致病危险性差异的遗传因素,并以开展和推动环境-基因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为最终目的
暴露组学
重点关注从妊娠(受精卵)开始贯穿于人一生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暴露全过程,采用暴露组学关联研究方法,检测所有可能的暴露标志,通过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最显著的暴露标志,再重复验证,确定有效的生物标志,进而利用此等生物标志来阐明暴露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基因组学
所有基因
生物
生物富集作用
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
是由于食物链上各级生物的物质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标志
暴露生物标志
内剂量标志
毒物及代谢物
生物有效剂量标志
加合物
效应生物标志
早期生物效应分子标志
细胞结构/功能改变标志
易感性生物标志
暴露测量
环境暴露测量
外暴露剂量
难精确,应考虑到多种暴露途径
内暴露剂量测量
内暴露剂量
生物材料中污染物及代谢产物
生物有效剂量测量
生物有效剂量
与DNA或血红蛋白形成的加合物
生态
生态环境
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总体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定系统。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
生态系统服务
是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水和氧气等)、调节服务(如控制疾病和调节气候)、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生态系统健康
处于完善的良好状态的生态系统,才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各类产品,及重要的人为力量不可取代的多种服务。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作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联系:第一章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对初级有机物加工,再利用)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动态平衡
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特征
联合毒性作用
定义: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分类
也会考名解
相加作用: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两种有机磷农药
1+1=2
独立作用:酒精与氯乙烯
1+1=1+1
协同作用:马拉硫磷和苯硫磷
1+1>2
增强作用:异丙醇(无毒)与四氯化碳
1+0>1
拮抗作用: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
1+1<2
人群健康效应谱
冰山现象
定义: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
五级
生理负荷增加
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生理代偿性变化
非病理学改变
对健康有潜在影响
生理反应异常
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具有病理学意义,无明显临床症状
患病
死亡
对健康有影响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
定义: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具有抑制作用,其剂量-效应关系以双相曲线为特征
如:镉、铅、汞、二噁英
高危人群
易感人群
定义:通常把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脆弱人群
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生活习惯,暴露史,心理状态,保护性措施……
敏感人群
定义:在接触有害物质时,由于个体生物学因素,使其毒性反应的出现到普通人群更早,反应更强的人群
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环境应答,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等
高暴露人群
元素
常量元素
11种(99.95%):碳、氢、氧、硫、钾、钠、磷、钙、镁、氯
微量元素
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的0.01%的化学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
14种:锌、铁、铜、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
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
特点
必须从外界摄取
具有两重性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特点
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自然疫源性疾病
生物性地方病
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受人类活动和社会行为影响
环境污染性疾病
特点
1、不分年龄、性别
2、相同症状、体征
3、大多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
4、缺乏早期诊断指标
5、预防的关键:消除、加强
大题梳理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4点)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与健康关系的1
3、创建和引进适宜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4点)
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环境与健康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3、环境监测工作卓有成效
4、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环境卫生工作和今后的任务(5点)
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认真落实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要求,保护民众健康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5、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人与环境间辩证统一关系(4点)
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3、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双重性
4、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人与环境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1、迁移
单一介质迁移
不同介质迁移
生物性迁移
生物放大作用
2、转化
化学性转化
光化学烟雾
生物性转化
生物酶
3、对暴露的影响(4点)
(1)扩大暴露范围
(2)增加暴露途径
(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影响暴露剂量
DDT教训
1、水体的轻微污染可能引发危害更大的环境灾害
2、残留的脂溶性化学物具有极大的生物放大作用
3、食物链最高位的人类将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暴露特征与反应
决定罂粟:途径、强度、时间
暴露途径
剂量反应关系
1、无阈值化合物:遗传毒性致癌物
2、有阈值化合物:除遗传毒性化合物,一般化合物
单阈值化合物:S形或抛物线形
双阈值化合物:U形曲线
eg.必需微量元素,必需营养素
暴露时间
生物半减期——5~6个半减期
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人群健康应谱与易感人群
环境污染与健康
联系:环境有害物质
急性危害
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
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
3、生物性污染
慢性危害
1、非特异性影响
2、引起慢性疾患
3、持续性蓄积危害
致癌危害
人类致癌物
分类:Ⅰ-Ⅳ
对人类有确定的致癌性(Ⅰ类)
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ⅡA类)
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ⅡB类)
对人类致癌性尚无法分类(Ⅲ类)
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Ⅳ类)
