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阐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沟通主观与客观中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编辑于2025-03-19 09:11:13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然失业率约为5%,这是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导致的失业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洛伦兹曲线等经济学曲线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失灵和宏观调控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对进出口、汇率、外汇等产生深远影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衡量了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经济学名词如边际效用、规模经济等,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剩余价值到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核心概念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还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理论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互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救助,这些制度都在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阐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沟通主观与客观中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西方经济学中,自然失业率约为5%,这是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导致的失业现象。菲利普斯曲线、洛伦兹曲线等经济学曲线揭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失灵和宏观调控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对进出口、汇率、外汇等产生深远影响。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衡量了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经济学名词如边际效用、规模经济等,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从剩余价值到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核心概念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还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理论基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社会互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救助,这些制度都在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阐述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在沟通主观与客观中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还深入探讨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马哲
总论
马克思主义
创立与继承
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发现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继承
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
阶级属性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
发行时间和地点
1848.2英国伦敦
单行本
最早的中文翻译者
陈望道
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人
李大钊
地位
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辩证法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
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
自创
地位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说
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重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一生最大的贡献
地位
目标和归宿
核心
鲜明特征
口诀
口诀:人民,在实践中革命,用科学来发展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最鲜明的(特征)政治立场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物质财富
极大丰富
精神境界
极大提高
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时政相关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
中共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特的共同理想
哲学
含义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一种指导思想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研究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
某一领域特殊规律
关系
区别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给具体哲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何者为第一性(本原、派生、党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
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唯物主义都认同
部分唯心主义认同
不可知论
一部分唯心主义着认同
解题技巧
常考例子
科学发现
知识链接
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分依据
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
一元论
只有一个本原
二元论
两个独立本原
生命力的根源
适应时代的发展
哲学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
解题技巧
关键词
人、我、心、观念、理性、人的意识控制的器官
常考例子
万物皆备于我
人是万物的尺度
心静乱中静,心乱静中乱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解题技巧
关键词
道、理、理念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天命、风水
盘古、女娲、上帝、鬼神
关于天/天命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天命
客观唯心、形而上学
排除两个例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自然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
天命:规律
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一种或几种实物
解题技巧
关键词
金木水火土、五行、气、形、天地、阴阳
技巧:唯物+古语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半截子唯物
解题技巧
例子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自然界是由异质元素组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产生条件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特征
坚持了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实现了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体现了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具有
实践性
首要的基本观点
区别于其他科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
一元三统一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
辩证法
联系、发展、全面
分类
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不考
唯物辩证法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两者关系
对立的
对立的焦点
内部的矛盾
内因
唯物论
物质
含义
不依赖人的意识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本质属性)
与具体物质的关系
是否唯一
唯一特性
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特性
共性
抽象概念
个性
具体概念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定义提出者
列宁
运动
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固有)属性
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运动与静止
静止含义
物质运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于特定参考系的位置不变
处于量变状态下,保持质的稳定性
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错误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相对主义
主要特征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抹杀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
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认识方面
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
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时空
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
持续性
顺序性
不可逆
一维性
空间
广延性、伸张性
三维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特点
绝对性和相对性
有限性和无限性
意识
产生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社会产物
自然界
人脑
人类社会
语言
劳动
产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本质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生理基础
易错点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对客观存在
意识的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
区分物质实在
主观反映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应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物质
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因人而异
意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正确)
作用
能动性
认识世界
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实验
改造世界
物质世界
把观念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现实的东西
主动创造性
人的生理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实现
前提
正确反映并尊重客观规律
途径
通过实践活动
条件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解题技巧
常考例子
科学创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
意识可以代替物质
画饼充饥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
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正确的意识起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不起指导作用
指导作用有好坏之分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
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多样性
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形式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条件性
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之上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与其周围事物处于一定联系之中
客观性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能被创造,可以被改造、改变、利用、建立
系统性
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可构成
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对整体有制约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新功能
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解题技巧
关键词
整体、部分、环节、区域、系统、要素、团结
功能受限制、受损、减退、大大提高等
注意题目强调的是部分、整体还是相互关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朝不慎,满盘皆输;
多条普(通)客(车)联系在一起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形式
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是否与事物的发展趋势相符合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新事物萌发、产生于旧事物内部
新事物更适应发展的条件和要求
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成分,克服了消极的成分,又有新的创造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解题技巧
上升性、阶段性
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远大前途、强大生命力
比较难的例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规律
规律的含义
事物本身所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规律的特点
可知性
人类可以认识规律
社会规律很难掌握
社会规律不能掌握
客观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创造、消灭、改造、改变、创新规律
创造、消灭、改造、改变、创新规则
认识、尊重、遵循、利用规律
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然规律
可利用性
改变思维方式
改变思维规律
人与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规律
其次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做题技巧
常考例子
涉及自然界、绿色发展等
涉及科学创造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与事物发展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含义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斗争性
含义
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解题技巧
关键词
不同、差异、对立
取舍,不能两全
同一性
含义
相互依赖(依存)
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
矛盾双方并列存在
相互转化(贯通)
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彼此相通,互相转化
矛盾双方有明确的先后顺序
解题技巧
关键词
比较的意思、谁也离不开谁
你能变我,我能变你,其中之一就可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之一就可以
比较难的例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底线思维
