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48:黄河是祸还是福?
1048年,黄河发生了大决口,从这次开始,黄河就开始不停地泛滥,不停地折腾。每次泛滥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问题来了,既然黄河泛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长期的、巨大的灾难,为什么黄河还被当作母亲河?对中华文明来说,黄河到底是福,还是祸?
编辑于2025-03-05 16:20:29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一提到欧洲中世纪,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个黑暗时代。还会下意识认为,这黑暗是罗马教会造成的。可事实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漫长黑暗乱世里,罗马教会却成了保留亮光的地方。比如招兵买马跟蛮族人干,拿出财产解决罗马城的粮食短缺问题,甚至有权力的人也愿意保护他们。这就怪了,在我们一般印象里制造黑暗的罗马教会,怎么反倒成了黑暗中的那点 “亮光” 呢?
053年,辽朝皇帝跟大宋提出,想要一张宋仁宗的画像来看看。但大宋根本没接这个茬。往后几年,辽朝皇帝三番五次想要仁宗的画像,但大宋却推三阻四,犹犹豫豫。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不就是一张画像的事儿吗?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人家找你要一张画像,这就像粉丝找明星要一张签名照片,这不是联系感情的好办法吗?宋仁宗为什么就是不给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你知道的肯定是他诗文写得好。但有件事你八成不知道,他曾经主张过焚毁书籍。这就有点奇怪了,身为儒家士大夫,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千年的事肯定是知道的,欧阳修怎么敢提出焚书的主意呢?
一提到欧洲中世纪,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个黑暗时代。还会下意识认为,这黑暗是罗马教会造成的。可事实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漫长黑暗乱世里,罗马教会却成了保留亮光的地方。比如招兵买马跟蛮族人干,拿出财产解决罗马城的粮食短缺问题,甚至有权力的人也愿意保护他们。这就怪了,在我们一般印象里制造黑暗的罗马教会,怎么反倒成了黑暗中的那点 “亮光” 呢?
053年,辽朝皇帝跟大宋提出,想要一张宋仁宗的画像来看看。但大宋根本没接这个茬。往后几年,辽朝皇帝三番五次想要仁宗的画像,但大宋却推三阻四,犹犹豫豫。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不就是一张画像的事儿吗?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人家找你要一张画像,这就像粉丝找明星要一张签名照片,这不是联系感情的好办法吗?宋仁宗为什么就是不给呢?
上游
发源于青藏高原
经过的第一站大城市是兰州
兰州是中国大西北的十字路口,往东通向中原,往西北通往西域,往正西通往青藏高原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撞上了六盘山,左转往北走
一路向北,黄河左边贺兰山,右边鄂尔多斯高原,流到银川平原
再往北,过了石嘴山,就是乌海,进了内蒙
黄河进内蒙,撞上了阴山,只好右拐,开始了黄河“几”字形上面的横
横上面这个地方,也是河套地区
流完这一段,黄河的上游就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黄河一共发生过六次大的改道
大宋
黄河决口
黄河在澶州,也就是今天河南濮阳附近决口
河水一旦冲破堤岸,那就一路向北夺路而逃,最后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
面临的问题
是要把黄河圈回来,让它走东边的那条老河道,还是由它自己要走北边的这条新路
经济帐
黄河走的这条新的河道,冲毁了多少房屋?占据了多少田地?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无地可种?民生怎么办?税收怎么办?
政治账
华北平原这个地方,接近宋辽边境,这个地方老百姓不稳,那就是边疆不稳。
军事帐
黄河往东流,是一道天然屏障,改道往北流,万一辽朝顺着黄河水道南下,会给大宋的安全带来全新的威胁。
大宋朝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努力让黄河回归原来的河道
每次都是刚把堤坝修好,黄河又决口而出
从这次开始,黄河就开始不停地泛滥
西夏
李元昊争夺太子妃,被太子杀死
内部大乱,不再是大宋的重大安全威胁
世界
拜占庭-格鲁吉亚联军在卡佩特隆击退塞尔柱人
亨利三世军事驱逐了教皇本尼迪克特一世
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与佛兰德斯开战
挪威国王哈德拉达建立奥斯陆
大宋庆历八年,大辽重熙十七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黄河速览
《文明之旅》第49期
文明1048:黄河是祸还是福?