致畸危害
出生缺陷
先天畸形
形态结构
反应停事件、先天性水俣病(甲基汞)、橙剂污染(二噁英)
主要临床表现、事件背景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危害
出生缺陷儿童 ↑
儿童精神和行为性异常 ↑
乳腺癌发生率 ↑
不孕症患者 ↑
哮喘病人 ↑
免疫系统和甲状腺功能缺损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CO2等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CFC等
酸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基准与标准
依据
基准:剂量反应关系+一定的安全系数
标准:以基准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
标准值小于等于基准值,也可严于基准值
社会经济因素
基准:不考虑
标准:考虑
法律效力
基准:无
标准:有
二者关系
基准是标准的核心
基准是标准的科学依据
基准的数值决定了标准的基本水平
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
环境保护标准 vs 环境卫生标准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内容
环境质量标准
核心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
环境样品标准
级别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效力
强制性环境标准
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
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专业基础标准
单项标准
制定原则
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制定方法
1、环境毒理学方法
2、感官机能影响的测定
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4、其他研究方法
卫生部门
方法学
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
1、相结合
2、互补性
3、应用实践
(1)病因学研究
(2)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
1、危害鉴定
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
致癌强度系数、CPF
3、暴露评价
4、危险度特征分析
环境毒理学
基本内容和任务(5点)
MNEL-MEL、NOAEL-LOAEL
生物监测
现场生物监测
环境样本的生物监测
环境流行病学
基本内容(3点)
环境暴露测量
健康效应测量
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系评定
混杂因素控制
因果关系判断
生物标志
分析题
实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举例说明,试述如何对其进行危险度评价
对健康的危害
1、对免疫系统的危害:PCB暴露与儿童免疫抑制有关
2、POP神经系统损害:二噁英可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
3、内分泌系统损害:PCB能够在体内产生类雌激素干扰和甲状腺干扰效应
4、生殖系统影响:PCB高暴露将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和生殖功能
5、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有机氯农药可能与乳腺癌发生的风险增高有关
不少POP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从多个环节上影响体内天然激素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和改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引发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男性发生睾丸癌,前列腺癌,性功能异常,生殖功能障碍,精子数量减少,生殖障碍等
危险度评价步骤
1、危害鉴定: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首要步骤,定性评价
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权在某种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可接受的日摄入量/超额危险度)
定量评价、核心
3、暴露评价: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也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关键步骤
4、危险度特征分析:分析判断人群发生某种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并对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在以阐述最终以正规的文件形式提交给危险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
最后步骤
小结
1、环境卫生学
研究内容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工作和今后的任务
全球性环境问题
2、环境改变与人体反应
人与环境
环境
辩证统一关系
大题
环境因素暴露
暴露特征与反应
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3、环境污染与健康
急、慢性危害
致癌、致畸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大题
4、标准
基准与标准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卫生标准
5、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毒理学
6、健康危险度评价
大题
卫生状况
考察方式
基本性状
结构/组成
种类
卫生学意义
特征
细节多,主要考察选择题
污染来源、分类、自净及转归
倾向考察简答题
基本性状
大气
结构
逸散层
气体和微粒可进入太空
800km以上
热成层
高度↑ 气温↑
气体呈电离状态
反射无线电波,对于无线电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800km
中间层
高度 ↑ 气温↓
明显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
~85km
平流层
30~35km以上 高度↑ 气温↑
30~35km以下同温层
15~35km有臭氧层
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55km
对流层
高度 ↑ 气温↓
天气变化最复杂
污染物聚集
强烈的对流运动
~12km
总结
高度
空气运动
最显著特点
特殊层——臭氧层+同温层
组成
混合气体(干洁空气)
大气除去水汽和气溶胶
氮——78.1%
氧——20.93%
氩——0.93%
二氧化硫——0.03%
氖
氦
水汽
干旱地区:0.02%
温湿地区:6%
气溶胶
液体/固体颗粒均匀的分布在空气中 → 悬浮体系
相对湿度>90%——雾
雾: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相对湿度<80%——霾
霾:颗粒物,水平能见度<10km
物理性状
太阳辐射
紫外线
UV-A:到达地面
400~320nm
UV-B:90%被臭氧吸收
320~290nm
UV-C:全部被臭氧吸收
290~200nm
(适量)色素沉着、红斑、抗佝偻病、杀菌、免疫增强
(过量)日光性皮炎、光电性眼炎、皮肤癌、二次污染物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硫酸雾)
可见光
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平衡兴奋和镇静,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
400~760nm
红外线
(适量)促进新陈代谢、细胞增殖,消炎镇静
(过量)热射病、红外线白内障
>760nm
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
气象因素
空气离子
轻重离子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高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重/轻<50较为清洁
阴阳离子
阴离子——镇静,镇痛,镇咳,降压,催眠
阳离子——失眠,头痛,烦躁,血压升高
水体
水资源种类与基本特征
考点:水质、细菌、含氧量——自净能力、硬度
河流的年径流量(降雨+地下水补给)
人类可以利用的水资源
①溶解性物质
②胶体物质
③悬浮物质
水体污染类型及特点
河流
径污比
扩散方式
湖泊、水库
又宽又慢
相对封闭性
水体富营养化
地下水(反映地表水前期的污染状况)
极其缓慢
海洋
多而复杂难转移
土壤
组成
土壤固相
>90%土壤矿物质
1~10%土壤有机质
土壤液相
土壤水分(媒介)
土壤溶液(最活跃)
土壤气相
土壤空气:O2↓,CO2↑(深层)
物理学特征
土壤质地
砂土
壤土
物理性能比较好
透气性比较好
保水保肥能力好
适合农作物生长
黏土
土壤孔隙度
土壤容水量
颗粒越小,容水量越大,渗水性和透气性不良,不利于防潮和有机物的无机化
腐殖质
土壤渗水性