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从坏处准备,向好处转化
忧患意识、风险意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关系
区别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联系
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普遍性和特殊性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
普遍性、客观性
含义
时时处处有矛盾
方法论
不要逃避矛盾,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
含义
每个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
以及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有其特点
不平衡性
复杂事物中的多个矛盾以及单个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次要矛盾
服从地位影响作用
两者关系
相互转化
转化后工作重点转移
单个事物
矛盾的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
被支配地位
两者关系
相互转化
转化后性质发生变化
解题技巧
如何区分两种矛盾
关键词
抓主要矛盾:重点、关键、重中之重、中心、首位
抓主要方面: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
抓语境
办事情
抓主要矛盾
看问题
抓矛盾主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解题技巧
突出两面性,有侧重点
涉及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关键词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解题技巧
正面的例子
精准扶贫,一国两制
反面的例子
千篇一律、一刀切,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关系
区别
普遍性
共性、无条件、绝对的
特殊性
个性、有条件、相对的
联系
一方面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另一方面
相互转化
解题技巧
一对多、可复制标签化
我国改革中常提到的先行先试、先试点再推广
比较难的古诗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内因和外因
内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第一位的原因
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外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影响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关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还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与事物发展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量、度的含义
质
内在的规定性
区分不同事物
量
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区分相同事物
度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范围
范围两端不是度
质变、量变
含义
质变
根本性质的变化
阶段性、显著的变化
量变
数量上增减
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
解题技巧
不太好理解的例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一曝十寒。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有懒散,没有恒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工作没有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种情况的形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习主席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海恩法则
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
再好的表现,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事物转化
解题技巧
常考例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
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的发展已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一点因素便会使之崩溃
弯道超车
善于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打通最后一公里
完成一件事最后最关键的一步
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上的收缩和新质上的扩张
解题技巧
例子
过犹不及、竭泽而渔、因噎废食、治大国若烹小鲜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与事物发展的关系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与否定
肯定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
否定的实质
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的自我否定
不依靠外力否定,自身发展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包含肯定的否定
不是全盘否定
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有联系
含义
事物的发展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三个阶段、两次否定、两次质变
形式上是曲折的,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内容
内容上看
所揭示的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表现形式上看
所揭示的是事物的发展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
解题技巧
常考例子
认识上发生了转变
追求绿色GDP,不光求数量也追求质量
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插曲
五对范畴
内容与形式
揭示了
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
关系
区别
内容是灵活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联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现象与本质
揭示
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
现象
外部联系
客观
分类
真象
假象
本质
内在联系
关系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真象、假象)都表示本质
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示本质
解题技巧
看起来像但不是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晶莹岂是珠
原因与结果
条件
时间先后次序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解题技巧
因在前,果在后,引起与被引起
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涨船高、春华秋实
自然现象一般不是
偶然性与必然性
含义
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
关系
区别
必然性
无条件,一定发生
方法论
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认识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取自由
偶然性
有条件,不一定发生
方法论
利用有利偶然性
避免不利偶然性
联系
必然存在偶然之中,通过偶然变现出来
利用偶然掌握必然
可能性与现实性
由可能到现实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地
主观能动性
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
直接现实性
一切社会性质的
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活动
客观物质性
特征
主观能动性
解题技巧
强调意识的作用,人与动物的对比
直接现实性
解题技巧
强调做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社会历史性
解题技巧
强调社会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古今对比
客观物质性
解题技巧
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含义
在实践基础上
实践决定认识
主体
主体性
不同的有不同的观点
对客体的
客观性
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能动
辩证法观点
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
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表现形式
感觉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苹果是红的
知觉
个别属性上形成的综合认识
圆的、甜的、红的
表象
回忆和再现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表现形式
概念
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判断
概念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识别
推理
由已知推未知
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基本规律
认识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
多次反复
无限性
整个人类的认识
无限发展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的结果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口诀
源动目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唯一途径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深化和发展
推动、发展、前进
课题、工具、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解决对不对问题
体现实践的例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避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解题技巧
比较难理解的例子
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真理
概念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性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根本属性
客观性
内容客观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标准客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重属性
绝对性
内容绝对客观
人的认识水平绝对可以发现真理
无条件、客观、必然
相对性
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条件变化,真理也会发生变化
有条件的,具体范围内,发展过程中
具体真理
真理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依赖性
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抽象真理不存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决定
真理的本性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标准确定的
直接现实性
标准不确定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绝对对立
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超出一定的范围
相互依存
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解题技巧
涉及中国在实践中所出现的理念、政策、方略、制度等都是真理性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
英雄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主要包括
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包括
生产力
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物质关系
地理环境
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
必要条件
作用加速或者延缓
社会意识
含义
人们的社会精神的总和
分类
(按主体构成)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按层次)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按与经济基础是否有关
意识形态
阶级性
道德、艺术、宗教、寺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无阶级性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内容和形式
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促进
落后阻碍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同步性
社会存在超前
不平衡性
经济发展与意识发展
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相互作用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含义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取生产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占主导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非实体性(智力性)要素
包括
科技
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一生产力
管理
教育
别称
潜在生产力
应用于生产由潜由生产力变成直接生产力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
静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关系的基础
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
判断社会形态的依据
人与人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形式
动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军队监狱等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化思想
核心
国家政权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解题技巧
关于改革
经济领域
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比如三权分置、税费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政治、法律、文化领域
调整的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比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党建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我国的直接动力
改革
非对抗性
重要动力
改革
人民群众
是
历史的主体
历史的创造者
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创造作用
社会制约性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制约
杰出人物
重大推动作用
群众路线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人的社会性质
人与动物相区别
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人与人相区别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
个人的创造活动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自我价值
个人存在和行为对于自身的价值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关系
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两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人的价值应该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和表现自己的价值