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江西幼儿园教招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术业有专攻,在专业领域有着独特的道德要求和标准,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高基、范本、爱魂)。
编辑于2025-03-16 22:14:30第 一 章 教 师 职 业 道 德 概 述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概念
1、教师是一类专业人员,术业有专攻,在专业领域有着独特的道德要求和标准,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高基、范本、爱魂)
2、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要履行教书育人这一特定的职责,要遵守各种教师行为规范。
3、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专业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
构成(原规修评)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人民道书范法)
1、作为教师职业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则。 2、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核心指导原则。 3、更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关键道德标准。 4、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师职业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职业道路体系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衡量教师个人行为品质的最高道德准则。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就是把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把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 2、这一原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其他准则的基石与先决条件,更是社会主义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同时也是评判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核心标准。
明确要求
1、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这是教师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2、应拥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要求。
3、教师应展现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当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利益为首要原则。
4、教师还需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和出色的能力,这是其能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并有效履行职责的先决条件。
教育民主原则
教育民主原则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只针对学生)
具体要求
1、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
2、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博爱、友爱和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
3、教师要营造一种使学生能平等交流、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大胆创新的民主氛围。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出发,尊重对方的尊严和价值,以人道主义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学生以及教育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的实现。(教师自身和他人)
具体要求
1、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2、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3、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
4、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中。
教师育人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是指教师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要求
1、按规律育人。
2、实施素质教育。
3、自觉提高教师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人格示范原则
人格示范原则是指教师以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人格品质,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鉴于教师劳动手段的独特性,以及学生天然具备的向师性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示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要求
1、教师应持续开展自我教育,以强化内在的人格素质。
2、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懈努力,以锻炼并塑造优良的人格特质。
3、教师还需提升自身仪表举止的修养,确保内在素质与外化行为的高度统一。
依法执教原则
依法执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务必遵循法律制度框架,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与正确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涵盖两大方面
教师需充分尊重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人身权、受教育权及隐私权等。
教师需秉持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坚决反对反腐行为,确保教育活动的纯洁性。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爱两人一终身)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
爱国守法
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强调教师应秉持爱国爱民的情怀,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与义务,杜绝任何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
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它倡导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勤勉敬业,甘于奉献,对工作保持高度责任感,细致人微地备课、授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严禁敷衍了事。
关爱学生
是师德的灵魂。这一规范鼓励教师全面关爱全体学生,尊重其人格尊严,秉持平等公正原则对待每一名学生,实施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同时积极保护学生安全,关注其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权益,严禁任何形式的讽刺、挖苦、歧视及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
(基本灵天在动)
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天职与核心使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现身心和谐成长。
为人师表
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它倡导教师保持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在仪表、语言、举止等方面做到得体文明;积极关心集体,促进团结协作,尊重同事与家长;坚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不良行为,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
推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鼓励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深人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地说,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环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过程(锻造陶育)
自我锻炼
自我改造
自我陶冶
自我教育
内容(心知道)
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
知识和技能修养
心理素质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2、它是教师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使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得以贯彻并转化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保证。
功能(评导激转)
评定
导向
激励
转化
形式
外在:学生、他人、社会及传统习俗
内在:教师自身的评价
基本原则(民向教观学)
民主性
方向性
教育性
客观性
科学性
特点(境高、意觉、行范、影远)
境界的高层次性
1、(园丁、蜡烛、明灯) 2、境界的高层次性是指社会和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总是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
生存境界:谋生之路
责任境界:“践责”
奉献境界:无私奉献。高尚性:高层次性和禁止性。
意识的自觉性
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清醒的意识和认识,从而能够自愿自觉地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
行为的典范性
行为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的养成具有榜样的作用。
决定方面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
教师劳动方式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鲜明标志。
影响的深远性
即教师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及作用
功能
认识功能
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帮助教师正折认白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实践功能(促节育)
教育功能
调节功能
不好-好,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社会促进功能:好-更好
表现
1、教师职业道德本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
2、教师职业道德将通过学生广泛影响社会。
3、职业道德还将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影响他人和社会。
作用(教示节导评促)
教育作用
表现
1、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3、最后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示范作用
对学生施加示范教育的影响,并对整个社会的文明风貌起到引领作用。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为基础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向作用
“行为指南”,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工作与生活方向。
评价作用
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已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
促进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
2、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3、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