颗粒越大,渗水性越好,干燥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
孔隙越小,作用越大,潮湿现象
化学特征
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容量
对比
生物学特征
土壤细菌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土壤细菌(最广)
自养、异养
需氧、兼性厌氧菌、厌氧
土壤藻类
绿藻和硅藻(主要)、黄藻
土壤原生动物
节肢动物和非节肢动物
污染来源、分类、自净及转归
污染来源
大气污染
交通运输、其他(地面扬尘)
水体污染
其他(垃圾、废弃物等)
土壤污染
交通、灾害、电子垃圾
工业、农业、生活
转归
大气污染
自净
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被植被吸附和吸收
转移
下风侧、平流层、其他环境介质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铅尘
水体污染
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污染物的转化
物理、化学、光化学、生物作用(生物转化)↓
DDT在水生生物链中的迁移和转归实例
土壤污染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吸附
挥发
迁移和扩散
降解
光化学降解
农药转化和降解的主要途径
化学降解
生物降解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吸附和螯合、PH↓、氧化还原
重金属和农业残留——半减期、残留期
大气污染物
种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气态、气溶胶
大气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 → 粒径≤100μm
可吸入颗粒物PM10(飘尘) → 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
细颗粒物PM2.5 → 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
更容易吸附各种有机毒物和重金属元素,危害极大
超细颗粒物PM0.1 → 空气动力学直径≤0.1μm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影响因素
污染物排放情况
排放量
最基本的因素
与污染源距离
无组织
近——浓度高
有组织
烟波着陆点
排出高度
有效排出高度
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污染物浓度可降至原来的1/4
气象因素
风和湍流
下风向
γ大、风速高、地面起伏——湍流运动强
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随高度递增
晴朗、风速小、白天
γ>0
气温不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多云、阴天、风速较大
γ=0
气温随高度递增
少云、无风、夜晚
γ<0
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
地面长波辐射冷却
下沉逆温
空气压缩增温
地形逆温
盆地、山谷
气压
低压
利于污染物扩散
高压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气湿
湿度大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地形因素
山谷、城市高大建筑
形成逆温,不利于扩散
热岛现象
城市热空气上升、郊区污染物进入城市
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
水体污染的自净作用
有机物的自净过程
第一阶段:易被氧化有机物、化学氧化分解,耗时数小时
第二阶段:有机物,生物化学氧化,耗时数天
BOD5
第三阶段:含氮有机物,硝化过程,耗时数月
自净过程的特征
1、浓度
2、有毒污染物
3、重金属污染物
4、复杂有机物
5、不稳定污染物
6、水中溶解氧含量
7、生物种群数量
净化机制
1、物理净化
只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不减少其绝对量
2、化学净化
改变了污染物的绝对量,减毒或增毒
3、生物净化
地表水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活跃,污水处理
复氧过程
耗氧-复氧,氧垂曲线
Cp点(>4mg/L)
土壤污染
基本特点
1、隐蔽性
2、累积性
3、不可逆转性
4、长期性
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
1、气型污染:沉降至地面
2、水型污染:污水灌溉
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工业废渣、生活粪便、垃圾、农药和化肥等
土壤的净化作用
1、物理净化
2、化学净化
凝聚、沉淀
氧化还原
螯合
3、生物净化
病原体的死亡
有机物的净化:有机物逐步无机化或腐殖质化
腐殖质:有机物的有机化 → 自净能力
带电荷、较强吸收、缓冲性能
化学性质稳定(人工堆肥法)
土壤氮素循环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小结
卫生学特征
大气卫生
结构
组成
物理性状
水体卫生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各水体的污染特点
土壤卫生
组成
物理学特征
化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污染来源、种类
4;4;6
污染特点
污染的自净及转归
大气卫生
自净
转移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水体卫生
自净
迁移
转化
土壤卫生
自净
迁移转化(重金属、农药)
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
颗粒物
健康影响
呼吸系统
堵塞作用
刺激腐蚀作用
抵抗力下降
心血管系统
干扰中枢神经系统
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的形成
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
致癌作用
人类致癌物(IARC确定的)
人群死亡率
短期影响
影响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粒径
粒径小沉降速度慢,易被吸入
沉积部位不同
<0.4μm 自由出入肺泡
<2.5μm 肺泡内沉积
<5μm 沉积于细支气管、肺泡
>5μm 沉积于上呼吸道
粒径不同,有害物质含量不同
对PM2.5的理解
1、概念
2、来源
(1)自然界的风沙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
①汽车尾气排放、锅炉燃烧、废弃物焚烧露天烧烤、秸秆焚烧和居民柴草燃烧等过程
②道路交通、建筑工地和工农业生产过程的扬尘
3、 机制
(1)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很长的时间,在大气中被大气环流带到很远的地方
(2)PM2.5的比表面积,比 PM100, PM10大,可以吸附更多的细菌、病毒和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
(3)空气中的PM2.5,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引发各种疾病
4、危害
(1)影响大气能见度。 PM2.5是导致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进入大气中的灰霾,导致大气能见的降低,对地面交通安全和飞机的起飞、降落,都构成巨大威胁
(2)影响人体健康。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发肺气腔;进入血液系统,引发多种疾病;有研究显示,PM2.5浓度与人群患病率的増加存在相关关系
5、措施
煤烟污染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控制;交通道路扬尘控制;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开发清洁能源;环境保护
PM2.5的化学组分主要包括有机碳、碳黑、粉尘、硫酸铵(亚硫酸铵)、硝酸铵等五类物质。有机碳、碳黑、粉尘,属于原生颗粒物,被称为一次颗粒物。硫酸铵(亚硫酸铵)、硝酸铵等,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或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在大气中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所以被称为二次颗粒物。
成分
有机
无机
载体、催化、联合毒性作用
呼吸道清除
鼻毛
纤毛运动
巨噬细胞
其他
生理或病理因素
慢性支气管炎
刺激性气体
气态污染物
二氧化硫
水溶性,上呼吸道
抵抗力下降
损害杀菌过程(损害巨噬细胞)
支气管哮喘(吸附有二氧化硫的污染物是过敏原)
促癌作用(增强苯丙(a)芘的致癌作用)
影响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
氮氧化物
难溶于水,深部呼吸道
炎症反应
肺气肿
高铁血红蛋白,组织缺氧
损伤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
与SO2和O3分别具有相加、协同作用
造成呼吸道阻力增加
对感染抵抗力降低
臭氧
水溶性较小,呼吸道深部
哮喘
视觉敏感度和视力下降
肺气肿、肺水肿
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