楔子
黄河稳定时期
整个东汉,黄河泛滥一次;曹魏时期,两次;西晋,一次
整个南北朝时期,黄河纹丝不动
唐朝,将近三百年,也就决口16次
黄河泛滥最严重的时期
西汉,从汉文帝到王莽,黄河决口了十次之多
这是一百多年的时间
1048年的北宋之后,黄河就一直没消停,一直到民国的时候,1000年间泛滥不断
“千年安澜”之谜
为什么一直改道
黄河大的改道有六次,小规模的改道几百次
因为泥沙沉积,河床就垫高了,它必须在中国东部大平原横冲直撞找一条新路。
下游黄河,要么往右一歪,往南跑到淮河里去。从南宋到清朝,黄河占用淮河河道700多年。要么就往左一歪,往北去抢济水的河道。
下游
黄河泥沙量大
一吨水裹挟将近一吨沙
每年从黄土高原上冲下来的泥沙大概是16亿吨
四分之一,最后被冲进了大海
二分之一,沉积在了入海口附近
四分之一,堆在了下游的河道上
下游
平原地区
河水的流速一旦降下来,出现泥沙沉积的问题
地上悬河
下游的河道,只要用上一段时间,河床就会一点点地垫高,最后比外面的地面还要高。
中游
进入晋陕大峡谷,也就是黄土高原,黄河就变色
黄河穿行在黄土高原上,沿路汇入的支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泥沙量就占了黄河的55%
龙门是晋陕大峡谷的终点
黄河冲出这里之后,就算是走出黄土高原了
这里的黄河水量大、水面宽,所以河道在这片地方随意摆动,变动特别大
再往下,黄河就到了潼关
撞上了秦岭,只好被迫往东拐
潼关、风陵渡、函谷关,就在这个地方。
冲过三门峡、洛阳,就来到郑州
一出洛阳,就到了郑州荥阳的桃花峪,这就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黄河速览
《文明之旅》第49期
文明1048:黄河是祸还是福?
黄河速览
黄河在扮演的,就是一个文明大熔炉的角色。就这么几千年的吐纳呼吸,人来人往,这才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看到的现代中国。
资源整合非常容易
黄河和长江的水流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往东
黄河和长江离得特别近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南阳盆地——中国战略要地的旋转门
秦始皇50万大军用兵南越,就是从黄河流域一步跨到长江流域,然后再修一道灵渠,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再连接起来。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大量的北方人,也是跨一步就搬家到了长江流域。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因此中国文化开始便易走进一个大局面,与埃及、巴比仑、印度,始终限制在小面积里的情形大大不同。若把家庭作譬喻,埃及、巴比仑、印度是一个小家庭,他们只备一个摇篮,只能长育一个孩子。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他能具备好几个摇篮,同时抚养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其性情习惯自与小家庭中的独养子不同。这是中国文化与埃及、巴比仑、印度相异原于地理背景之最大的一点。”
不容易遇到文明的天花板
中华文明则不断面临来自内部兄弟的比较、刺激和挑战,在一个广大的空间里面,不断释放活力,锤炼韧性,既有内聚力,又有包容力。
发展的路径多元
黄河中下游既不能用于灌溉,也不能用于运输,要用支流
最早的中华文明是从黄河的几条支流上发展起来的
汾河
传说中的尧和舜的文化,发育在山西的汾河河谷,陶寺遗址就在那里
洛河
大禹,也就是夏朝的文化,就发育在洛河河谷,洛阳附近,二里头遗址就在附近
渭河
周文化,是发育在陕西的渭水河谷
这就是中华民族当时的真正生存状态:落地就生根,见缝就插针,只要有一个暂时的容身之所就行,完全顾不上这个地方是不是合适作为家园。
人和河之间的紧张关系
1938年,为了延缓日本人的进攻,蒋介石炸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造成了一次人为的黄河泛滥。
抗战胜利了,要重新把堤坝修起来,让黄河回归故道。
但是黄河原来的河道里,居然新建了村庄1700多个,住进去了居民40多万人。
从黄河的立场看
黄河下游的本质是黄河的入海口,就是黄河的三角洲
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有了华北平原这片陆地
黄河就那个样子,其实没有变过,是人类一步步铤而走险,进驻了本来不太适于耕种和居住的地方。
黄河不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害河,它之所以为害,其实不是天灾,而是一场漫长的、不知不觉的人祸。
黄河泛滥成灾是因为黄河中游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耕地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人,过的基本还是游牧生活
从秦朝统一到西汉初年,大量的人口进入关中
汉武帝时期,把匈奴从河套地区赶跑了
关中的穷人、犯人,大量移民去河套种地
原来的森林、草地要全部扒掉,才能种地
从秦到西汉初年的黄河中游的耕地的开发,导致了西汉中期到王莽时期的黄河下游的泛滥
放牧休养
黄河水患东汉时候又好了
从王莽到东汉,大量的胡人,什么匈奴、羌人,住到了河套和黄河中游这一带。
放牧的多了,种地的少了,一直持续到隋朝
唐代的前期,黄河中游变成重要的养马的牧场。
耕地开发
安史之乱之后,不需要那么多军马了,黄河中游又被大量地开发成耕地。
耕地越来越多,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单位面积产量急剧下降
农民只好继续开垦荒地,草原、林场、丘陵、坡地,统统变成了耕地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黄河之幸
《文明之旅》第49期
文明1048:黄河是祸还是福?
“千年安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