阻碍血液输氧,溶血反应
具有致突变作用(并未发现致癌作用)
一氧化碳
神经系统症状
心血管疾病
碳氧血红蛋白,组织缺氧
补充
来源
自然界
燃烧
臭氧
光化学烟雾
NO2+VOC→O3
二次污染物
铅
来源
铅锌矿开采、蓄电池厂等的含铅废弃
危害
儿童
①人体铅暴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儿童手-口途径。90%的贮存于骨骼中,血铅值反映近期的摄入量,常作为内暴露水平的重要指标
②铅是全身性毒物,可影响多个系统,神经、消化、造血、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均有不良影响。
③儿童对铅的毒性,特别是其神经毒性比成人更为敏感。(吸收率高,血脑屏障和多种机能发育尚不完全)选择性蓄积脑的海马部位,造成神经行为和智力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淡漠或多动、强迫行为、学习能力和成绩低
④处于器官发生、发育阶段的胎儿;孕期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铅可致新生儿低体重、贫血、出生缺陷、死产等
多环芳烃(PAH)
来源
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
危害
BaP 是唯一经吸入染毒实验被证实可引起肺癌的PAH 。( BaP 作为代表物因其致癌性,非含量)
二噁英
来源
城市和工业垃圾燃烧
食物是人体内二嗯英的主要来源
危害
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将2,3.7.8- TCDD (氯代二噁英)确认为人类致癌物
抗雄激素和使男性雌性化的作用
土壤污染物
重金属
铬
铊
农药污染
1.急性中毒;
2.免疫功能;
3.内分泌系统和生殖效应;
4.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POP
1.免疫系统:
2.神经系统损害;
3.内分泌系统损害;
4. 生殖系统;
5.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掌握
概念
特点
健康危害
生物性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途径与方式
(1)人-士壤-人: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动物-土壤-人;钩满螺旋体病和炭疽病
(3)土壤-人: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污染物污染土壤的3种方式
(1)气型污染
(2)水型污染
(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水体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病原体
介水传染病
藻类及其毒素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性污染
酚
来源
天然水体+工业原料
危害
1、急性酚中毒: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
2、慢性危害:记忆力减退、皮疹、皮肤搔痒、头昏、失眠、贫血等慢性中毒症状,尿酚(标志物)含量显著升高
3、内分泌干扰作用:雌激素干扰效应和甲状腺干扰效应
4、其他:水的感官性状恶化,鱼贝类水产品带有异臭异味:氧酚臭>5μg/ L
氯化消毒
多氯联苯(PCB)
来源
绝缘材料(已禁用)
摄入被 PCB 污染的食物
危害
(1)“米糠油”中毒事件:主要表现皮疹、色素沉着、眼脸浮肿、眼分沦物增多及胃肠道症状等
(2)“油症事件:孕妇食用被污染的米糠油后,出现胎儿死亡,新生儿体重减轻,皮肤颜色异常,眼分泌物增多,即所谓的胎儿油症
(3)典型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拮抗雄激素睾酮作用
(4)干扰甲状腺的功能,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关注儿童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
来源
塑料的增塑剂和软化剂
摄入被 PAE 污染的食物
危害
(1) 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较强的雄性生殖毒性
(2)致癌作用: DEHP 为2B类化学致癌物。
(3)影响胚胎生长发育: PAEs 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胚胎
DEHP ——0.008mg/ L ; DBP——0.003mg/ L
特征性表现
物理性污染
热污染
化学反应速率↑
DO下降↓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放射性污染
饮用水污染物
介水传染病
概念
原因
(1)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
(2)净化消毒后的饮用水,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流行特点
(1)一次严重污染,呈暴发流行,短时间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经常受污染,呈散发流行
(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健康危害
40+种,肠道传染病
隐孢子虫——霍乱样腹泻
贾第鞭毛虫——最有可能引起介水传染病
化学性污染
氰化物
硝酸盐
特征性表现
其他健康问题
消毒副产物
有机前体物
分类
氯化消毒副产物
概念
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生成的卤代烃类化合物
种类
(1)挥发性卤代有机物
三卤甲烷 THM ,包括三氯甲烷、溴仿
(2)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
卤代乙酸 HAA ,氯乙酸等
影响因素
(1)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2)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 pH (碱性生成三卤甲烷比较多,酸性生成卤代乙酸比较多)等因素
健康危害
MX(卤代羟基呋喃酮),极强的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最强的诱变物之一
(1) 已被证实遗传毒性、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
(2)动物试验,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致畸性和神经毒性
预防措施
(1)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的含量
(2)降低或除去氧化消毒副产物
(3) 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
(4)采用二氧化氯或臭氧消毒方法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
种类
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
健康危害
动物试验,高铁血红蛋白症和溶血性贫血
臭氧消毒副产物
不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
种类:甲醛和溴酸盐
健康危害
溴酸盐,溴酸钾一对人类可能致癌物(2B类)
论述题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
概念
原因
健康危害
预防措施
藻类及其代谢产物
水体富营养化
1、形成原因
生活污水、工业企业、农业生产过程中地面径流造成水体氮、磷污染 → 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有机物 ↑ 溶解氧 ↓ 水质恶化
2、危害
(1)环境危害
①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
②影响水生动物呼吸,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
③破坏水体生态环境,使其他生物中毒、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异常
@消耗水中溶解氧含量, DO 降低,致鱼贝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死亡,经济损失
(2)健康危害
①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②引发癌症。微囊藻毒素( MCs )——肝癌促进剂
3、防治对策
(1)具体措施
①工程性措施:挖掘底泥沉积物、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
②化学方法: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
③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净化水质
④生物性措施:种养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鲢鳙治藻;建立人工生态体系
(2)预防措施
①减少水华发生:减少水体中氮、磷积累
②加强宣传教育
③加强水处理工艺:清除水中的藻类及其毒素
试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分类
海洋赤潮藻类毒素——贝毒或鱼毒
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西加鱼毒
湖泊水库水华——蓝藻毒素,微囊藻毒素 MC
肝毒素、神经毒素和皮肤毒素
健康影响
肝脏毒性, MC - LR(毒性最强)
(1)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2)引发癌症。微囊藻毒素 MC——肝癌促进剂
小结
大气污染物
颗粒物
PM2.5
气态污染物
SO2
铅
多环芳烃
二噁英
土壤污染
重金属污染
农药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
生物性污染
主要途径与方法:3种
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3种
水体污染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病原体
介水传染病
藻类及其毒素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性污染
酚、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类
物理性污染
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饮用水卫生
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介水传染病
化学性污染中毒
氰化物
硝酸盐
其他健康问题
饮水消毒副产物
藻类及其代谢产物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
水
水体卫生
1.水资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物理性状指标(4)
1.水温:8-12℃(地下水)
2.色:无色 (15°-25°)
3.臭和味:无
4.浑浊度
化学性状指标(11)
1. pH :7.2-8.5
2.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
3.硬度:钙、镁盐类总含量,CaCO3
4. 含氮化合物
5. 溶解氧:3~4mg/L
6. 化学耗氧量
7. 生化需氧量
10.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
反映有机性污染指标
8. 氯化物
9.硫酸盐
11.有害物质
微生物学性状指标(2)
1.细菌总数(参考指标)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
2.粪大肠菌群
受粪便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微生物污染
主要指标概念
水体卫生:化学性指标+微生物性状指标
(1)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 CaCO3(mg/L)表示
(2)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简称DO
评价水体受有机性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3)化学耗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简称 COD
测定水中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
=可被氧化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
(4)生化需氧量: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简称 BOD
可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
(5)五日生化需氧量:即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的量
(6)菌落总数:指 1ml 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7)粪大肠菌群:即在44.5士0.2℃环境中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
粪大肠菌群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项微生物指标
粪便污染水体微生物学指标
3.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4.水体污染
5,水体污染的危害
6.水环境标准
7.水体卫生防护
8.水体污染的调查、监测和监督
饮用水卫生
饮用水与健康
1.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1)介水传染病
(2)化学性污染中毒:氰化物;硝酸
2.饮用水的其他健康问题
(1)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
(2)藻类及其代谢毒素与健康危害
(3)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问题
生活饮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标准
主要指标概念
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性状指标+消毒剂指标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一氯胺、臭氧、二氧化氯
游离性余氯
①消毒时间:30分钟
②出厂水余氯:≥0.3mg/L
③管网末梢余氯:≥0.05mg/ L
“需氯量”=细菌+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
“余氯量”=杀菌+氧化后,剩余的有效氯
游离性余氯: HOCl 、 OCl-
化合性余氯: NH2CI 、NHCl2
加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
水中无氨时加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
水中氨含量较多时余氯量与加氯量的关系
①需氯量=0,加氯量=余氯量
②有机物少,无游离氨, M点余氯=0
一般来说该曲线应该较缓,因为水中的物质与氯的作用有快有慢; M点以前是氯与有机物发生反应
③氨较多时
H点 化合性余氯氯最高,之后氯胺在过量氯作用下逐新分解
当游离氨含量>0.5mg/L时,加氯量可在H点之前
当游离氨含量<0.5mg/L时,加氯量可在H点之后
B点——折点,之后全部为游离性氯
集中式供水
1. 水源选择和卫生防护
原则
1.水量充足
2.水质良好
3.便于防护
4.技术经济上合理
2.取水点和取水设备
3.水的净化和消毒
水的净化
影响因素、原理、特点、优缺点比较
1、混凝沉淀
1.混凝原理
(1)压缩双电层作用
(2)电性中和作用
(3)吸附架桥作用
2.混凝剂种类
3.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4、沉淀与澄清
2、过滤
必不可少的一步
1.原理
(1)筛除作用
(2)接触凝聚作用
2.滤料的卫生学要求
3. 滤池的类型和工作周期:①成熟期 → ②过滤期 → ③清洗期
4.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功效
①使滤后水浊度达标
②除阿米巴包囊和隐孢子虫卵囊
③为滤后消毒创造条件
3、消毒
4种消毒方法
1.氯化消毒
(1)原理
(2)影响因素
(3)氯化消毒方法:4种
消毒剂、原理、机制、优缺点
普通氯化消毒法
氯胺消毒法
折点氯消毒
过量氯消毒
(4)氯化消毒副产物
挥发性的卤代烃类
非挥发性的卤代烃类
2.二氧化氯消毒
副产物:氯酸盐、亚氯酸盐
3.臭氧消毒
副产物:甲醛和溴酸盐(溴酸钾——致癌性)
4.紫外线消毒
目的
杀灭病原微生物
切断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4、深度净化
1. 物理吸附分离技术
2.化学氧化技术
3. 生物预处理技术
5、特殊处理
1.除氟
2.除铁和除锰
3.除藻和除臭
目的
获得优质饮用水
配水管网: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
分散式供水、涉水产品的卫生学要求
浸泡试验
卫生毒理学评价
饮用水的调查、监测与监督
小结
水体卫生
水资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
水质的形状和评价指标
水体污染
自净及其机制、转归
水体污染危害
水环境标准
水体卫生防护
饮用水卫生
健康危害: 介水传染病 化学性污染 消毒副产物 藻类及其代谢产物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
水质标准 常规指标
集中式供水
涉水产品
调查、监测、监督
水源选择
净化和消毒
混凝沉淀 → 过滤 → 消毒
深度净化 特殊处理
监测与防控
调查与监测
大气卫生
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及监测包括查明大气污染来源、污染状况和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各种危害
污染源的调查
目的
1.了解并掌握各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排放特点
2.检查有关单位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废气排放标准的情况及废气回收利用和净化的效果
3.进一步分析该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及其对居民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污染状况的监测
采样点的选择
点源污染
四周布点
扇形布点
捕捉烟波布点
面源污染
城市功能分区
几何状布点
污染源和人口分布以及城市地形地貌
线源污染
高度 2~5m
距道路边缘 ≤20m
采样时间
日平均浓度
年平均浓度
一次最大浓度
污染最严重
污染源的下风侧
监测指标
采样记录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人群健康调查
暴露评价
大气监测资料
粗略
调查问卷
费用高
个体暴露测定
确切
生物材料监测
内暴露水平
健康效应测定
疾病资料
体检
生物材料监测
资料统计
人群健康调查
探讨当地某些不明原因疾病或可疑症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研究暴露于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环境中人群健康受影响的类型和危害程度,从而对大气质量作出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
1、污染源
查清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找出造成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污染源评价首先应调查和实地监测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和绝对数量。摸清各污染源排放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后,通过数学计算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确定该区域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环境质量
核心内容。在前期调査和监测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监测数据作分析整理,然后根据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数理统计法(单一评价)、环境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
3、环境效应
包括环境质量对生物群落、人群健康、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环境质量对人群健康影响尤为重要,是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环境质量健康效应评价可采用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对人群暴露状况,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污染水平与人群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等做出评价
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监测
◆主要任务:查明土壤的卫生状况,阐明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保证生态环境和保障人体健康提出卫生要求和防护措施
污染源的调查
突然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
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方法
土壤环境背景调查监测
化学污染的调查监测
生物性污染的调查监测
大肠菌值
产气荚膜杆菌值
判定土壤受粪便污染的时间长短
蛔虫卵数
直接说明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性+自净 程度
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
患病率和死亡率调查
居民询问调查
居民健康检查
有害物质在居民体内蓄积水平的调查
间接、长期的慢性危害
水体卫生
水体污染调查
污染源调查
水体污染调查
①基础调查:全国性水体污染、某一水系
②监测性调查:全球监测系统的水质监测
③专题调查:某类特定污染
③应急性突发事件调查:严重污染事故
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
水体污染监测
1、江河水系监测
采样断面
上游清洁或对照断面
未受污染的状况
污染断面
污染状况和程度
自净断面
自净能力
采样点
据宽度
采样深度
水下0.2~0.5m
采样时间和频率
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每次2~3天
水质监测项目
必测:挥发性酚、氰化物、砷、汞、铬
水体底质的监测
历史状况
水生生物的监测
2、湖泊、海洋监测
增加磷、氮及藻类毒素的测定
3、海域的监测
河口和海湾为重点
4、地下水的监测
络、镉、砷、酚和氰化物等最常见
水体卫生监督与管理
饮用水卫生
涉水产品:浸泡试验
集中式供水
1、水源卫生调查
2、供水单位调查
3、水质监测
4、卫生监督
总结
采样点: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口、 居民经常用水点处
必检项目:细菌学指标、浑浊度、 肉眼可见物
农村供水
1、水源调查
2、水质监测
3、水性疾病监测
总结
介水传染病流行:水温、 pH 、色度、浑浊度、总大肠菌群、余氯
每天必测:浑浊度+余氯
选择
环境质量评价
概念梳理 指标梳理 内容比较 方法对比
知识梳理
概念梳理
环境质量评价 (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
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实际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
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
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晌及其安全性
污染源综合评价
方法
等标污染负荷
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排放标准时所需介质量
Pi = mi / Ci
Pi: 等标污染负荷; mi :排放量; Ci: 排防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
“排毒系数”法
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毒性对人群健康慢性危害程度
Fi = mi / di
Fi: 排毒系数; mi :排放量; di: 评价标准
排放的某污染物长期全部被吸入/摄入-引起慢性中毒效应的人数
环境质量指数 (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
是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就叫“环境质量指数”,也称“环境污染指数”
计算方法:比值法、评分法
指标梳理
大气质量评价
比值算术均数型大气质量指数
消除参数个数的影响;掩盖高浓度参数的影响
Ⅰ1大气质量指数
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
Ⅰ2大气污染超标指数
污染物屡次出现超标高浓度的总状况
分段线性函数型大气质量指数
PSI指数
SO2、NO2、 CO、O3、颗粒物、颗 粒物与SO2的乘积
AQI
PM10、PM2.5、SO2、NO2 CO 、O3
优缺点;计算
水环境质量评价
比值简单叠加型的水质指数
生化需氧最、化学耗氧量、氨氮、溶解
算数均数型的水质指数
各分指数求和一求平均
水质类别判定
评分加权征询法
Brown 水质指数
0(最差)~100(最)
Ross 水质指数
BOD 、氮氮、悬浮物、 DO
数值越大,水质越好
综合营养指数
叶绿素、总氮、总磷、透明度、化学耗氧量
反映淡水水体水质富营养化
0(最)~100(富营养化程度最高)
水体的生物学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分级污染指数
内梅罗污染指数
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 土地退化情况、污染负荷情况
综合叠加型总环境质量指数
方法对比
内容比较
1、目的、种类
2、内容和方法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污染源的调查评价
2.评价方法
3.应用
①大气质量评价
②水环境质量评价
③室内环境质量评价
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
健康影响+经济损失
4、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3.评价方法
4.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①工业建设项目
②水利建设项目
防护措施总结
疾病汇总
疾病≠健康危害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特点
1.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2.疾病发生与地质中某化学元素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地方病
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克汀病
病区类型划分
我国制定的碘缺乏病区划分标准包括
①水碘中位数小于10μg/L
②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小于100μg/L,且小于50μg/L的样本数量占20%以上
③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
碘缺乏病病区类型划分标准
地方性氟中毒
病区确定和划分
病区确定
①饮水型:饮用水含氟量>1.2mg/L,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
②燃煤污染型:敞炉敞灶燃煤习惯,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
③饮茶型:16周岁以上人口日均茶氟摄入量>3.5mg,且经X检查证实有氟骨症患者
病区程度划分
地方性砷中毒
病区类型划分
①饮水型病区
②燃煤污染型病区:凡以砷含量>100mg/kg 的高砷煤为燃料
其病区的划分主要根据高砷煤分布范围和病情作为主要参考指
与硒水平有关
克山病
大骨节病
概要
分布、代谢
毛发砷含量是早期敏感内暴露标志
生理作用
流行病学特征
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影响因素
营养条件:蛋白质、维生素 C 等
生活习惯:饮水型病区为主
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高氟与低碘、高氟与低硒、高氟与高砷、低碘与低硒(协同作用)
影响因素各论
■碘
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2.水碘含量——环境中碘的水平、人体碘的摄入水平,水碘含量与碘缺乏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3.协同作用:严重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强大的协同作用 → 重病区
4.经济状况:贫穷
5. 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不足、维生素缺乏 → 增强碘缺乏和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效应
■地方性甲状腺肿
a .长期饮用高硬度水、含氟化物或硫化物过高的水、某些化学物质污染的水
b .长期摄入过量碘
c .膳食中维生素 A 、 C 、 B12不足 → 缺碘为主的多种营养素缺乏症
■地方性氟中毒
a.主要为饮食营养因素。蛋白质、维生素类、钙、硒和抗氧化物具有拮抗氟毒性作用
b .钙离子浓度低、硬度小、 pH 高 → 促进氟的吸收。→含钙、镁离子较高的饮水型病区发病较轻
c .气候因素。温度较低的湿润地区,用水量少发病轻
◆控制措施
(1)组织措施
①建立健全专业防治队伍和信息网络
②开展经常性疾病调查监测
(2)技术措施
①限制摄入——环境中元素水平过高所致的中毒性疾病 → 减少、控制机体总摄入量
②适量补充——环境中元素水平过低所致的缺乏性疾病 → 适当补充,增加摄入量,从而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性疾病
≠公害病
特点
1.不分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
2.均出现与暴露污染物相关的相同症状和体征
3.大多具有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的特点
4.往往缺乏健康危害早期诊断指标
5.预防关键
消除致病因素
加强易感人群保护
各论
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
≠汞中毒
慢性镉中毒/痛痛病
宣威肺癌
军团病
总结
病因、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概况
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防治措施
总结
1、源头控制
2、加强监测
3、保护人群
4、患者治疗
5、宣教预防
公害病
在环境污染性疾病的特点的基础上
严重环境污染
政府认定、法律保护
健康危害
环境污染与健康
急性、慢性危害
致癌危害
致畸危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大气污染对健康危害
直接
间接
主要污染物对健康危害
各系统
住所卫生
住宅、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卫生
基本卫生学要求
气候、空气质量、环境
卫生学特点
住宅卫生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平面配置
1. 住宅朝向
2.住宅间距
3. 住宅中房间的配置
卫生规模
1.居室容积
2.居室净高
3.居室面积
4.居室进深
5.居室隔声
指标
①室深系数
②窗地面积比值
③投射角与开角
④采光系数
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健康住宅
绿色生态住宅
住宅小气候
小气候
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对健康的影响的生理指标
1.皮肤温度:常用生理指标
2.体温:机体热平衡是否被破坏
3.脉搏:高温条件
4.出汗量:体温调节过程紧张
5.温热感:综合感觉
6.热平衡测定:计算繁琐,不常用
评价指标
“综合评价指标分四类”
一,环境因素:湿球温度、黑球温度
二,主观感觉+环境因素:有效温度、校正有效温度、风冷指数
三,生理反应+环境因素: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四,机体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热强度指数、热平衡指数
指标
1.有效温度
2.校正有效温度
3.湿球﹣黑球温度
4.热平衡指数
5.风冷指数
卫生要求
气温
选择、名解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和特点
主要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
化学性污染物
1、二氧化碳
2、燃烧产物
3、烹饪油烟
4、甲醛及其他VOC
甲醛
来源
(1)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还可来自建筑材料
(2)来自化妆品、清洁剂、杀虫剂、消毒剂、防腐剂、纺织纤维等
(3)厨房使用的煤炉和液化石油气
健康影响
甲醛是一种毒性较大的物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第二位(镉排第一)
(1)刺激作用:皮肤黏膜和呼吸道
(2)致敏作用:一定剂量引起过敏性皮炎和诱发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
(3)致癌和促癌作用: IARC 将甲醛列为确定致癌物,甲醛与白血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WHO 指出,甲醛是儿童哮喘、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4)其他影响:神经衰弱症状;引起肺功能、肝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物理性污染物
1、噪声
2、非电离辐射
生物性污染物
尘螨
来源:普遍存在
危害:强烈的变态反应原
放射性污染物
氡
来源:普遍(地基土壤+建筑材料)
危害:肺癌
引起的疾病
不良建筑综合征
建筑相关疾病
化学物质过敏症
总结
居室空气清洁
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来源广泛、持久存在、长期暴露
目的
1.查明室内空气污染来源与污染状况
2.查明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3.提出预防控制污染对策和措施
内容与方法
1.来源调查
①室外来源
②室内来源
2.污染状况调查
①采样点——面积
②采样时间和频率
③检测指标与检验方法
④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
⑤质量保证措施
⑥记录
⑦检测结果分析
3.人群健康调查
①确定调查范围
②确定调查对象
③确定观察指标
④资料统计分析
与大气污染基本一致
公共场所
主要污染
卫生监督与管理
城乡规划卫生
名解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卫生
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功能分区
健康城市
容积率
居住建筑密度
人口毛密度
人口净密度
原则
城市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
乡村规划的原则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
乡村功能分区的原则
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卫生学要求
乡村功能分区的卫生学要求
城市规划卫生
城市绿化
其他(噪声,道路与交通)
卫生监督
城乡规划卫生
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构成
2、人居环境科学
3、建设目标
4、建设原则
城乡规划卫生
城市规划卫生
乡村规划卫生
概要
基本原则
功能分区原则
各功能区分区的卫生学要求
城市规划卫生
健康城市
居住区规划卫生
居住区评价指标
容积率
居住建筑密度
居住区人口密度
城市绿化
噪声与光污染
噪声
1.来源
①交通噪声;
②工业噪声;
③建筑施工噪声;
④社会生活噪声
2.控制措施
①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
②工程技术措施:工程降噪、隔声屏障
③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排放
◆危害
a .影响休息和睡眠
b .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c .对健康的影响
特异性——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听觉损伤
联系职卫
非特异性——听觉外效应,中枢神经和心血管损害
道路与交通
其他
环境污染总结
事件总结
家用化学品卫生
1、化妆品
一般化妆品与特殊化妆品
化妆品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1.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3)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a .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b .光毒性皮炎
(4)化妆品痤疮
(5)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概要
2.化妆品毛发损害
3.化妆品甲损害
4.化妆品眼损害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一级污染——生产过程
二级污染——使用过程
化妆品所含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重金属污染
2、洗涤剂
绿色洗涤剂
表面活性剂+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产生危害的主要因素
助洗剂:环境磷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洗涤剂对健康的影晌
1.皮肤损害
2.呼吸系统影响
3.全身中毒
4.其他
3、化学消毒剂
(1)根据消毒剂的成分与性质:八大类
(2)常用消毒剂杀菌作用大小:三大类
家用——中效和低效
概要
4、黏合剂
5、涂料
6、驱虫剂
7、其他
概述
概念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1)定义: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放射性物品
(2)过程: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中
(3)原因:由于操作不当、交通肇事或人为破坏
(4)后果:造成环境污染和人民群众健康危害的恶性事故
突发环境事件
(1)特点:突然发生
(2)结果: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某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环境事件
自然灾害
(1)原因:自然变异为主
(2)范围:人类生命健康、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且超出受影响者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应对和处置能力的事件或现象
灾害源性疾病
由自然灾害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称为灾害源性疾病
按照灾害源性疾病的病因、特点等可将其分为灾害创伤性疾病、灾害感染性疾病和灾害应激性疾病
基本特征
1、发生事件的突然性
2、污染范围的不定性
3、负面影响的多重性
4、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分类、分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
自然灾害的分级
健康危害
卫生应急
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定义、基本特征
名解、选择、填空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分类、分级
Ⅰ~Ⅳ级,特别重大~一般
危害
①人群健康
②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应急准备
应急处理
论述
著名环境污染事件总结
自然灾害卫生
1.分级: Ⅰ~Ⅴ 级
2.灾后疫病流行问题
3.卫生应急措施
本书框架
绪论
环境与健康
介质
大气卫生
水体卫生
饮用水卫生
土壤卫生
疾病
环境污染性疾病
地方病
居住
住宅
公共场所
城乡规划
家用品
环境质量评价
事件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自然灾害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暴露水平;二是人群健康危害
调查的目的
1.查明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与污染状况
2.查明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提出预防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与措施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污染来源调查
(1)室外来源:同大气污染调查
(2)室内来源:多,且持续存在
①生活燃料
②室内建筑装饰材料
③家用化学品
④室内吸烟
⑤办公与家用电器
⑥室内人为活动
2、污染状况调查
采样点
数量
<50m² , 1~3个
50~100m² , 3~5
>100m² , 至少5个
分布
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分布,避开通风口,距墙>0.5m
高度
呼吸带高度 0.5-1.5m
采样时间和频率
年平均浓度
3个月
日平均浓度
18小时
8小时平均浓度
6小时
1小时平均浓度
45分钟
应包括通风最差时段
监测指标与检验方法
筛选法采样:采样前关闭门窗12小时,采样时关闭门窗,至少采样45分钟
仪器:<5OdB( A )
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
质量保证措施
记录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3、人群健康调查
来源广泛,污染物持久存在,人群长期暴露
1、确定调查范围
2、确定调查对象
3、确定观察指标
(1)污染物暴露监测
①个体采样(更关注);②生物材料检测
(2)健康效应测定
①疾病资料;②儿童生长发育资料;国生化指标;④生理功能指标;⑤免疫指标;⑥遗传毒性试验
4、统计资料分析
比较
影响因素的总结
水质的形状和评价指标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常规指标(42项)
(1)微生物指标
①总大肠菌群:每100ml不得检出
评价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
②(粪)耐热大肠菌群:100ml不得检出
判断饮用水是否受粪便污染
首选指标
③大肠埃希菌:毎100ml不得检出
判断饮用水是否受粪便污染
④菌落总数:≤100CFU/ml
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指标
参考指标
(2)毒理学指标
不得超过0.01mg/L :砷、铅、硒、溴酸盐
不得超过0.001mg/L :汞
不得超过0.05mg/L :铬、氰化物
不得超过0.005mg/L :镉
硝酸盐:10mg/L 、20m/L (受限)
亚氯酸盐、氯酸盐:0.7mgL
氟化物:1.0mg/L
甲醛:0.9mg/L
三氯甲烷:0.06mgL
四氯化碳:0.002mg/ L
人类致癌物
Ⅰ类:无机砷化合物
ⅡB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
Ⅲ类:亚氯酸盐
(3)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15度
浑浊度:1度(受限3度)
不得有:臭和味、肉眼可见物
铁、阴离子合成洗涤剂:0.3mg/L
铝:0.2mg/L
挥发酚类:0.002mgL
锰:0.1mg/ L
铜、锌:1.0mgL
溶解性总固体;:1000mg/L
总硬度:450mg/L
氯化物、硫酸盐:250mg/L
耗氧量:3mg/L (受限5mg/L )
pH :6.5-8.5
(4)放射性指标
①总α放射0.5Bq/L
③总β放射1Bq/L
总:1.5Bq/L
(5)消毒剂指标
游离氯:30-60min, (余氯量)0.5mg/L
30min , 0.3mg/L ≤ 出厂水游离氯余量 ≤ 4mg/L
官网末梢水游离氯余量≥0.05mg/L
非常规指标(64种)
(1)微生物指标:2
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
(2)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性:3
(3)毒理学指标:39项
制定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原则
1.不得含有病原体,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性
2.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无害
3. 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 考虑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气温
热浪
寒潮
光照
闪光盲
紫外线
杀菌、抗佝偻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红斑、色素沉着、白内障、致癌
微量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缺乏
中毒
Hormesisi效应(兴奋效应)
低剂量刺激
高剂量抑制
分子流行病学
暴露
内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
暴露标志
早期生物效应
结构/功能改变
疾病
效应标志
传统流行病学
暴露
黑匣子
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